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士以“仁”为其人生的最高理想,而最有社会生活实践意义的则是孝(悌)。孝悌为本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不仅为传统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也为家庭、政权的巩固提供了合理的道德观念。不过,随着中国专制政治的不断成熟,孝悌为本的家庭价值观,逐渐遭到专制皇权的扭曲利用。进入近代,随着中华帝国的崩解,传统中国的家庭价值不仅成为殉葬品,甚至被当作泯灭自由、个性的刽子手。在随后一波接一波的政治社会运动中,传统的家庭结构及其价值观念被彻底颠覆。
改革开放以来,个性解放逐渐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初,“被解放”的个体因在家庭之外并未找到归宿,又失望地回返家庭,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安身立命的家庭价值观作为支撑,个人、家庭更多地成为唯利是图的单位。如本期作者吴飞所说:“如果仅仅保证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家庭本身却分崩离析、同床异梦,失去了最基本的温情,家人之间形同陌路,国家自然也无法在任何意义上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而且,每年春运逐次递增的困难,也表明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对温暖的家庭、家人间亲情的坚韧留恋。如本期作者祝东力所说:“千里之外的家是维系人生意义的中心和尺度,这既是一种社会保障,更是一种心理保障。”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本期“回家”专题。祝东力先生考察了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家”与“国”的位置,百年来“家”“国”观念的变化,最后他指出,未来中国是从家庭走向个人,“走向真正的原子化社会,还是回归社会和国家?这将决定中国的前景。”吴飞先生通过梳理历史,发现了“中国现代性的独特问题:先有家庭革命,才有自由中国”,他呼唤现代的、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礼制秩序,认为这是成熟的自由中国的必经之路。王跃生先生总结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家庭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家庭整体性危机并没有发生。家庭所遇到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不健全有很强的关联。我们应推进家庭功能和关系的现代转向,吸收“传统”中的有益成分,使家庭成为大众生存质量改善的主要载体和理想生活满足的重要途径。冯克力先生则通过六张老照片,将过去一个世纪里,中国家庭曾经有过的伦理倾向与生存状态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