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品牌活动 > 学术研讨会 > “城市文化:城镇化的灵魂”会议(2)
“城市文化:城镇化的灵魂”会议(2)
时间:2013-05-14 来源:《文化纵横》杂志社 作者:《文化纵横》杂志社 被查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社会主义或者是儒家学者,我们觉得政府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贫困的问题,这方面我完全支持。可是城市对这方面也有一些好处。比如说曲阜是儒家文化中心,我15年前去过,那时候特别落后,现在还不错,为什么发展比较快,因为他们专门强调自己的儒家文化的精神,然后很多游客会去曲阜。我再讲一个曲阜的例子,不知道你们之不知道前年很多儒家学者反对在曲阜建大教堂,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家的文化,他们不会反对在别的城市比如说青岛建这样的大教堂,问题在曲阜不应该建立比孔庙更高的大教堂,这个是曲阜的中心,与国家的文化没关系。基督教的中心,比如说在梵蒂冈,有人想建立比大教堂高的孔庙,他们也会反对。每个城市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东西,这方面我觉得英国做的比较好。他们有一些立法,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我觉得是一个好东西,我们可以重视这方面。我就讲一下我的老家蒙特利尔,我的母语是法语,很多人他们担心没有办法保留法语,因为都说英语的话慢慢的没人会说法语。所以你想进入蒙特利尔你的小孩一定要说法语,很多人觉得不好,我们可以选自己的语言。就是因为蒙特利尔有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语言,可以限制一些权力。比如说你到蒙特利尔你的小孩一定要学法语,用这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我觉得不应该反对。基本上就是这些。

 

杨平:谢谢贝淡宁老师,下面请任锋先生发言。

 

任锋:谢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本身是做政治文化、政治理论研究的,但是我参加关于城市文化的论坛已经第二次了,一次是去年在我老家山西,所以说我觉得现代城市文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挑动各方的神经。

 

我简单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张静教授的发言,我是非常认同的、非常赞同的。就是说我们今天讨论中国的文明,包括城市文化发展的视野,可能需要拉开一些,拉开什么意思呢?即时间上要拉的更广阔一些。我们要思考中国的历史传统能不能为我们今天重新思考科技文化提供一些经验呢?我看行,我正好研究宋代,然后我注意到像其实我们城市化进程从公元1000年开始已经是相当显著了,当初北宋都城开封人口50万,世界范围内绝对的大城市,开放性已经相当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外来人口的流动性,游民在当时数十万,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我们的前人有丰富的经验。比如说社团,你会在宋代也好,明代也好,都有各种各样的社团。今天你想想我们的社团,真的没有对传统有多少发展。其实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合作机制,就是一个社会秩序的一个管理机制,就是说什么样的机制在支撑着这样1000多年的中国文明。透过城市化的发展,我们要拉开眼界,这是我想讲的一点。

 

第二点张老师刚才讲到老外到中国怎么样感知中国文化,前几天我去长城,中国人很少,都是各国游客。下面还有很多的小贩,而且都很国际化(英文)卖什么的文化衫,还有什么东西呢,卖烟酒,我看到这个酒特别有意思,绿色的牛二、青岛啤酒,市价不超过30块钱,卖给老外195。这些交易的市场规则,现在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其实不容乐观。

 

还有一点,其实经常搞理论的说,现在城市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尤其是大规模的开放社会里面,怎么使陌生人熟悉化?这是一个挑战,其实传统里面有那些东西应对这方面的挑战,就是大规模的开放城市依靠什么建立他们之间的信任合作。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有乡约,我们现在社学社约,通过大家从小也好,从老也好,大学生也好,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交流回顾经典。比如说节日,五一、中秋、清明,这个过节有什么独特的精神?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还保留着多少传统的风俗呢?

