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伊、黎、巴政治结构的特点
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产生巨大的冲击,也带来长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美国携战胜国之威,巩固了在中东的主导权,从而施行新的中东政策,推动中东地区民主化改革,这是地区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和共同的背景。而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内部也有一些求变的冲动,这是其政治变革的原因之一。总体说来,它们的政治结构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内外因相结合——合理因素与矛盾因素兼而有之
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在政治结构上的这些变化,体现了西方政治制度和地区独特的政治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它们实行了具有西方特点的政党制、选举制、分权制,有别于该地区某些国家历史上常见的政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东国家多派别、多民族的普遍特点,反应出不同阶层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些政治诉求,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地区错综复杂的宗教、社会关系,也使西方政治制度明显有些“水土不服”。美、欧等西方国家不顾地区宗教、教派繁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强行推动“民主化”,不仅无助于调解、缓和地区国家内部矛盾,甚至可能使各政治力量的分歧升级化、表面化、尖锐化,国内问题协商不果,只能寻求外部势力的介入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国家推行地区民主化改革,其首要出发点并不是解决地区问题和促进地区发展,而是出于谋求扩大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和插手地区事务的考虑。
2. 政治结构的不稳定性
复杂的内外因素造成了伊、黎、巴政治结构的不稳定性。一方面是西方国家试图扩大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不断寻找切入点;另一方面是地区自身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冲突交织,在国内政治中就体现为各政治势力协商妥协的困难程度。它们通常不存在一种政治势力占据绝对主流的情况,而必须采用民族联合政府的方式联合执政。各政治势力紧紧咬住自身基本利益,重要政治事务往往不乏讨价还价的过程,一旦涉及国家重大问题无法回避时,动辄以退出联合政府相威胁。多数派获得选举胜利固然不易,执政后又受到反对派处处掣肘,稍有不慎就得承担联合政府瓦解的压力。宗教、教派、部族问题和民族和解始终是政治结构是否稳定的关键性因素。
3. 政治力量拥有武装,增添不测因素
伊、黎、巴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即政治力量拥有民兵武装的问题,如萨德尔、真主党、哈马斯等都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从而导致它们一直隐约笼罩在武装冲突、内乱的阴影下。真主党武装和黎巴嫩政府军2008年5月因黎巴嫩政府试图拆除真主党自设的电话网络而发生武装冲突,交火持续数天、死伤过百人[15],联合国中东问题特使拉尔森认为,这次冲突是黎自1990年内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内部危机和武装冲突,危机的核心是黎未能选举出新总统,选举真空加剧了政治两极分化的局面;2007年6月哈马斯和法塔赫下属的武装组织多次发生激战,最终导致加沙和西岸分治,短短几天之内就使110人丧生,500多人受伤;伊各派武装组织的存在对伊国内政治对话协商有重大影响,但各武装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并不是单纯的解除武装就能解决。哈马斯和真主党武装被诠释为抵抗以色列侵略的产物,在伊拉克动荡的安全局势中,民兵武装也能被阐述为乱局中自保的手段。伊拉克总理马利基2008年4月曾要求萨德尔解散其武装“迈赫迪军”,否则将禁止萨德尔派参加10月举行的地方选举。萨德尔则回应称,只要外国占领军存在一天,就不会解散“迈赫迪军”[16]。
四、结语
从对伊、黎、巴的政治结构比较中可以看出,它们按照多党制、议会制、选举制的模式进行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有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看尚不成熟。即便是政治制度较为完善和领先的黎巴嫩,也有众多未决问题,虽然外国军队的撤出和国内政治的重新分化组合,也曾给黎巴嫩的国内政治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伊拉克、巴勒斯坦目前的政治结构只有短短数年的发展历史,仍处在摸索阶段,还需各政治力量长久的磨合,由于伊、巴对外部势力的依赖较为突出,因此能否摆脱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其政治体制发展方向起关键作用。从西方引进民主制度,对改变中东国家的政治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是治本的良药。外部干涉也会造成民主化的变质。中东地区有其特殊性,政治制度的变革应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一起协调发展,民族、宗教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各方的耐心和努力,这些都不能一概以民主化改革来包揽。政治制度的发展,不应由外力强行推动,地区问题还应依靠中东地区自身来解决。
[ 参考文献 ]
[1] 赵家祥,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蒋晓峰.伊拉克公布议会选举结果[N].新华每日电讯,2006-1-21(5).
[3] 刘滢.黎巴嫩:新总统面临老问题[N].工人日报,2008-5-27(8).
[4] 莫书莹.哈马斯大胜 中东和平前景再受震荡[N].第一财经日报,2006-1-27(A7).
[5] 黄培昭.巴两派签署《麦加协议》[N].人民日报,2007-2-10(3).
[6] 黄培昭.巴以和谈再陷僵局[N].人民日报,2008-3-4(3).
[7] 金宜久,吴云贵.伊斯兰与国际热点[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8] 赵国忠.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 安维华.哈马斯现象的宗教-政治解读[J].西亚非洲,2006(4).
[10] 刘月琴.列国志:伊拉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 杨辉.中东国家通史(巴勒斯坦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 张宏.影响伊拉克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 徐心辉.列国志:黎巴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 李伟建.美国推进中东民主的困境——从伊拉克民主实践和哈马斯当选谈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2).
[15] 沐阳.黎巴嫩内斗不息 真主党独大成定局[N].世界报,2008-5-14(5).
[16] 申旭.伊拉克停火协议能否维持[N].工人日报,2008-5-12(8). (责编:R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