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品牌活动 > 学术研讨会 > 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
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
时间:2011-04-29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文化纵横 被查看:

 

创新意识形态 聚焦中国模式 展望未来发展

——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渐入热潮。一场名为“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论坛于410在京召开。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别指导,受求是理论网特别支持,由《文化纵横》杂志社与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办。

 

为期一天的论坛围绕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意识形态创新、执政思路演进、市场经济实践和社会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展开。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林炎志、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等人出席并发言;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院长程恩富、荣誉学部委员徐崇温、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海波,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王绍光,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法学院教授强世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干春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丁耘,《新法家》网站总编辑翟玉忠等京沪两地的著名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大学等重要科研院所等50多名资深学者参与了讨论。

 

论坛由《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社科院马研院研究部主任赵智奎和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亦先后主持。

 

论坛背景:一个理论课题引发的持续讨论

 

20096月,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与《文化纵横》杂志社设立了“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中国模式研究小组”承接课题,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研究,形成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201010月,《文化纵横》杂志10月号重点推出研究主报告《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道路》;20111月、3月,《文化纵横》1月号、2月号特辟专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模式”,发表了“中国模式研究小组”成员的一系列文章。

 

研究项目的设立和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布,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较大关注和争论。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报》2010年第19期刊载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求是理论网等给予了转载。2010124,“中华文明、中国模式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沪市部分高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对研究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相关人员认为,此课题研究在“中国模式”的各种讨论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创新的理论智慧和真诚的问题意识。

 

为了回应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激发争鸣,《文化纵横》杂志社与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举办了此次大型高端学术论坛,邀请学界众多一流学者就“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论坛内容:解读中国模式的秘密、探索新型文明的可能

   

论坛开幕式上,《文化纵横》社长杨平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其根本宗旨在于为人类的未来探索新的可能性。在一个资源环境日益枯竭、现有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不能惠及全体人类的不可持续的世界中,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研究应该指向新的方向,它应该能够从中国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开辟出新的道路。

 

论坛进行过程中,学者作了主题发言。社科院马研院长程恩富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从“理想社会”和“美好社会”的界定着手,探讨了中国现时的发展阶段及可达成的近期和终极目标;上海社会科学院童世骏教授论证了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合适的文化基础;北京大学强世功教授以改革三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当代政治传统和政治共识的形成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邓小平、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传统的深度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徐崇温指出,在理论上推进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取得和发展话语权,向中国自身也向世界说明应该怎样观察和理解模式问题;复旦大学思想哲学学院副教授丁耘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模式论破题,以文明史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论,强调以中国解释中国,以中国的理论解释中国的现象,以中国的战略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的自觉指引中国的道路;《新法家》网站总编辑翟玉忠则立足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轨迹,分析了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中产生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干春松教授从对五四启蒙运动的反思入手,论述了革命时期新启蒙运动的轨迹和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的延安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教授从执政党的角度出发,以1949年建国和1978年改革开放为转折点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两次伟大转变及其对执政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刘海波副研究员立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化如何兼容的问题意识,从田制、币制及社会制度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的经济制度与政策;北京大学潘维教授对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联系作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包括组织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三种体制在内的当代中华体制。

 

论坛上,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林炎志、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吴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吴新文、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贝淡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江勇对主题演讲进行了深度点评,进一步激发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和思想激辩。

 

论坛亮点:从意识形态创新角度切入中国模式内核

 

据主办方介绍,自“中国模式”的概念出现以来,以“中国模式”为框架解释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学术努力渐成显学,这种努力意在探索导致中国30年成功发展的中国因素。但是,到目前为止,论者多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理论、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理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等经济理论方面论述中国模式,而关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则明显不足;从执政党意识形态角度切入“中国模式”问题内核的,更属凤毛麟角。

 

因此,无论是“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题研究还是此次学术论坛的召开,主办方都希望倡导“以中国论中国而非以西方论中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述中国模式,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中国模式论述的主线”,在中华文明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来总结提炼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可以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展,“中国模式”将持续成为理论界的热点概念。虽然这一概念的的具体含义远未廓清,但是它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百年发展道路的一种独特界定,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予以正面回应的一种竞争参照,是非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可能提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歧见、激辩和现实的影响,不应当被视作可有可无或刻意为之;相反,它们的出现,为中国更加准确地量度自身的来路、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下发展、更加正确地预测未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责编:Beatles)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