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在民间 > 连接商业与公益——iJoin的成长之路
连接商业与公益——iJoin的成长之路
时间:2012-12-24 来源:《文化纵横》2012年第五期 作者:本刊记者 周安安 被查看:

 

一个新移民青年和他的公益理想

 

 

iJoin,全称同益社会创新实践项目,是一个由具有创业精神的志愿者,共同以公益方式经营的社会创新咨询项目。项目旨在让有专业技能和公益经验的青年人,在专业顾问的指导下,为需要在特定领域做出改善的公益机构提供咨询服务。iJoin希望以跨界合作的方式,让青年人与公益机构共同成长。同时,提供支持的专业顾问能够通过iJoin提高其对公益领域的了解,由此发掘出在各专业领域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才。

 

iJoin项目自2010年秋筹备,首先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展开宣传工作。目前已进行暑期项目与寒假项目各一期,服务6个公益客户,进行了13个咨询项目,从全球超过250名申请者中,选出来自中、美、英、法、新加坡等地的45名华人团队成员。作为一个以服务草根NGO为目标,主要成员年龄均不超过30岁的社会创新项目来说,iJoin的发展可谓迅速。参与过iJoin活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些从业者不仅怀有年轻人特有的热情,且对公益有着理性规范的专业态度。

 

2011年,iJoin项目正式上马发展的第一年,也恰是中国公益事业的多事之秋。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对中国红十字会操作规范的质疑之声,影响了整个公益界。尽管愤怒的社会公众表达了对中国公益的失望和不信任,但乐观的公益人,却在其中看到了中国公益转型的契机。也许人们对公益事业透明化、规范化的要求,恰可成为公益事业专业化、职业化的推动力。这一事件后,后继而来的是对“公益从业者是否该拿高薪”的热烈讨论,正可看作此种思路的回音。

然而,先天不足后天受限的中国NGO,其专业化转向之路究竟应如何展开?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怪圈:资助者因为NGO达不到其要求的执行能力,而不愿发放项目款;NGO则反诘资助者,没有钱,何来能力建设?到底谁来进行NGO的能力培训?

 

iJoin项目总监苏国睿的愿景中,旨在对NGO进行能力培训的iJoin项目,正可以把有专业能力和热情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一方面在青年人心中播下公益的种子,一方面可以让原本为了解决市场和政府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的NGO,更好地与商业社会互动,真正发挥出能量。

 

年轻的iJoin项目,也有一个同样年轻而富于创业激情的发起人。25岁、美籍、就职于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这些标签很容易让人们以为,苏国睿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事实上,14岁前,他一直生活在中国广州,家境平平。他所就读的广雅中学是广州颇有传统的重点中学,那些生活在老城区的学生们,彼此之间还保留着人与人之间的朴素情谊。广府人家自上世纪初起,依靠亲缘网络移民国外便是一件常事。举家来到美国后,原本在机关学校工作的父母,转而在旧金山这个华人众多的城市,经营餐馆和发廊。

 

苏国睿和公民社会网络的第一次接触,正是在他的家庭辛苦打拼,试图在美国立身的背景下发生的。他在旧金山读高中时第一次考SAT(进入美国大学的标准化考试),但英语成绩很不理想。作为低收入者,苏国睿的家庭很难负担让他重考SAT的费用。在学校的公告栏上,苏国睿获知,自己可以从一个致力于增加低收入者进入大学概率的NGO那里,获取再考SAT及申请大学的费用。这使得他能够在不承受太大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多考了一次SAT,最终申请到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的化学专业。

 

那时的苏国睿尚对公民社会毫无概念,但这一NGO给予的帮助却是巨大的。用它的话说,这一帮助总令他燃起回馈社会的动力。于是,给予青年成长和奋斗的机会成为了他的公益目标。

苏国睿的专业是石油能源,大学期间,他参与了另一个全球NGO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这个项目旨在令商业领袖拥有社会责任感。他经手的项目,涉及为太阳能设备公司选择环保材料、为食品工厂设计水电优化方案。这段经历,让他对自身职业可以同时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有了更坚定的信心。毕业后,怀着对低碳能源的热情,苏国睿进入了一家能源管理咨询公司工作。

