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世界”,是我在韩大著《东亚世界形成史论》中读到的概念。它是地理的、文化的,更是政治的,甚至是局部世界政治的。
读韩《史论》前,曾不止一次读过孙歌“亚洲意味着什么?”“亚洲论述与我们的两难之境”,和她为台湾版《亚洲意味着什么》所写的长篇“导言”。(均载于《主体弥散的空间·第二编》)孙文中的“亚洲”论述,中心在东亚。孙文极富思辨,在给我启发的同时,也留给我不少困惑。困惑之一,就是到底怎样定义“东亚”,如果我们不止于把东亚看成地理概念,那么实体的东亚,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
10年前,翻阅过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记得滨下论述的对象,是“亚洲”,包括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虽然他叙述的中心,也是东(北)亚。后来读过一两篇评价文字,就有对他使用“亚洲”概念的批评。
说到底,滨下提供的,还仅仅是东亚-亚洲经济圈的经济-贸易图景。
韩书是专著。分上下两编。重头在下编。上编理论味道浓,阅读需要耐心,好在只占全书四分之一。余下部分,飞瀑直下,环环相扣,只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当有趣的故事读。
韩著回答了我读孙歌时的困惑。较之滨下,其叙述尺度更加宏阔,细节明晰而疏朗。
估计不少人会认为,自己了解近在咫尺的东亚。我很怀疑。高宗武,三十出头,掌外交部东亚司。上世纪四四年写有《日本真相》(中文),英文书稿名《深入虎穴》。国民政府时期标准的日本通。戴季陶,二八年写有《日本论》,启发过许多人。但他们都说,对日本的了解,很浅。对日本,尚且如此。再加上更少被注意的朝鲜,和诸多北方民族(国家),谁还敢口出狂言?记不得哪位日本思想家说过:中日间,说彼此不理解,正常;说理解,才怪。
韩著厉害,首先厉害在,东亚三国中、韩、日,尤其它们关系的历史,几近通吃。即便北方诸族(国家)复杂的关系,也相当熟悉。中国学界不说,日韩朝能出其右者,未必找得到。
历史上,中华帝国隋唐两朝五代君主,通过对高句丽的百年战争,奠定东亚世界基础;又通过对倭国(日本)的白江之战,最终形成持续一千三百年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这段历史,鲜有讲述。
东亚世界的形成,从来就不简单。内部折冲樽俎,自始便有外部因素的刺激。大戏上演,各有各的算盘。日本有小天下构想,目标首先对着朝鲜半岛南端,当时的百济和新罗两国。高句丽本来强悍,又吸取大陆中原(华)文明之精髓,长期依凭辽河以东肥沃土地,试图统领中国北方诸族,南结百济和倭国,与中国分庭抗礼。高句丽美梦做了几百年,最后被唐高宗击破。日本人的战略谋划,白江一役,遂成空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圆了世代大梦,可好景不长,此为后话。)
此书问世,正逢其时。韩朝分裂,不可久远。日本脱亚入欧,未必不会以另一种姿态重返东亚体系。以史为鉴,可想将来。形成于唐代的东亚世界,自成体系,谁能保证历史不会重演?
唯一不同的,是近代走进东亚世界的美国因素。欧洲人在东亚折腾了一百多年,引来了美国,挤走了自己。地缘因素多么重要!从陆上,欧洲人难以越过俄罗斯,直奔东亚,海上遭遇美国人,在东亚更难作为。由此观之,东亚的前途,取决于两个世界的形成格局:一是内部的关系整合,还是那个三国——中日韩(朝),如何在共同利益认知基础上,达成长期休戚与共的合约;一是美国因素作用,形成太平洋共同利益圈,主导整个亚洲,乃至世界。无论内部外部格局,俄国因素,都将退出东亚,长期被边缘化,无可避免。
或许外部格局的形成,是东亚内部世界再造的真正契机。果若如此,今天我们读韩著,顺序该倒过来了。但无论正读倒读,韩著给我们的启发,都将是巨大的。
只是东亚世界外部格局,至少在可见的将来,主导虽不再是中国,但中国因素的权重如何估计都不为过。中国需要的,是调整心态和构造适应战略。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韩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38元。
(作者单位:北京万圣书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