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微博不是今年才在互联网上诞生,但这一互联网工具在过去一年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影响又是如此深刻。网民通过微博围观再加上媒体的参与,使一起起原本马上会湮灭的公共事件,完全暴露在网络上,部分改变了某些公共事件的进程。于是,我们乐观地说,“围观改变中国。”但这样的口号又是如此熟悉,当四五年前的博客,十年前的BBS等互联网工具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一次次的寄予它们“……改变中国”的美丽期待。长期观察、研究互联网发展的学者胡泳说,微博也许为民众参与公共讨论提供了基础,但只有围观改变不了中国,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本身也有许多问题。由于中国特殊的信息流通环境,以及门户网站的商业运作手法,微博在中国实际上是一类媒体而非社交工具,微博世界本身也是不平等的。 微博发展如此迅速,在过去一年介入公共生活那么深,这出乎您意料吗? 胡泳:事实上,微博这种媒介形式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只是提供了可能性,它只是一个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一方面,微博所具有的全部特性是技术赋予它的,另外一方面,中国现在民意表达和沟通的渠道不够通畅,导致微博的技术特性一经认识,就爆发出特别大的应用潜力。所以我觉得,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造成微博在中国形成如此独一无二的现象。 所以,在您看来,微博被赋予政治属性是中国特色? 胡泳:对。在国外,类似微博这样的互联网工具比如推特,它起到的作用更加多元,它里面活动的人,谈论的话题更多元。在国外,由于推特本身有隐私设置,所以它很多时候是一种小众的传播,你只能让批准的那部分人看到自己的发言。在中国,除了重开的饭否,所有门户网站提供的微博服务都没有隐私设置。门户网站一直试图把微博当作媒体,所以它自然而然具有很强的媒体属性。尤其是新浪的做法,完全是把微博当作媒体。 微博全民围观,能说是真正的公共参与吗? 胡泳:我觉得,网络围观就是一个打基础的工作,它培养参与意识。在这样一个网络围观过程中,锻炼网民的公共参与能力。以前我们没有太多公共空间,所以你也不会好好说话、论辩,大家其实都缺乏这种能力。所以我认为,这是为现实中的公共参与做了基础工作。但是,也没有必要把这一基础工作提升到很了不起的位置,换句话讲,大家的口号是“围观改变中国”,但是仅仅围观是改变不了中国的。 可是大多数情况下,围观的言论和辩论的素质都比较低,有些只是起哄而已。 胡泳:目前网络论辩的水准确实比较低,而且很多时候形成不了有效对话,走不完对话的所有环节。对话会随时被打断、岔开,严肃的话题随时会被插科打诨的东西所稀释。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基础工作的常态。 我所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公众人物、政府机构、公司或者有特定职业身份的人,他们在微博上发言的时候,其实并不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处理不慎会引起网络纠纷甚至上升到司法层面。 胡泳:这些人和机构在微博上确会有身份的断裂。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伍皓。伍皓在注册微博的时候,一开始就标识自己的身份是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来他受到网友的攻击。他自己说,他是以网友身份在说话,这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以官员身份发言,另一方面他企图辩解说,自己也是以网友身份说话。伍皓认为,他可以把两种身份统一起来,但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围绕他的微博产生的争议,其实都是和他的身份相关的。我觉得,这基本上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说你声称能解决或者你以为能解决就能克服的,我个人觉得,身份的断裂是将来很多人都会面临的,尤其是一些公众人物。以前公众人物跟公众之间有层层阻隔,在这重重阻隔当中,公众人物会戴上各种面具。如今因为微博这样一个工具,阻隔突然消失,公众人物与普通人可以达到近身肉搏的程度,这个时候,公众人物要维持之前的假面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对公众人物来说,这基本上是不可能解决的悖论。除非他们把微博只当成一个官方发言工具,而这样一来,大家又不关注你了。 这也是中国新闻周刊微博发布金庸去世的假消息,会引起这么大争议的原因。 胡泳:是的,因为中国新闻周刊这样一个ID其实赋予了以往公众对它的信任或者对这一机构的信任。如果你是张三,发微博说金庸死了,没人信你。大家之所以会疯狂转发你关于金庸去世的消息,是基于你的身份,因为你是中国新闻周刊。反过来讲,中国新闻周刊这样一个很堂皇的ID背后,其操作者其实还是普通人,是具体的个人。具体的个人,总会有可能犯严重的错误。 现在有句话说“围观改变中国”,事实上指的是微博改变中国,普通人、媒体等通过微博参与公共讨论和社会行动,改变了一些公共事件的走向,您觉得微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政治参与方式? 胡泳:我觉得,微博(围观)目前只是一个基础工作。如果这个基础工作做得好,在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建构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你赋予微博以媒体的含义,并且拔高了它的功能,那可能会带来过高的期待,这是不现实的。我们目前在微博上投射了太多东西。在我看来,微博是已经有过的历史的循环。比如四五年前,博客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们也给予它很大期待,期待它能改变社会。比如两会代表开博客了,在当时也是很大的新闻,代表开博客似乎能够改变两会的景观。如今,微博来了,我们又看到了相似的场景,只是博客两会变成了微博两会而已,媒体又在数有多少两会代表开了微博。我觉得这样的计算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 微博在过去一年,对很多公共事件都做了很热闹的围观和讨论,这一种热闹能反映社会现实吗? 胡泳:我觉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首先因为围观的人数足够多,并且大家围观的话题总有足够打动当下中国人心弦的因素。微博毕竟门槛低,所以相比博客更能吸引草根的积极参与和信息分享。对很多人来说,写几百字博客是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坚持写博客更为艰难。而一百四十字、几句话的微博,对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还是力所能逮的。微博降低了门槛,让网民参与其中,分享、传递信息。 其实现在的微博离真正的自由、开放还有些距离,在这样限制条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微博,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信息真正共享? 