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德三国思想库发展模式比较 美国是世界上思想库产业最繁荣的国家,美国式思想库自然而然就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随之而来的一个现象是,不少学者一谈到思想库的建设问题,就会把美国那几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库挂在嘴边。这样,美国思想库也被广泛地认为是西方思想库的代表模式,并被视为思想库建设的学习范本。2010年8月,浙江大学与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一次以“全球思想库比较研究”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印度等国的全球最知名思想库的专家齐聚一堂,就各国思想库发展模式的差异展开讨论。在此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基础上,本文以英国思想库和德国思想库的发展状况为例,阐明即便是享有共同意识形态和民主制度的西方国家,其思想库的发展模式也都和美国思想库的发展模式不同。 美国:多元政治文化孕育 “独立型”思想库发展繁荣 美国始终提倡建立独立于政府、党派和利益集团的思想库,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机构的独立性。它们的主要经费来自社会各界无偿的捐助和基金会的资助。虽然很多美国思想库所依附的政治背景都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它们大多声称不接受任何政府和政党的经费,很多思想库甚至不接受来自于政府的合同研究任务。 得天独厚的“土壤”孕育了美国式思想库,并使之繁荣发展。首先,美国长期奉行多元和公开辩论的政治文化。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电视在美国家庭中的普及,思想库专家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于借助电视媒体传播自己的政策思想。当然,最近几年,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传播媒介也正在改变着这种思想库传统。其次,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条款规定,非营利机构可以享受免税等政策优惠,因而美国思想库在建立之初,大多注册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非营利机构。但是,在享受此条款规定的优惠的同时,该条款也对登记在案的非营利研究机构的行为做出了一些限制,如不能进行游说活动等。这些原则多半被美国思想库写进了自己的机构章程,成为显示自己独立性和非营利性的证据。最后,美国对私人捐助有免税等优惠,因此美国很多富人纷纷成立公益性的基金会以资助科学和政策研究。美国的基金会发展繁荣,在这些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思想库能够在脱离政府和利益集团资助的情况下,仍能得到充裕的经费。可以说,在西方大国中,思想库在没有政府或政党公开支持的情况下还能如此繁荣的,也只有美国一家。 英国:思想库发展经三次浪潮 “独立型”思想库发展艰难 英国最早的具有政策研究职能的组织是费边社(Fabian Society),成立于1884年。总的来说,英国思想库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英国思想库发展的第一次浪潮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外交和经济政策等领域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英国政府认识到应当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但又认识到自身能力有限,需要思想库的帮助。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库查达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于1920年成立。之后,受到华尔街经济危机的影响,政治与经济规划委员会(PEP)和国立经济及社会研究所(NIESR)相继成立。其中,政治与经济规划委员会后来改名为政策研究院(PSI)。这一次浪潮中比较著名的思想库还包括1969年成立的财政研究所(IF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英国思想库发展的第二次浪潮。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右翼思想库,如经济事务研究所(成立于1955年)、政策研究中心(成立于1974年)、亚当·斯密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这批右翼思想库主张回归经济自由主义和“小政府”。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们对撒切尔夫人的执政提供了帮助,并对她任期内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右翼思想库的启发,工党在1988年成立了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作为与自由主义右翼对抗的左翼思想库。英国思想库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涌现出的是一批独立的研究机构,它们希望用更为严谨的研究来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而英国思想库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则涌现出一批具有明确的政党背景和意识形态倾向的机构,虽然这些机构也做研究,但它们主要关注的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和争论。 英国思想库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对第二次浪潮时期意识形态严重分歧的反思。这些新思想库没有意识形态使命,在英国的“后撒切尔时代”得到发展。它们同英国两大政党展开建设性合作,同时注重媒体公共宣传,让人们意识到它们的影响力,从而争取到经费。在第三次浪潮中,最先诞生的思想库是社会市场基金会(SMF),成立于1989年,而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库则是Demos(成立于1993年)。