 

贝教授说除了爱国主义还可以有爱城主义,这个纬度比较好,但是把他结合到中国传统当中看也可以。我们要挖掘传统丰富的资源,重新建设我们的价值观。贝教授讲归属感,的的确确一个地方的人不可能完全依靠法律权力的义务维系,还需要一些超理性的感情,来发展他。

 

杨平:谢谢,下面进入到讨论的阶段。

 

金元浦:我们看到了整体,不光是张静老还有贝教授都谈到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政府自上而下是无限责任政府,到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实行过一次单位所有制的破除,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呢,单位所有制的破除只是以农民工进城,出现的流动人口迫使我们单位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我们现在呢,我感觉我们公民社会即将没了,本来还想建设一个自组织的社会,现在光剩了老头老太太锻炼群体还有自组织形式。现在这个自组织形式也已经被纳入到了我们的街道办事处,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一个社会政府的责任无限重大。所以遇到问题时候,我这次四川地震大家是我冷我饿,但是很多人说这是天灾怎么能这样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样一个问题也产生了这样,因为政府是万能,政府的承诺是万能,政府的责任是无边的,但是政府肯定做不了这么多的事,在那里的人有没有自组织起来做一些事。现在全都是政府的事。

 

自组织的这些组织,因为我们红十字会也变成的国家机关的组织部门,所以我们宁愿把钱捐给一基金。所以我们没有自组织,遇到什么问题伸手就行了。是不是这样的呢,现在就是这样,因为你是无限责任政府,因为你是无限权力政府,因此呢我们国家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认真的恢复和建设我们公共社会市民社会,我们要社会自组织的组织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所以我想市民社会的建设这么多年来,受到了某些不明文的抑制。

 

第二个问题呢,我想简单说一下,刚才贝教授谈到了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对我们往往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不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我们中国的城市进程,绝大部分城市它的城市精神是一样的,他肯定都少不了创新,少不了相关的一些精神,结果呢城市精神变成一种套路。北京四个精神,北京最有意义的东西,我觉得崇文这一条没有,但是崇文北京最基本的特点没有,崇文加不进去,这个城市几百年六朝古都的整体发展,没有特别充分的展现出来。

 

白龙:感谢《文化纵横》杨总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今天来主要是学习的,刚才听了张静老师、贝老师和任锋的发言有一些感觉。任锋说我们稍稍的把眼光放得深一点远一点,可能对我们借鉴更多。不否认历史上的经验,当然会对我们有一些借鉴,但是借鉴的作用多大还是值得商榷的。刚才贝教授谈到爱城主义还有很多地方的经验的时候,有着很难能可贵的国际化视角。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不管是我们今天在北京的建筑,纽约的建筑,或者是东京的建筑,看到的是很类似的很差不多的,包括一些很相似的专卖店,其实在城镇化之后这些东西都差不多了,我们现在谈更像是在谈这个城市的胎记。这个胎记是需要你剥掉外在的那些西装和装饰之后看到的东西。

 

现在谈中国城市的文化,大家谈更多的需要和一些身份标签的东西结合在一块。在这样的二元结构之下,中国的城市文化在不同的阶段也是不太一样的。我觉得至少是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各个城市在整体的中国的工业布局中承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东北是一个重工业基地,郑州是一个交通枢纽,这些城市由于在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的时候他承担的功能不一样。所以各个城市,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可能就是说基于传统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帝国,他在地域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说东北人比较豪放、江南性格比较细腻,他更多一种农业文化色彩之上的。第三个就是说,每个城市有自己的历史记忆和城市记忆。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后,大家区分一个城市,他的性格更多是用内地沿海,开放,保守这样的词形容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文化性格,那么在全球化之后,90年代之后,加入WTO之后,大家形容一个城市,更愿意用一线二线三线,三线的划分近十年以来事,我们以前的三线和现在的三线两个概念,以前是三线建设,现在谈是他具有的作用。90年代的时候大家用美国小镇、法国小镇来命名自己的房产项目甚至旅游项目,现在这种现象更多了,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是有一个全球化的趋势作为他的背景。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改革开放之初的,90年代80年代,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他不但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同时还得面对原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包括内地沿海种种的一些基于人口流动上的因素,我们如何剥开这些复杂的纠缠之后把这些问题凸现出来,可能是我们更多的要面对问题,我很想听张静老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杨平:上午的会,我是认为才算是开了头,基本上涉及到了观察城市文化和相关进程历史的视角。我认为,我们开始讨论城市文化的时候,更多是从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因素进入以后,来认识城市化的。今天上午的会最重要的启发就是我们认识当代城镇化的进程,还要把视角放的更远一些,放到1949年以来,放到中国共产党进城之后出现的问题。当代城市文化和城镇化中间面临的挑战,更多是现代性的挑战。这个是我们今天上午我认为非常非常重要的收获。同时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张静教授包括被贝淡明教授,谈了城市精神,谈了今天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对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带来了与我们1949年以来到1980年之前整个社会完全不同的挑战,这个我认为涉及到非常重要问题。下午希望我们城市文化这样的话题从这些方面深入下去。比如说我们城市管理中间涉及到的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在今天城镇化进程中间非常突出的,他的行政化格局的设计,对城镇化自身的发展,乃至城市社会中间的关系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进而我们希望能够探讨,生态文明和城镇化的关系,当然这里面很多老师下午也准备了关于古迹保护、旧城保护,然后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有关议题,下午会准时展开,希望这个会能够有更多的收获。上午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下午会场