胡泳:在我的理想中,我所乐见的微博是大家的社交工具,大家用微博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让大家的生活更丰富,我觉得这才是微博的本质,而不是赋予它媒体属性和功能。当微博变成媒体以后,它固然一方面对中国现实政治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调动公众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甚至实践。但另一方面,它被赋予媒体属性,本身就会带上媒体的弊端。我甚至觉得,像新浪拼命把它的微博变成大众媒体,这样一种做法,某种意义上,它还摧毁了所有微博的始祖——推特原有的核心内涵,比如平等。新浪从运营微博一开始就采用了一种所谓粉丝模式,这一模式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众媒体的概念。在推特那里,用户就只有关注与被关注,并不存在所谓粉丝-偶像这一组不平等关系。饭否沿用了推特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但是新浪率先把微博变成了粉丝-偶像模式。新浪还把之前运营博客的那一套路重新用在了微博上面,并做到极致。我觉得新浪是极其嫌贫爱富的,它对某些名人、有权势的人加V,不仅加了V,还给话语权大的人格外照顾。最近新浪还动员普通网民出让域名,我觉得这都是特别违背推特所倡导的平等精神的。所以微博要是有弊端的话,也都是媒体属性带来的。当然你如果就是要把微博当成媒体,你迎头撞上的就是言论空间问题,为此门户网站就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去做内容审核。 您怎么看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现在微博事实上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源之一,有些媒体和记者甚至依赖微博去挖掘新闻。用微博挖掘,对传统媒体是福还是祸呢? 胡泳:传统媒体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换句话讲,如果中国的传统媒体在自由氛围下发展,微博在一开始就不会成为媒体,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把传统媒体的某种无力归咎于传统媒体自身,传统媒体有很多无奈的地方。但是,反过来讲,传统媒体有该检讨的地方,就是我们说互联网好的同时,也不能免于追问传统媒体问题在哪里。对传统媒体应更加严厉地追问,你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所以,我觉得在微博时代,对传统媒体的要求更高了。所有的网民在传递任何东西的时候,他们可以不去考证,他们可以不考虑消息源的真实性,但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做这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发现,中国新闻周刊是传递了假新闻,而不是说这只是一个普通网民发布的信息。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首先要受制约,第二对它的要求更高,而如果媒体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它受到的打击也更大。所以,关键还是媒体加强内功修炼,没有别的选择。 身边很多原本专注阅读的人,现在对微博有“瘾”,甚至抱怨微博占去了太多阅读文本的时间。您怎么看微博带来的信息过剩问题? 胡泳:微博当然会带来信息过剩,这是很多新媒体都可能产生的问题。目前新媒体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难题,不是只有中国才面临的。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对人类到底有没有长久的影响,我们现在还很难讲清楚,可能要放到更长的时间段里去观察和分析。比如说,在没有电视之前,我们都是文本阅读,有了电视以后,我们开始有了影像阅读。影像阅读代替文本阅读之后,人的行为特别是大脑思维方式,在一些人身上有很大变化,对这一变化的研究至今余波未了,有很多事情也还说不清楚。所以说微博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还无法清楚地解释。 微博很热闹,那您对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目前担心的是什么? 胡泳:我觉得把微博完全复制为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它会有问题。你会看到,有一度博客可能发展为崭新的文本书写方式,对中国社会有别样的影响。一旦你把它变成粉丝-偶像模式之后,等于摧毁了博客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觉得在(微博)这样一个市场里头,竞争者越多越好,而且竞争者有不同的竞争策略就更好。换句话说,我不想看到搜狐、腾讯它们都变成新浪微博。而事实上,它们还是在复制新浪,这是要批评它们的。如果它们在做不同的东西,这是最好的。如果是一家独大,那是灾难。 我的担心是,我身边很多人是“V”,我所能看到的信息其实都是由V提供的,那我想我肯定遗漏了更多的信息,特别是那些普通人发出的信息,我可能根本就忽略了。我的意思是,我所看到的微博世界,表面上很热闹,但其实只是整个微博世界的一小部分。 胡泳:就是这样,这是新浪微博粉丝-偶像模式造成的。我遇到有些新浪加V的人,他们很自得地说,“我们几十个人就可以主导中国很多议程,因为我们决定转发谁,不转发谁,我们可以来决定把哪些话题炒热。”他们说话当然夸张了,但是反过来说,他们这种自得的心态对微博发展是很致命的。我把整个大众传媒结构比喻为轮子的辐辏结构,新媒体之所以有力量,就是要打破辐辏结构。但新媒体如果只是复制传统媒体辐辏结构,那就没有意思了,因为从结构上就限制了信息传播。 刚才提到微博对传统媒体的挑战,那最近被全世界热议的维基揭秘呢?它是否也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 胡泳:维基揭秘对传统媒体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它不仅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甚至是对所有机构的挑战,因为它最核心的挑战在于,机构能否决定有多少信息流通是合适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到底是否需要保留某些秘密才能运行得好,还是说,所有秘密都公开之后,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好。以前所有机构赖以生存的一个方面是对信息的控制,信息本身是一种权力,控制信息能保证机构的生存。像维基揭秘这样的做法,它把所有机构对秘密的控制视为天然的敌人。现在他们又拥有技术手段去打破这样一种实际控制。机构对其生存所需控制的信息量是多少,这就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问题。有些机构就会面临灭顶之灾。维基揭秘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