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一品:“顶天立地”的文化实践 ——探寻软实力变为硬支撑的“湖北模式” 作为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文化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在文化建设被提到国家高度的今天,湖北,这个底蕴深厚、资源富集的文化大省,正让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经济“硬支撑”: 在江汉平原,潜江市第二届曹禺文化周期间,签约经贸投资项目53个,投资总额218亿元。在沮漳河畔,枝江市打造步步升鞋产业文化,带动周边地区一万余人就业。在大别山区,蕲春县大打“李时珍牌”,以农庄为载体的新型农业经济体,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年创利税3400万元。在江城武汉,该市13个区中较为落后的黄陂区,让最具特色的“木兰文化”品牌与旅游、餐饮、建筑、民间工艺等产业深度介入,仅去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390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5.85亿元。 在鄂东,中国六大铜矿生产基地之一的大冶市,构建“中国青铜文化之都”,从吃“矿业饭”转向吃“文化饭”。在鄂西,利川市大打“龙船调牌”,投资1200万元打造大型民族歌舞《夷水利川》,一台大戏带动“天下第一洞”的开发,一个洞的开发又带来了一个市旅游的兴起。 数据显示,湖北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86.03亿元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556.55亿元,基本上翻了一番,2010年上半年,该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6.25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省同期GDP的4.36%。 推进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硬支撑”的载体是一项被冠以“一县一品”的文化品牌创建活动。这一由省文联发起并实施的活动,不仅让文联人“火”了,更因他们的创新实践让富藏于县域基层甚至边远、贫困山区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成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继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在今年7月上旬召开的湖北“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会议上,中国文联、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了“一县一品”高度的认同,并将其上升为全省层面的工作,湖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也因会议对创建活动的动员部署,吹响了新的号角。 置于“文化强国”的宏大背景,在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变为经济“硬支撑”的实践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湖北模式”?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文化究竟是搭台还是唱戏?“一县一品”孕育成的新的特色文化如何滋养着当地群众?地方官员对文化建设又有着怎样的思考? 带着上述问题,《文化纵横》记者走进湖北,试图探寻“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背后的经验与启示。 经济产业链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获颁“中国诗歌之乡”美誉的宜昌秭归是屈原的故里。在一般人都“羞”于谈诗的当下语境,写诗、咏诗却在秭归蔚然成风。“以诗歌怀念屈原的同时,秭归人还善于给山水注入文化的元素,将文化和旅游融为一体。”秭归县文联主席周凌云介绍,该县举办的大型端午文化节,曾吸引海内外游客近20万人参加。节庆活动将祭屈子、焚艾草、饮雄黄、裹香粽、赛龙舟、办诗会等传统民俗与经贸洽谈结合起来,不仅让屈原文化得以传承,还实现了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我们通过‘一县一品’这一有效载体,找到了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周凌云说。 周凌云所说的“一县一品”,就是以一个县市区的文化资源为特色、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项目为依托而形成的独特的县域文化产业链。据了解,秭归第一次规划的“一县一品”创建项目是“屈原文化及其转化”。在重新规划项目的过程中,该县精心谋划,科学论证,并与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凤凰岭屈原文化园”和屈姑食品公司项目有效对接,最终确立“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这样一个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品牌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 宜昌市文联副主席邓先兵告诉记者,全省“一县一品”创建工作提挡升级之后,宜昌将创建工作与“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对已经形成的13个项目全部推倒重来,重新论证,重新定位,通过舍弃一批,调整一批,整合一批,最后锁定16个“一县一品”项目,其中 “秭归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枝江步步升布鞋文化村”两个品牌获得全省创建奖。 在长阳“清江古城”项目现场,穿梭于项目“三楼三街一广场”的施工工地,记者获悉,为创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集研究院、创作室、歌舞、影视、丛书、展馆为一体的巴土文化产业园,正加速形成研发、创作、展演、展示一条龙的产业链。不难觉察到,毗邻清江的这条产业链,流淌的全是文化的血液。 据清江古城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张念国介绍,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总规划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打建设“两院一岛”,即文化大院、生态大院和鲤鱼洲休闲岛,项目已被列入湖北省首批创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就这个项目,先后有6个省委常委来这里参观指导!”说这话时,公司顾问、年近古稀的刘宗发兴奋不已。 据介绍,从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的位置退下后,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刘宗发,出于对文化建设的情有独钟,主动担纲长阳巴土文化研究院院长一职,同时还身兼项目投资建设方——清江古城文化旅游公司的顾问。