 

任致远:咱们早点开始,上午跟城市文化的认同,社会体验,各个方向发表了看法,看下午的名单里面,是由这些老师来发表看法:李迅、李凤禹、韩林飞、阙卫民、金元浦、丁超、夏劲松、刘学德这些安排上要讲讲。实际上下午城市文化的话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下边我们说第一个议题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讲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也是我们杂志的主编李迅给大家讲。

 

李迅: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我们这个沙龙,题目跟杨主编商量,“城镇化进程当中的城市文化现象”。我稍微补充一下城镇化的情况,城镇化是一个历史潮流,城镇化跟城市化是同义的概念。从历史看经过了四波浪潮,第一波是19世纪初,第二波是19世纪后半叶,第三波二战之后为拉美东亚为代表,现在是第四波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我觉得有两点给我们启示,一个我们的资源环境,另外一个物质主义,我们认为用两件武器可以战胜一切,一个就是科学技术,一个是用金融资本。关于生态文明提出的时候,很重要用了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强调生物多样性,就是一个物种的发展不能侵害别的物种。第二个强调所谓的发展都是可以实现循环再生的。所以我想,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美丽中国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这个是中国在建筑自己中国梦当中必须提出来的一件大事。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除了蒸汽机,电灯之外另外爱是汽车,汽车对世界影响巨大,一点不能否认汽车文化的到来,中国人很难想象十年前会有今天这样的影响,我们进入一个汽车时代,过去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的大国,曾经北京人骄傲的自行车,但是现在自行车已经进入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这是当年的现象。当年的我们骑自行车上学,现在北京人早上上学用车接送。潘石屹骑自行车被拦住,最后他就发了一个微博。我们怎么对待汽车文化时代的自行车?自行车实际上是一个绿色的同时是一个很健康的运动,这个是在我们城镇化进程当中,我们怎么看待自行车文化和汽车文化?今天大家说了,不限行所以堵车,第二个,攀高比新?我们认为高楼大厦是我们生活,全球十大摩天大楼中国已经占了七座,最近远大集团提出一个要建世界第一高楼,称之为叫天宫城市。还有在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当中的千城一面,我们失去了过去的一些城市的记忆,北京的老胡同,川西的民居。燕郊的天子大酒店,入住率还挺高的,整个就是房子,获得了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我们有很多山寨白宫,还有山寨的天安门。我们是不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定以高以大象征,反过来我想北京,天安门其实不高,所以从北京可以看出来,这是北京的故宫,天安门不是高的,恰恰是矮的。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变成市民,但是都往城市里面走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乡村的衰落。我们再看看德国城乡的融合的景象,中国传统非常注重城乡环境的治理。历史上工业文明以后提出田园城市的,他提出了一个田园城市的理想是,他提出城市应当跟城市相结合,所以我们想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的中国一定是有美丽的乡村,美丽的城市和美丽的人民组成。

 

第四个文化现象,人定胜天还是天人合一?我们现代大家知道,城市的地位是非常重要,创造了80%GDP,城市是我们财富创造的中心,城市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中心,当年我们认为工业文明以后我们觉得我们是人定胜天,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有问题了,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安全生活,人们离开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这两天发现城市不安全,人口密度越大,城市的自然灾害防空任务越艰巨。说明是一个什么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和城镇化一样两面性。所以我们追求什么样的境界?我想一定要用生态的概念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城市。

 

