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 志 > 王海平:从广东文化产业看中国的文化竞争力问题
王海平:从广东文化产业看中国的文化竞争力问题
时间:2009-07-02来源:《文化纵横》2009年第三期 作者:王海平 被查看: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经若干发展时期,目前已走在全国前列。调查了解广东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和目前的产业状况,具有全局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并研究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诸问题,尤其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更理性地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和主要矛盾,更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走在
了前列,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从广州开办全国第一个音乐茶座始,广东的文化产业经历了发育、转型、快速发展等若干时期,已进入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达到相应产业规模、水平,并形成特色,孕育着更大发展的阶段。
1.广东文化产业的规模已相当可观,在国民经济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广东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已达到1205.43亿元,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20%强,占广东GDP总量的6.6%,从业人员177.29万人。2006年增加值1673.04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4%。这个规模,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相比,也是可观的(北京200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960多亿元,上海2004年445.73亿元,浙江2004年669.70亿元)。重要的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一方面,它已作为支柱产业,体现并带动了信息经济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通信、广播电视和视听消费电子产品数字化进程大大加快。调查组所赴广东,佛山、江门、珠海、深圳等地,电视数字化传输的普及率在提高,佛山等地数字电视台入户率也在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这三个原来分工明确的行业出现融合汇集现象,在广州我们已看到电视在设手机频道。同时,新媒体也正在纳入产业范围。广东自网络游戏产品开发始,扩及动画卡通、手机游戏、多媒体,正在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网络游戏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产品运营、产品展示、产品出口、电子竞技的产业链。广州天河软件园已成为国内软件聚集度最高、发展最成熟、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网游动漫产业基地。该园区2004年在网络游戏方面的收入达6.1亿元,占国内网络游戏收入的1/4。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广东家用视听产品制造业发展迅猛,2004年创造增加值为282.41亿元,增长23.4%。相应地,印刷、工艺美术品制造、玩具制造、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也很发达。这说明广东在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之后,经济形态已经实质地发生变化,以制造业为特征的工业经济,正在往以文化产业、服务业为特征的知识、服务经济转移,至少已经出现了诸业态交融的状况。
从全国来看,更为深刻的问题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不是一个被西方资本和技术同化的地区,而是一个文化自我生息繁衍、日益强盛的文化大省。在文化产品出口大于进口额的同时,在广东我们还听到这样一个数字,若干年前,港台和境外电视在广东的收视率与本土及大陆的收视率之比是7:3,而今天是3:7。广东省委、省政府2002年就作出了把广东建为文化大省的决定,并且成立了建设文化大省的专门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应该说这也是有战略意义的。
2.广东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且具备了相应的特点
目前,广东文化产业门类及行业已形成稳定的格局。新闻服务业、广播电视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文化娱乐业以及前文所提及的网络信息服务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都已具备一定规模,而且各业基本都有经济效益突出、竞争力很强的产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如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南方报业集团和南方传媒等。
同时,广东文化产业的特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在总体上文化的体制已转型,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省份,广东各地的主流媒体基本已成为规范的市场主体。而且这些主流媒体集团的运转状况是良好的。广东省的广播电视传媒主营收入全国排名第一,南方报业集团及各地报业集团的主营收入也达到相应规模,年广告收入超亿元的报纸就有8种,发行量在百万份以上的报纸4种。其次,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文化主要行业的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全省民营文化企业17869个,从业人员24.12万人,分别占全省文化企业总量的46.61%和18.72%。在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流通业中,民营企业经济比重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再次,广东文化产业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也在显现。广东文化旅游正在发展,全省各地的人文地理游和演艺地理游正在兴起。如江门侨乡的碉楼,已被批准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晚近代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也成为游人选择的重点,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故居以及黄埔军校、黄花岗等。2002年广东的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386.12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102.6%。2002年深圳接待过夜境外游客449.5万人,其中港澳游客319.87万人,占绝大多数,深圳、珠海港澳游客的入境游等日益活跃。会展业也蓬勃发展,在广州、佛山、东莞、珠海、深圳已形成一批全国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如广交会、高交会等。
跨地域的特点不仅反映全省各地之间的产业联结,而且反映于港台地区的交流、合作、融合。除人流之外,进出口交易也十分活跃。文化产品出口大于进口,特别是文化制造业产品,如DVD播放机、与电视机配套的电子游戏机、玩具三种出口额2004年达到100亿美元。印刷业已成为世界四大印刷中心。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平均消费水平低于香港,大量港民和企业到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进行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印刷、设计、软件等创意产品和文化及创意服务方面的消费,也日益频繁、经常。
3.广东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市场体系建设的问题,这是全国共性的问题