此前,一份得到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尹汉宁等省领导批示的有关湖北“一县一品”创建活动的考察报告即出自他的手笔。 刘宗发向记者描述,以清江古城为旅游目的地,他们将重点培育“两日游”的旅游产品,力争年接待游客过百万,到2015年营收达到3亿元,利税达到3000万元,并在创业板上市。 “我们要把清江古城打造成继平遥、凤凰、丽江之后的中国第四城!”刘宗发的信心来自于十足的底气。因为记者注意到,按此前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阐述的“一县一品”文化品牌“五有一培育”的创建标准:有地域文化特色、有特色文化活动、有文化建设项目、有文化运营主体、有文化消费群体和培育成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清江古城”项目都有体现。 离开长阳时,精神矍铄的刘宗发依旧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他笑呵呵地说,今年十月一日,清江古城项目将实现“四开”!即:巴土文化产业园开园、清江古城大酒店开业、大剧院开演、文化街四个展馆开馆。“最后还加‘一开’,就是开心!”末了,老人的一句调侃将气氛推向高潮。 用巴土文化装点长阳,让清江古城造富百姓。笑声中,记者看到,一个庞大的产业王国在清江河畔似乎依稀可辨、愈发清晰起来…… 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巨轮 在古迹众多、名人辈出的湖北,人文景观目不暇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湖北省开展的“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并不是对文化品牌的重复宣传,而是要重新以县区为单位,对全省的资源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和整合,集中力量,先把最具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品牌做大做强。这个“强”,不再是单纯知名度上的提高,而是要让文化品牌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这也是众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直接依托的重要思路,“一县一品”的“培育成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等创建标准,正好暗合了地方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方向把握。 潜江,湖北境内唯一的“中国明星城市”,拥有4家上市公司。记者了解到,通过“一县一品”这样一个契机,该市在挖掘整理曹禺品牌资源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跳跃、升级的过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春平介绍,从创意到立项到建设,潜江市“一县一品”创建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三步跳”:跳出曹禺建梅苑,跳出梅花奖建“戏都”,跳出戏剧办旅游。 通过一系列活动推进文化名人向名人文化发展,从名人文化向文化品牌转变之后,潜江人的创造并未止步。潜江市与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夫镇结为友好城市,全力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目前,以梅苑、曹禺祖居、曹禺大剧院等一批文化工程为主要载体,潜江成功申报了曹禺文化产业园项目并纳入全省首批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名人文化向文化产业延伸的链条自然形成,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据统计,仅第二届曹禺文化周,该市就签约经贸投资项目53个,投资总额218亿元。 “‘一县一品’的创建活动不仅擦亮了曹禺品牌,更加速了潜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王春平介绍,潜江是一个资源依赖型城市,在转型发展方式的探索中,如何既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又考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始终是地方领导关心的重要课题。“一县一品”工程提升了潜江的整体城市品位,更让市委、市政府领导看到了市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前景。 事实上,像潜江这样,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打包溶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之中,使其由“软实力”转化成“硬支撑”的范例,在湖北“一县一品”创建活动中比比皆是。文化软实力已不仅仅是挂在嘴上的谈资,而是一种逐步壮大起来的真实力量,这种力量已成为另一个巨轮,驱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一县一品”创建活动裂变出的诸多作用,不仅涵盖在产业调整中的引领作用,在国民消费中的惠民作用,在旅游经济中的灵魂作用,在文化产业中的提升作用,在工业经济中的渗透作用,还有在农业经济中的创意作用。正是这种创意作用的发挥,唤醒了农民参与文化的热情,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荆州区连续举办三届的“桃花会”便是最好的佐证。 在“一县一品”创建中,“桃花会”以桃花为媒,不仅充分展示了荆州乡村旅游的魅力,丰富多彩的乡村垂钓、“桃花皇后”选美、歌手大赛、摄影大赛、武术擂台赛、相亲交友会、桃花笔会等文体娱乐活动,更是令观众流连忘返。据统计,今年3月举办的第三届“桃花会”共有20多项文娱活动,吸引游客逾80万人次,拉动消费5000多万元。 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荆州区创建的“桃花会”文化品牌一改过去“喂食”式的帮助,而是增强农民的选择余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文化温饱”,让参与文化活动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的盛宴。 不难理解,湖北基层文联全面铺开的“一县一品”,对上顺应了中央文化强国的发展精神,对下深入到了最基层的群众中间。“文联人做了‘顶天立地’的事!”置于上述背景,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对“一县一品”创建工作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努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实现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谈及对文化强省的解读,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如是认为:“不是说有一台戏、一部作品,或者说某个文化事件的影响比较大,或者说播放一个电视连续剧,文化强省就建立起来了。