(73)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陈学明译,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页8。 (74)"`98社会学:研究进展状况与热点难点问题",《社会学研究》1999年1期。 (75)"历史学与人类学:相互影响的趋势",《史学理论》1987年2月,页187。 (76)徐贲:《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222--223。 (78)参见杨念群:"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读书》1999年2月。 (79)(80)(81)Prasenjit Duara,Why Is History Antitheoretical?in:Modern China,vol。24,no。2,April 1998,Pp105--120。又可参阅Frederic Wakeman,JR,"Telling Chinese History",in:Modern China,Vol 24,Vo2,April 1998。 (82)(83)(84)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历史研究》1999年第一期。 (85)何伟亚:"从朝贡体制到殖民研究",《读书》1998年8期。 (86)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页63--83。 (87)邓晓芒:"后现代状态与后现代主义",《中华读书报》 (88)Carravetta,Peter,"On Gianni Vattimo's Postmodern Hermeneutic's 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转引自《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页16。 (91)(92)竹内好:"何谓现代---就日本和中国而言",载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和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450。 (93)酒井直树:"现代性及其批判: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问题",载前引书页384。 (94)(95)(96)Robert K。Merton,On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in:On Social Structure and Science,edited and with and introduction by Piotr Sztompka,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96。 (97)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页 105--108。 (98)(99)(100)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页133。 (101)(102)德里克:"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春季号,页141。 (104)(106)(107)(108)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页135--141。 (110)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111)(112)参见Thomas A。Metzger,the Western Concept of the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tent of the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ent of chinese History,H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Stanford University 1998,no。21。 (113)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毕力格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页164。 (114)赵世瑜:"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社会学研究》1998年5期。 (115)关于"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可以参阅Maurice Halbwachs,The Collective Memory,New York:Harpers/Row,1980,及相关的论文集如:On Collective memory,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另有Paul Connerton,How Societies Remember,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 1989。关于运用社会记忆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论著则可参阅:Jun Jing,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Stanford Univerdity press 1996。 (116)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页66。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