但是,由于这一时代的思想库与政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因而它们不但得不到任何一届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反而被政府视为总是指出政府缺点的“刺儿头”。这些独立思想库的经费也非常拮据,如Demos2008年的经费仅为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七分之一左右。 可以看出,英国思想库和美国思想库的发展模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当前,英国最主要的一些思想库都是由保守党或工党这两大政党成立的,其目的是为了参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辩论。而那些独立于政府和政党的思想库,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与美国的此类思想库的发展状态和影响力相距甚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英国大选首次出现了首相候选人电视辩论的环节。政治生态的变化,可能为英国独立思想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我们将拭目以待。 德国:四类思想库特色各异 避利益集团以保独立性 德国思想库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并相继出现了四种类型,分别是学术型思想库、代言型思想库、政党基金会、合同研究组织。 在1960年至1980年之间,德国设立了一些公共资助的大型学术型思想库,如经济研究所(ERI)。目前,德国约65%的思想库属于学术型思想库。这类思想库突出大学研究的质量以及信息的提供。德国的学术型思想库又分为四种类型:一类是由政府设立,但是在公共部门指导方针内独立运作的学术型思想库(例如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另一类是非大学的、半学术型研究机构(莱布尼茨协会下属研究所,例如世界经济研究所或柏林科学中心);再一类是大学附属的应用研究中心(例如慕尼黑应用政策研究中心);还有一类是拥有相当大规模的私人资金来源的学术型思想库(例如德国对外关系学会,DGAP)。 德国思想库的另一个主要类型是代言型思想库,约占德国思想库总量的30%。这类思想库服务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们提出符合特定价值和特定论据的主张与建议。代言型思想库的任务不在于找到最佳的政策解决方案,而更多地在于赢得有关政策主张的斗争。德国代言型思想库也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利益集团为基础的政策研究组织;另一类是独立于政党或利益集团,但拥有自己特定价值和目标的代言型研究机构。 政党基金会是德国思想库的一种特殊类型。德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支持主要政党组建依附于各政党的思想库/基金会。在德国,有5%的思想库属于这类组织。例如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隶属于现任总理默克尔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这类政党基金会由德国联邦政府预算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约有4亿多欧元公共基金注入这些政党基金会。因此它们财力雄厚,并旨在支持自己的政党的各类政治主张。 德国还有一类思想库是基于合同运作的研究机构。这些思想库类似于大学的学术型思想库,但是因其资金来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德国合同型思想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与政府机构签订的委托研究合同或企业支持/会员会费。事实上,绝大多数德国思想库都从事相当规模的合同研究,只有很少的思想库不接受基于合同的研究任务。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德国思想库与美国思想库遵循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美国,思想库为了体现自己的独立性,往往避免同政府和政党发生任何公开的资金往来。但德国则完全相反,德国思想库的经费绝大多数来自于联邦政府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其中,有的政府支持是法律规定的财政拨款,而有的则是通过政府研究委托合同的方式支付。而且,德国还有一批思想库非常明确地宣称自己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机构,这一点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思想库也有很明显的不同。 之所以德国和美国在思想库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其根源是两国对思想库“独立性”问题理解的差异。美国人认为,为了保持思想库的独立性,思想库不得接受政府的资助。而德国人则认为,为了保持思想库的独立性,思想库必须只接受政府的资助,不然就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现在看来,其实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在比较了美国、英国和德国这三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库发展模式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相似的政治制度,但在中观层面的思想库发展路径上却大相径庭。由于美国特殊的社会制度传统,独立于政府和政党的思想库能够繁荣发展。但英国思想库大多是依附于政党的,那些追求独立性的思想库因得不到政府的重视而发展缓慢。德国政府则形成了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思想库发展模式,为保持思想库的独立性,德国政府财政出资支持了大部分思想库的建立和发展。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朱旭峰 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