首先是文化市场性质的问题,是不完全的市场与半市场的背景与环境问题。从纯粹经济学意义上来看,在主流媒体和行业上,事实上是存在着垄断的,尽管多数主流媒体已实现改制,但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客观上影响了整个文化产业的规模,进而影响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大到全国,影响国家文化竞争力。
其次,市场主体的问题也与市场性质相关,由于市场准入的原因,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文化产业领域客观上受到限制。据2003年的统计,虽然民营企业数占文化产业企业数的46.6%,但营业收入只占13.61%,资产总额只占14.73%。
当然,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撑体系是更为直接的原因。在顺德,经营效益很好的孔雀廊艺术公司,呼吁版权可以抵押以取得银行贷款。这家公司制作经营粤剧为主的音像制品、产品远销国外,在加拿大温哥华等地区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这不仅是民营企业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产业金融环境的问题。从市场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就是市场要素、资金的激励机制的问题。
最后,这些关于市场性质、主体机制、要素的问题,都反映在市场规则和政策体系上。广东各地都在呼吁国家制定更为积极、具体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制定更为主动、开放、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规则。
从广东的情况看全国,文化市场
体系建设到了实质突破的阶段
首先,全国经济形态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这要求我们较之以往更重视、更实质地面对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问题。2006年全国人均GDP已突破1700美元,产业结构和水平的不均衡性更加突出。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形态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文化产业正在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发挥作用,并且正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前述广东网络信息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等就是例证。广东发生的情况在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环渤海的地位也正在发生。文化产业跨行业、跨领域的情况也成为趋势。因之,重新审视认识文化产业在经济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迫切。冷静、理性、客观地说,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尚未深入具体到那样的程度,一些经济部门尚未正式将之纳入视野,无论是政策、法规,包括产业统计目录都尚不完备。离建立资源整合、要素支撑、社会动员等比较完备的支持系统尚有很大差距。
同时,要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文化产业提出的战略性挑战,靠目前的办法,从总体上看还不够积极、有效。广东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产品出口大于进口,但内容产品方面的出口很弱。核心文化产品中的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均为进口额大于出口额。2003年这些产品的贸易逆差严重到7:1,引进、输出,版权件数比例为11:1。这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就原因看,主要缺乏内容创新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我们的创新主体群还较单一,基本是原计划体制内的。而各地虽然有一些财政和行政支持的措施,但总量都有限,金融系统基本没反应。所以全社会的力量并没有充分动员起来,文化生产力的解放总体上是乏力的,至少是缺乏有效激励。
从抢抓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来谋划
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从抢抓本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来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首先,要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的文化大国发展战略,重点采取分区域发展措施,让一部分地区更自觉地率先发展起来。第一是把经济大省、强省变为文化大省、强省。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实行特殊政策,把传媒、娱乐、信息以及相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起来。客观上讲,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这些省市2006年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已超过6000美元,产业结构必然相应调整,已具备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给予有针对性的政策,培育文化“增长极”,必将产生突出的效果。第二是在全国各类地区进行文化产业布局,按照经济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之后与走出去的思维,在新疆、东北、西南及中部各省份区域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培育市场要素,推进社会动员,也将产生明显的效应。这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不仅顺应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也是符合节能与资源合理利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略的。
其次,要培养以金融支撑为重点的市场要素支撑体系。在人才、资金、技术等市场要素中,重点调整金融政策,建立若干国家扶持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扶持充当文化“增长极”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扶持大的文化产业集团、集群,扶持内容产业的自主创新企业,对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本实行放活政策,在全国形成若干“增长极”地区的金融集群,若干文化产业行业的金融集群,全国各类地区的扶持文化产业搞活的金融政策集群,真正有效地解放文化生产力。
再次,要重点研究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问题。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入手,拉动整个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拉动整个农村地区的服务经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应简单采取一些发达国家福利政策的方式,而应将之置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体制格局中来通盘考虑。通过政府采购这个杠杆,撬动整个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闸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类产品市场的活跃,拉动整个服务经济。
最后,要深入研究文化市场准入的问题。在宏观层面上,应下决心在主流媒体行业打破垄断,形成体制内竞争,这必然激发活力,而且也能有效避免行业内部腐败。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足以应对产业化、全球化挑战的产业集团、产业集群。否则,目前的体制缺乏危机感、紧迫感,没有竞争的压力,就没有强大的动力,这是难于应对未来形势发展的。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书记)
 
 
(责编:RXX)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