他曾经在一次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分享中笑言,社会价值是可以通过某种计算转化为货币价值的,有时,他会尝试用生意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他曾经为一个澳洲公司设计其核心能力体系,要以客户在未来20年间的发展,及当下核心能力的局限性,客户应该如何规划其核心能力建设工作?在他的理想中,石油公司能够着手建设其碳管理能力,通过节能减排、有效管理供应链等方式,从总体上控制碳足迹。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能力设计,对于客户来说投资很大,收益却并不是即时而明显的。

 

但幸运的是,恰逢澳大利亚通过了碳税法,苏国睿做出了一份详细分析碳管理对客户长远财务回报的报告,认为客户可通过提高自己的碳管理能力,在澳洲政府心中建立起负责任企业的良好印象,这样未来的投资会更加顺畅。客户最终采纳了他的方案,由于在为客户创造了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了更为环保的社会价值,这让苏国睿倍受鼓舞。

 

梳理苏国睿公益观的形成,与其说来自某种道德教化,不如说是他怀抱一种朴素的回馈之心,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步步地发现了实现其公益能力的可行道路,故而这些做法有很强的现实执行力。他的想法来自于两个原点,一是陪伴和帮助青年人共同成长,在他们心中播下回馈社会的种子;二是人们的专业能力,应该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两个想法的交点,就是iJoin,一个为NGO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社会公益项目。

 

 

让专业性照进现实

 

 

2010年,苏国睿的公司派他长驻北京工作。他即开始考虑回国后创业公益企业的问题。在经历美国高校读书期间的几次公益创业经历后,他希望自己的公益创业能够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社会企业。在草创期,他曾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出一个早期项目框架,里面包含着太多他认为自己的资源所能涵盖的领域。但在回国“调研”之后,通过与众多草根NGO与基金会的交流,他发现,综合自身能力和NGO现状,帮助草根NGO改进其管理,才是最能结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到目标明确且长期化规模化的。

 

iJoin的自我描述中,它的组织需要联络起三类人:一是有清晰使命、明确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组织管理改进方面迫切需求的公益机构;二是在NGO管理、咨询等领域有热情和经验的青年专业人士和学生;三是公益界从业人士、咨询顾问、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等专业顾问。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源,iJoin目前开拓了志愿者管理、组织流程优化、项目提升、产品形象优化、新媒体策略、市场调研这几个服务领域。

 

iJoin在为一个NGO设计项目时,其调研时间往往有几月之久。在这过程中,以苏国睿等创办者组成的iJoin组委会,与客户详细了解其情况以及需求。并在初步了解了问题的基础上,向其他领域的顾问获得专业支持,并与公益机构达成暑期项目协议。接着,iJoin组委会会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高校宣讲会的方式,招募具有合适特质的青年学生。iJoin说,这些青年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是他们最为倚重的,因为能力再强的学生,在这个经验为王的领域,也未必能依靠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考虑到青年学生对草根NGO不了解、需要长时间磨合的特性,iJoin本着要把项目做精的原则在寒暑假全职开展项目。结项后的数月,iJoin组委会继续开展后续的评估,提升为客户服务的水平,建立自身的考核机制。

 

也许人们最大的疑问在于,一个自美国回来的海归,和几个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怎么可能以“管理咨询”这种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方式,接上充满了苦情气氛的中国草根NGO的地气?他们自课本和大型企业中学来的一套高效管理方式,是否真的能对这些组织产生作用?