必须是形成覆盖全省,充分利用全省各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条件,形成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的一个整体的面貌和实力,才是文化强省。” 不断催生的特色文化惠泽城乡 当民族民间文化敲着锣鼓,红红火火地跻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经济便被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意识到,文化除了教育和娱乐功能外,还蕴藏着如此巨大的经济潜能。 纵观湖北“一县一品”的诸多实践,看上去和我们过去熟知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并无二致,但事实上却不尽相同。采访中,记者却注意到,“一县一品”文化创建活动,让精彩纷呈的地方文化与蓬勃强劲的地方经济在荆楚大地相得益彰、联袂并行,这其中,文化不仅只是搭台,还主动唱戏,并在经济建设中催生出当地颇具特色的新型文化。 自幼喜欢哼唱民歌的房县村民陈远翠,凭着一副好嗓子,把民歌唱到了湖北卫视的春晚上。不过,很长时间以来,她并不知道自己唱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直到从找她考察的人口中得知自己唱的是民间传唱下来的《诗经》后,文化不高的陈远翠自豪感一下子突飞猛进。如今的陈远翠,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我别的歌都不唱了,专唱这个,唱到所有人都知道,这可是我们家乡的宝贝啊。”据悉,湖北正在精心编排原生态歌舞《风从房陵来》,力争上今年的央视春晚。 像陈远翠这样,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品牌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将其视为个人的精神归属,并愿意为它的发扬光大去奉献才华、能力的普通群众,在“一县一品”中可谓不计其数。 “一县一品”营造的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每一个品牌与当地群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文地理关系,它折射的是一种血脉相连和心心相印的价值归属,是一根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是在泛娱乐化时代中老百姓始终在内心深处渴望着的某种精神旨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县一品”才真正体现出文化惠民的作用,因为群众在推动自己的文化,也同时受惠于自己的文化。 在黄石,一个由本地音乐人、本地院校音乐专业师生、公司老板、退休干部、下岗工人等五花八门的成员“捏”在一起的“喇叭队”,顶着一路的冷嘲热讽,从学习乐器、学习五线谱开始,最终演奏出了恢弘的世界交响曲。3年来,这个近百人的交响乐团日益壮大,日益专业,黄石的许多公益活动、单位包场、商业演出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在潜江,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自发地参与到曹禺文化周活动中来。围绕曹禺文化品牌兴建的一系列纪念馆、故居、戏剧交流中心等,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氛围浓郁、面积庞大的开放式景区,漫步其中的市民,自身就是风景; 在黄冈,依托“东坡文化”建设的东坡赤壁公园、遗爱湖公园等,设计巧妙、气魄宏大,仿佛并非是将公园辟在城中,而是把城市纳入公园; 在屈原故里秭归,伴着和缓的音乐,不少群众聚集凤凰山下的南门广场,或健身或跳舞。望着人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不难唤起人们对彼时端午文化节喧闹景象的美好回忆…… 记者沉思,不管“一县一品”产生怎样的效应,中华文化能最终得到持续的传承和升华,这样的结果,恐怕正是文化建设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坚守精神家园。虽然文化产业发展是在努力“化虚为实”,体现经济效益,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永远不会改变。 “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在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高度体现了文化坚守人类精神家园这一应有之义。诚如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所言,“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我们不要忘了“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自觉,贵在引领”。“一县一品”就是要形成磁场,这是文化选择的眼光问题。只有文化自觉自信了,才能走上文化自强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湖北“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措施,对推动湖北的文化创造与文化繁荣更具深意。 只有文化消费,没有原创性的文化生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沙漠化”,因为没有创造,只接受别人给你的文化产品,文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二手、二流的层次上。“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在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催生、培育出新的文化样式,并滋养着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钟祥市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风昌盛。在宣传文化部门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引导和推动下,该市着眼于“农村文化”的培育,狠抓乡土文学创作,积极打造“乡土作家群”文化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作家群。 乘着“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的东风,该市力求这一品牌取得新的发展,为此,他们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邀请30多位省级以上专家到钟祥授课辅导,并将文学上有成就的农民作家送到鲁迅文学院和省培训班培训,大力培育乡土作家群。近年来,市政府投资一百多万元,建设了乡土作家培训基地,投资4000多万元的钟祥博物馆,还把“乡土作家作品陈列展室”列入其中。 现在,钟祥市共有乡土作家逾400人,在全市城乡按地域成立了6个作协分会,每个分会联络2-3个乡镇的会员,做到上有协会,下有分会,把作协办到了农家门口,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乡土作家队伍网络。