人不在自然之外,人更不在自然之上,人在自然之中。所以我想呢,我们在进行思考,一个我想就是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我们人跟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个在这个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我们的传统的文化、我们现代的文化,究竟应该怎么塑造,值得我们去深思,所以党中央为什么提出生态文明。

 

任致远:下面是不是请我们李凤禹总经理来讲城市文化的场所塑造。

 

李凤禹:谢谢,上午各位领导对城市文化在未来城市化发展中的使命责任,包括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怎么看,做了精彩的分析,刚才李迅会长对城市文化的反思也非常深刻。我其实跟大家有点不太一样,我是做具体的规划项目,做具体的项目工作,今天我做的报告供大家批评指正。我的题目是,目前我们要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在新型的城镇化过程中,要从文化的拼贴变成场所的塑造。我有五点收获,用三个项目讲,第一个收获,塑造一个建筑是很容易的但是塑造一个场所非常难,场所是精神空间,二是所有人要认可它是多元文化的智慧结晶,所以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认同,非常非常困难。中国快速出现了大批的城市,但是实际上,我们更多的城市是没有场所的,是居住类的工业产品。另外,我们的文化,都在大拆大建之中丧失了。所以,很大程度上我们城市的空间和场所,变成单一意义,其发展模式非常僵硬,缺乏文化的注入,缺乏对城市个性和特色的认知,城市化需要多元的智慧,任何单一的设计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中国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一定要重新进行反思。我们希望把城市和自然重新打通,把城市跟外围的森林融合起来,重新建立联系,形成一个生态的系统,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要跟未来的旅游度假行为结合在一起。我们希望能够体验到真正的文化,通过对文化的塑造降低对自然的压力。未来的城市要限制机动车的进入,降低道路的宽度,增加最大的联系,来创造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如何在改造的过程中,让建筑和文化得到重生,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这种对当地文化的聆听思考,恰如其分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的创造上,要更多体验当地的文化状态,然后找到一种合适的载体。中国虽不缺钱,但是城市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是我们在城市塑造中必须要意识到的。

 

任致远:下面请韩林飞老师做点评。

 

韩林飞:非常感谢邀请我来参加这个会,老师的发言我不敢说评论,我想谈谈个人看法,把我们中国面临的文化难题和我们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行一些阐述,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必须自我反省的事情,我非常佩服李老师自我反省的精神。针对李老师说的城市四问,包括交通、建筑、千城一面、重点保护这四个问题。因为我们中国地域辽阔,气侯和地理的条件,各个地区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们按照统一的模式建设我们城市,这是有问题的。另外,我们文化有很深的地域积淀。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希望把这些地域条件变成我们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随便的抛弃。现在很多城市化发展当中,就发现很多地方将传统的文化延续看做阻力,希望把他们全部变成高楼大厦,所谓的千城一面,就是我们现在城镇化的标志,这一点是非常错误的。

 

我个人另外一个很深的体会,德国这些欧洲城市化的发展,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我们现在城市化的发展还不到100年,这样的历史发展速度,可能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我们现在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的东西,在现代化过程面临矛盾,其实也是大众主体的审美意识丧失的问题。这样一个功利思想造成我们文化缺失的现象,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文化自信的缺失,在现代发展过程当中,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自信的缺失导致了我们的崇洋媚外。

 

认为建筑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就是现代化,过于追求物质的生活,导致了我们主流文化的丧失。目前我们的城市建设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把3000年中国农耕文明的特色全丧失掉,只能被动地面对西方,这是今天必须做出深刻反思的地方。谢谢。

 

任致远:现在邀请阙维民,北京大学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

 

阙维民:我想讲我们的城镇遗产保护问题。城镇遗产保护是城市文化延续的基础。我讲城镇遗产的空间,是城市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的场所,我们在讨论城市的时候,不要忘了城市单体建筑的问题。我相强调中国的建筑一点不逊于西方,除了木结构建筑,中国的石构建筑也是非常精采的。城镇遗产是城市的载体,否则,城市文化就是虚无缥渺的,只能存在于书本。城镇遗产保护是城市文化的延续基础,感受城市文化价值要有物质体现。一定要从历史的过去来探讨。如果没有人的活动,怎么去感受城市的文化?