 

乐乐是iJoin年轻的项目官员。目前在北大商科就读的他,是被iJoin打出的“公益咨询”这个概念所吸引的。他在少年时代,曾长期参与慈济福建分会的活动。这个佛教组织从事公益服务时的高效有序,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来到大学后,他也数次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但深感到支教等传统公益的效率低下和缺乏明确目标。而商科对效率和卓越的追求,也让他感觉到某种缺失。细腻的他曾受到家中老人的影响,相信传统社区中,邻里之间的互助力量,这让他怀念在慈济工作的经历。但另外一方面他又认识到,宗教支持的慈善,在传统社会并未彻底解体、民间宗教始终香火旺盛的南中国或许可行;但在北中国,对宗教的排斥心理使得慈济这类的组织很难生根。他由此思考,如何能够将自己的所学诉诸公益。在校园宣讲会上接触到iJoin后,乐乐开始了他第一次与咨询、与草根组织的亲密接触。

 

管理咨询顾问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即使iJoin的人也自嘲,他们是一群现代观念的初生儿。怀着自己能解决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与战略问题的雄心,以尊崇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用最合逻辑的方法来分析,有一套通过学习标杆对象来获取灵感、增加可信度的学习方式。在外人看来,这种思维方式,看起来天然就不适宜于与追求价值、公平的NGO合作。但他们却同时存有着对这一套方法的信任,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本身并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既有状况灵活调整策略。乐乐第一次的咨询对象,正是一个典型的草根NGO:该组织有一个充满热情、理想和行动力领导人,由此也造成了组织架构的“一言堂”气质。同时,还有着多年未增补、权职混乱、流动性极大的全职员工,和充满助人热情却从来无法管理到位的庞大志愿者团体。

 

这些现状与公益组织职业化的呼声一起,形成了该组织秘书长自我改革的动力。她想要改变组织架构,规范组织流程,培养一批有专业性的公益组织管理人员来负责组织的日常运营。于是她成为了iJoin的首批客户之一。咨询项目伊始,乐乐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与秘书长沟通,以了解其对于各员工的期望、绘制现有的和理想的组织架构图。然而一开始,秘书长所提出的种种期望,即使在他这个学生看来,也实在不太现实。杨伟乐说,这些NGO的创立者,都是自身有着很强能量的人,他们更擅长描绘宏观蓝图和美好愿景,却无法规划一步步的近期目标。所以对于一个项目官员来说,第二步工作,就是与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其确实的工作内容,绘制其现有的工作流程,了解他们对新组织架构的想法。并在二者之间寻求到一个现实的解决模式,使得双方都可能满意。

 

这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其中涉及NGO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但乐乐认为,他作为一个外人的身份,却恰恰是避开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互相制约,推动组织改革的有利条件。这件工作最需要的,不是对管理工具掌握的熟练程度,而是沟通的技巧和耐心。还是大二学生的乐乐,每周都要往返一个多小时,至少要去现场一次。与校内企业管理课程上针锋相对的辩论不同,NGO的从业人员特质,往往是善良、内向而缺乏执行力的。一段时间内,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这个NGO的成员开会。因为员工们往往羞于直接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乐乐往往要在会议之前,通过私下的沟通获知每一个人的想法,再以书面匿名的方式,引导大家讨论自己的需求。

 

他感触最深的一点是,NGO事业的使命感本身,对从业者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强烈的“使命感”给了他们太多压力,常常因为“不自信”而错过一个机会、放弃一个岗位。然而面对公益组织的专业化需求,在不断对工作流程的清晰化中,每个员工都开始思考如何发展自身能力,如何满足组织需求。在经过半年的努力后,这个NGO的成员终于有了清晰岗位职责,为此,乐乐和他iJoin的朋友们,还特别策划了一个定岗仪式。接下来的流程执行、制度落实等工作,他自然也要在其中担当一个后续观察者的角色。

 

“公益圈也需要优胜劣汰,传统的组织自然会被慢慢淘汰。”在公益转型的过程中,这样的声音很多。但是,新型的组织始终要基于原有组织的土壤,针对草根NGO的专业服务,正是为了在这个合适的契机,推动NGO的变革和新生。

 

 

公益时代的青年成长之路

 

 