同时,该市还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家成立“大明承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乡土作家书籍的策划、编辑出版等事宜。随着“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的纵深推进,在做大做强“乡土作家群”这一品牌的过程中,以乡土作家群为核心的“长寿文化”、“明文化”等文化样式正日趋成熟,并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催生出当地新的文化,还让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得到健康发展。“文化精英应该生产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同时不断引导大众的文化消费,使其往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大众文化消费的繁荣,又可以促进精英文化的发展,本身也孕育着、催生着真正的高雅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 为推动“一县一品”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武汉市在文化品牌创建过程中,力促活动向社区、企业、军警、校园延伸。据统计,该市已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精品20余个,举办特色文化活动5万余次,参与群众达6000万人次。 “抓精品生产是锦上添花,抓‘一县一品’是遍地开花,只有实现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与早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今天的文化早已不再是服务于经济的配角,而是真正登台唱主角了。深受其惠的地方政府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他们视文化建设为一种能带来双重效益的投资,而通过举办节会活动,文化也找到了服务于经济并由此带动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质提高,才可能有高素质的人去保证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这才是先进文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我主张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我们应该更自觉地让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仲呈祥认为。 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社会对于文化的思考在走向深入,也折射了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巨大进步。然而,如何借助于今天的舞台,把握现实的机遇,在继承中创新,把文化这台大戏唱出味道、唱出水平、唱响世界,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三级跳”后的“一县一品”任重道远 在湖北省文学艺术界的大本营——武汉东湖路翠柳街1号省文联大院,不时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参加文艺类的考级报名。他们可能想象不到,这里还是全省正在开展的“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的策源地。 刘永泽,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日,在他的办公室,刘永泽用“三级跳”概括了“一县一品”创建活动在湖北的发展经历。 他说,始于2005年底的湖北“一县一品”,当初还只是文艺品牌的创建,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基层的文联工作,那时可称之为“一级跳”;2010年初,湖北省委宣传部将创建活动列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12件大事之一,“一县一品”从文艺品牌扩展为文化品牌,并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领衔的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县也成立了工作专班。创建工作从文联的工作跃升为全省宣传系统的重点工作,这是“二级跳”; 刘永泽介绍,“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大致分为以文化名人、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文艺样式、自然景观等为主题打造品牌的几种类型。谈及具体运作,他告诉记者,活动在组织层面上,通过下发创建活动实施办法,建立领导责任制、专家评审制度、调研督办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了一整套推动创建活动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在实施层面上,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基层文化科学发展的创建机制。 “一县一品”这4个字,是近年来整个湖北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关键词之一。从本质上来说,“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创新,从文联工作的创新,到文艺工作的创新,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创新,到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正是因为各项创新,湖北全省的文联人,最大程度地参与到了当地文化建设的时代大潮中,为自己开辟了空前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省委宣传部,面对记者关于“一县一品”效果的提问,陈连生副部长举例说,长期以来,县级基层文化组织建设基础薄弱,特别是基层文联,缺人员、缺编制、缺经费等困难并不鲜见。通过创建活动,文联的自身建设增强了,工作思路和职能拓宽了,地位和作用提升了。他说,以保康县为例,该县文联以打造“荆山楚源”文化品牌为突破口,以作为争地位,文联编制、经费和办公场所均得到了落实,单列不到3年的文联在全县赢得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曾经困扰文联工作的诸多瓶颈也因创建工作迎刃而解。类似的个例,还有很多。 “‘三级跳’后的‘一县一品’创建工作虽然还是文联具体实施,但却不同以往。”采访中,刘永泽特别提及,早在今年3月,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就“一县一品”创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由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专题研究、专题部署。