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世界观·天下 >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时间:2010-07-12 来源:公法评论网 作者:刘中民 被查看:

 

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讲演者小传
刘中民
1968年生,河北省迁西县人。1991年和1994年于河北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外交。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100余篇;著有《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合著)、《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合著)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课题多项。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近年来,西方媒体还不断炒作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称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的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构成了“珍珠链战略”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巡航更是引发了西方的无穷猜忌。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苏)。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与支撑要素
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同时,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支撑性要素。
 
  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机遇在于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不同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对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欧洲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东方国家尤其是创造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奇迹的中国,却与近代世界权势变革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美国学者斯塔夫利亚诺斯的一连串发问深刻地说明了明代中国与西方对海洋的不同认识和选择:“明朝的这些远航(指郑和下西洋),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是合股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和长颈鹿,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生产商业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挽回地停止。”
  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考察西方海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其发展的历史线路是:商业冒险与劫掠式殖民扩张(葡萄牙、西班牙)—商业资本扩张(荷兰)—工业资本扩张(英国、美国)。其中,殖民地、海军构成了其重要的支撑,但最根本的历史动力及其支撑因素无疑是资本扩张的能力。
  世界历史还表明,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支撑性要素。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如葡萄牙的多桅帆船、荷兰的麦卡托航海图、英国的战列舰、美国的海军航空学等。世界霸权国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由此可见,海权国家要成就世界霸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尤其要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而忽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简单化思维。
  二、海权发展的地缘政治条件
  地理因素对于海权发展的影响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对于地理因素利弊的战略处理和安排。
  客观地讲,海权发展的地缘政治条件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否有利于海权的发展。就海权发展战略而言,地理因素对于海权发展的影响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对于地理因素利弊的战略处理和安排。这一问题对于英美等海洋国家相对容易,而对于兼具海洋与大陆属性的陆海复合国家如法国、德国、中国等则十分困难,其原因就在于陆海复合国家的国家战略始终深受其地缘环境双重属性的制约。
  我国的国际问题专家时殷弘先生认为,陆海复合国家面临的难题,一是战略选择方向上的两难;第二,海上和陆上的双重易受伤害性,克服这一弱点需要极高的外交谋略;第三,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国家资源分配分散化,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定平衡;第四,陆海复合对一国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陆海复合国家地缘战略选择的经验与教训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处理陆海兼顾与平衡。历史上西班牙、法国、德国都因未能有效处理这一问题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第二,如何做到陆海兼顾中有重点。濒海强国在陆海兼顾时,一般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在兼顾的同时,注意根据威胁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或侧重陆地方向,或侧重海洋方向。但是,在现实中如何把握时机和幅度需要高超的战略智慧。第三,如何防止海陆强国联合包围。历史上所有的濒海强国都是被海陆强国联盟打败的,因此濒海强国应把防止海陆强国结盟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第四,保持军队结构平衡。由于濒海强国的主要威胁时常摇摆于陆地海洋间,因此在和平时期就要注意保持陆海军平衡,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结构均衡的军队。海军建设周期长、丧失容易恢复难,更应放在长远的历史时期内加以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增强。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仍然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影响和制约,并在战略选择上出现偏差与错误,进而影响国家的安全乃至国际地位,历史上欧洲陆海复合国家与近代中国的衰落均与未能有效处理海权与陆权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责编:Beatles)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