一开始乐乐参与ijoin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学习咨询技能,了解项目应该如何运作。但当项目结束时,他感到这个项目带给他的财富,其实远远超过了预期。一开始他曾经想,既然组织里的同伴个个都是专业领域的年轻“牛人”,即使做不成什么实事,在一支专业化的团队里学习到一些咨询的技能,或是开拓视野,了解咨询项目应该如何运作,也就不虚此行了。当项目即将接近尾声时,他却发现,自己参与的意义并不在于这些表面的技能或是知识,而在于有了与公益岗位第一线从业者的接触经验。在陪伴这个NGO进行变革的过程中,乐乐觉得自己最大的成长在于,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学会了理解一群与他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群。

 

苏国睿说,这种理解他人的能力,其实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一个商业化、全球化的社会中,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这也是iJoin把宣讲会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原因,对于那些在大洋彼岸读书的青年学子来讲,回到中国这片发展极不平衡的土地上做事,所需要的文化沟通技巧,甚或比在美国的高校里还要多。因此,iJoin打出的口号“让青年与公益机构共同成长”,就更有其现实意义。在无数人抱怨既有体制的处处掣肘之时,一群新的“归国留学生”却以自己的努力,在最为草根、最不建制化的社会领域,找到了知识与现实的用力点。作为公益咨询项目,iJoin在为NGO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不只注重通过管理咨询的分析工作来得出一个设计完美、实践可行的方案,更强调“陪伴”。因为只有自己的项目官员与客户一同实施新措施,从心态和技术两方面与客户共同经历变革,咨询项目才能称为有效。iJoin认为,一个成功的转型,是从手到脑,从脑到心的。

 

苏国睿说,作为一个能源行业的从业者,如果能够为“更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一点力量,那么就是他所理解的改变世界。“改变世界需要第一产业(政府)、第二产业(商业)和第三产业(公民社会组织)的共同力量。我如果要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了解这三个产业的特征、能力和互相作用。我一直很关注商业发展,而且会一直参与下去。我在此阶段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来也要参与第一产业的发展。所以,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的人生目标的一部分,也是现在参与公益活动的最大动力。”

 

iJoin对自身的定位一直是“青年发展项目”。“学生公益”和“中老年人公益”,往往是外界对公益界的偏见之一。iJoin却从更为乐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一点,在公益事业的草创期,富有自我发展热情的学生是最重要的生力军。在他们看来,激励志愿者的最重要的工具不是工资,也可能不是名誉,不是求职的可能性,而是能力发展的机会。但是,为了不让这些能力上很“牛”,充满自我发展渴求的青年们目睹NGO组织的混乱现状之后,早早挫伤热情。IJoin在自身人员的管理培训上,也同样遵循专业化的逻辑。苏国睿设计了一个“核心能力管理体系”,用来定义发展所需要的人员能力模型。其中包括四个方面:领导能力、社会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技术能力。他说,在未来的工作分配、培训设计以及绩效评估的过程中,都需充分考虑到大家在其中的能力成长。

 

公益应该更好地内嵌于商业社会中,成为它的润滑剂和纠错机制。因此,NGO的工作方式不应该是与商业对立的,如果要传统“做慈善”的思维,就需要切实深入理解公益领域的现状,寻找到改善公益组织的创新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和社会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的共通之处远比其对立要多。以创新的理念把商业元素的元素适当运用在公益上,不仅能够提升从业者对基金会、企业等工作对象的理解,也能让公益项目更加高效可持续。

 

所以,对于iJoin来说,公益不只是付出,更是成长的契机。在一个原子化的时代里,当无数“北漂”因为孤独和无力感,而选择在网上社区抱怨度日之时。iJoin的年轻人,却以公益为纽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组织生活”。在iJoin的网上社区,青年人每天都分享着关于公益的见闻和体会,为了节省成本,会议和讨论也多以在线方式展开。在线下的“团队建设”中,由于不存在利益关系,轻松的团队氛围,也使得公益组织,成为一个让他们共同成长的最好社交场所。这些年轻人在分享与学习,彼此不断激发对公益的思考,而且他们还是有力的行动者,他们对自己的期待,是一个更好的公民。

 

 

 

(责编:Beatles)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