身为“一县一品”创建工作新一轮推动者的总策划,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在潜江会议上提出,对文化的宣传要鸣响惊雷,要大张旗鼓,文化强省不仅是多出好作品,涌现好人才,更重要的是解决基础性工作,盘活全省的文化资源。副省长张通也就创建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被提到全新高度的“一县一品”创建活动已不是最初文联人自己的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湖北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大合唱。上升为全省“一盘棋”的“一县一品”,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之中,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之后,无疑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突破既有的“一县一品”建设的范畴,又融入社会经济大发展并成为其重要产业因素,关键在市县文联这支品牌创建队伍,能否突破自我,嬗变新生。 而今,湖北121个文化品牌在全省17个市州、百余县区的版图上交相辉映,不仅勾画出湖北文化建设的美好明天,更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起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杠杆,向文化强省的目标矫健跨越,新一轮的湖北“一县一品”创建热潮正在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奏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壮丽交响,书写助力湖北“十二五”的生动答卷! 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搭建新平台 ——专访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 已成燎原之势的湖北“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在全省铺开。在上升到省委、省政府工作层面后,如何确保创建活动持续稳健地开展下去?其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又有哪些?怎样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的水平? 就上述问题,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文化纵横》记者的专访。 文化纵横:让“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上升到全省的层面,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连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努力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实现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但如何才能撬动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杠杆呢?就在我们寻找这样一个载体时,也就是2010年,已经开展了四年多的“一县一品”创建活动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我们发现,“一县一品”创建活动自开展以来,既受百姓欢迎,又有地方特色,既有生命力,又有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很好地完成了三个“对接”,一是着眼于县域文化科学发展,与湖北“两圈一带”、文化强省战略相对接;二是着眼于县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对接;三是着眼于加强惠民文化服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对接。所以,我们认为,如果以这项活动为抓手,正好可以激活全省的文化建设工作,文化的软实力也能转变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应该说,正是与全省文化建设的思路不谋而合,才助推了“一县一品”最终完成“三级跳”,上升为全省层面的工作。 文化纵横:创建活动对文化建设有怎样的启示?您如何评价“一县一品”创建活动? 陈连生:创建活动的开展,至少给我们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将“送”文化变成“种”文化。只有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化建设才能收到实效。二是,文化建设既要抓精品,又要抓普及,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遍地开花,只有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文化建设才有良好基础。三是,文化建设既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只有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文化建设才能持续有力。 创建活动是湖北实现文化强省跨越的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具体而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基层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精品、扩大地方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是加强县级城乡基层文化组织建设和惠民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 文化纵横:省里连续三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此资助各市县开展创建工作,请您谈谈这笔资金的分配和监管情况。 陈连生:我们对专项资金的投入采取“奖补结合”的方式,并且明确,经费专项用于创建活动,由各地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使用。省财政厅还会同省委宣传部明确了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奖励标准、申报程序和监督检查等内容。 另外,对落实好“四纳入”的地方,即:把“一县一品”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要点,纳入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核,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省财政在安排文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时将予以倾斜。 