 

任致远:遗产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落后的,其实遗产的保护很重要,我觉得遗产保护也是一种发展,这个也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的,下面请金元浦主任讲创意城市。

 

金元浦: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说城市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以前我们要解决城市的基本建设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都在逐步的解决之中,未来如何把一个城市当做一个艺术品,要像艺术品一样地打造城市,现在的城市化面临着一个城市美学的或者叫审美的城市化这样一个历史性课题,而不能只考虑功能性的问题,进入更高的一个发展阶段。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城市人口将增长到9.255亿,增长数量比美国全部人口都要多,这是一个我们值得非常关注的问题。

 

未来发展中,中国城市如何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我觉得首先是观念上要解决,城市是一件富有魅力的艺术品,每一个城市都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科技化是对21世纪全世界产生最大影响的两大事件,为什么提出来城市是一件艺术品呢,我们要看到它的重要性在于,今天是2000年来中国城市建筑、城市规划、城市基本格局的一个转折性时代。我们要为子孙后代,要为历史和未来负责,看看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存在各种各样完全没有规划的,或者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谁为历史负责了,谁为我们的未来负责?

 

城市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过,大量的人口集聚,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重症城市病,关键是,理念上要将城市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历史和传统在这里积淀,所有的建筑都被认为是凝固的史书,所有的建筑都是凝固的音乐,我们今天要把城市看成美的象征,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设计城市与经营城市。因为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人自身是一件艺术品,人自身是所有艺术中最高的。文化的起居是我们人类本质的存在,区别于我们与动物。台湾把城市建设做为一种生活美学,人诗意的寄居在大地上。因此,必须以美学的城市化代替工业的城市化。艺术城市的概念值得探讨。我们的城市化建设都是两年三年大变化,现在是不是要考虑城市的个性特色,考虑城市居民的情感归宿,考虑城市的历史,如果避免千城一面,这些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

 

任致远:内容很丰富,对我国的城市和城市文化进行了一些观察,品评和希冀。下面请王旭教授进行一下评议。

 

王旭:首先感谢《文化纵横》杂志社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来学习,今天很多老师谈到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个问题,也谈到了现代化包括城镇化问题,我想,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我们历史的视角,可能对我们有更多的启发。现在关于城市发展的问题,为什么理论上大家说的都很好,但是一涉及到具体现实,就完全变样了?因此,我们也要考虑政治、经济特别是资本运作的问题。要考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以及世界体系国际竞争这样的格局。近代中国在1840年面对西方冲击的时候,他在西方的冲击下是一败涂地的,没有办法进行内在的有效整合,传统局面完全被打破了。所以,整个近代中国,很大的一个课题就是在不断消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习得西方的现代化,应对西方的冲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建构的这个现代社会,我们所建构的现代文化,包括今天处理城市发展,运用的一套现代文化体制都是一种嫁接的文化体制,不像西方自身,西方历史文化遗产和它的传统保护是延续性的,它是传统至上,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嫁接的产物,他是把自己的传统作为一个简单化和妖魔化的对象。

 

所以,我们今天的城市化过程中,要重新寻找我们传统文化的意义,需要我们重新对整个中国文化,中国现代化道路,乃至于中华文明以及它的发展创新这样更高层次的一个重新发现、重新寻找,寻找新的意义,让传统适应我们今天的历史发展。带有中国风格的建筑形式,必须尝试这种探索,不能只是缺乏实质性意义和价值的表面模仿。如何再去寻找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新的意义,能让它进一步传承发展下去,我们今天,应该更为深切地意识到这样一个命题和责任,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同于过去前几十年的状态,我们更应该探求新的模式,所以怎么探索,现在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但至少还是要回到城市文化的人文二字,回归人性,回归人的生存本身。

 

任致远:下午第二个议题到这里结束。

 

杨平:我建议可以做些讨论,我先说几句,我听了今天下午的发言非常受启发,一个是从企业的角度看,对于一个小城镇的设计,既要充满美学想象,也要通过资本化的设计过程完成。今天比较遗憾的就是,没有人谈他们怎么设计城市的文化,金元浦老师是讲了诗意城市,他带着艺术的想象,从台湾的生活美学运动,讲到历史传统的层面,也没有具体涉及这一问题。

 

(责编:Beatles)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