文化纵横:创建活动现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其成功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哪些? 陈连生 :“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是湖北文联人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的一次大手笔创新型实践。其中最为宝贵的经验是,基层文联工作不再囿于传统的群众性说说唱唱或文艺人的自娱自乐,他们把活动的目标紧紧盯住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介入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融合文化与经济的整体深度协同,传承荆楚伟大文化传统,营造人民认同和自豪的精神家园,书写新时代宏大辉煌的荆楚文化新版图。 具体来讲,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六个“围绕”:一是围绕中心搞创建,文化品牌创建只有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才能焕发生命力;二是围绕特色创品牌,坚持以思想性、艺术性为基础,打造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品牌;三是围绕群众定品位,着力打造具有广泛群众基础、雅俗共赏的文化品牌;四是围绕效益立项目,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确保各个项目立得准、建得起、受欢迎;五是围绕产业育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聚一流人才、育创建大军、用适用之材,构筑自己的人才高地;六是围绕彰显抓推介,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大力宣传推介文化品牌,使当地的文化品牌迅速扬名天下。 需要强调的是,打破所有制、行业甚至地域的界限,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是创建工作中,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遥相呼应的一个极大的观念突破。云梦县、崇阳县、郧西县……许多县区的“一县一品”创建开发,都在这种理念下,先后引进和募集了大量的社会资金。 文化纵横:如何提高“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水平 ? 陈连生 :一是把握正确方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二是遵循市场规律。打造在社会上叫得响、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品牌产品。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四是树立科学理念。既要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和组织推动,更要充分发挥文化单位、企业和人才的主体作用,努力创建更多更好的“拳头产品”,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文化纵横:上升为全省层面的工作后,“一县一品”对各级文联的工作有哪些要求? 陈连生:“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实施“五大文化工程”,即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文化园区建设工程、文化品牌创建工程、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其中,具体到“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要求是一年一次工作会议,一年一次总结表彰,一年一次集中展示,形成常态化的推动创建与交流的工作机制。 作为“一县一品”创建活动的排头兵和具体实施者,各级文联要在各地党委政府和宣传部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研究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探索“一县一品”创建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机制,全力打造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文化品牌。 记者手记: 在省文联组联部主任吴秋宏的办公室,挂有一副刘永泽的题为“乐道”的书法作品, “乐道”左侧,标有“文是根本,联是服务,上联下联左联右联内联外联也”的注释。在我看来,此注释与其说是对文联工作的概括,不如说是对文联人的要求。 要求不仅是挂在墙上。连日来,湖北文联人紧扣根本、狠抓服务的“乐道”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创建活动中体现出的方式和方法,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思路和远见,尤其是像刘永泽、刘宗发等时刻迸发出的那种激情和自信,在我的脑海里至今无法消弥。 “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站在全省的高度对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并在进度和区域上统筹推进,全盘考虑,不仅让各地有了工作的重点和抓手,更为文化强省建设找到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看,湖北“一县一品”工作的纵深推进,无不展现出当地决策者难能可贵的锐意立新和开阔视野。 诚如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所言,“一县一品”品牌建设充分体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湖北省文联的主要领导迈进省委党校主体班主讲“一县一品”,让许多市县区的常委会开始把地方文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让许多市县区政府要求文联牵头,起草地方“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方案…… 毋庸置疑,各级领导的重视给力和部门参与,是湖北文联人在文化与经济间得以长袖善舞的重要保证,但他们自身的“乐道”成为创建成功的关键应是不争的事实。置于更大的视野,重新审读湖北“一县一品”创建活动的借鉴意义,我想,文联人做得到的创造,其他人也应做到,“一县一品”在湖北能够成功,在全国也就可以推广。 探寻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之路,或许湖北的做法和经验还有不断改良和革新的地方,但一个事实不该被人们忽略,就是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创造,“一县一品”已然成为湖北转变发展方式的一张闪亮名片,他们的实践或将为正在推进的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可供学习和探讨的样本。愿更多的地方能从中有所借鉴,有所收益。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