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后革命的时代,“革命”这样充满暴力色彩的字眼,总是显得与现实格格不入。然而,微博的出现或许会将改变人们的这一观念,由微博掀起的“微革命”一词,既表达了变革的欲求,也传递了渐进的理念。而随着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例如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知识分子对于微博的关注、观察也在不断深入。为此,本报采访了十位在微博上颇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都是深具中国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都是“微博改变中国”的见证者与观察者。 时代周报:请谈谈你使用推特和微博的感受,你对微博这一新型网络工具有何评价?微博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社会动员力量,你如何看待在公共事件中微博的作用和影响力?微博在推动我国社会民主法治的进程中,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微博使网络民意走进现实生活 北风 新媒体研究者 微博这种类推特平台的转发机制可以使信息快速流通,增加审查的难度,“关注”改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使五毛无用武之地。而微博的标签机制,使去中心化、匿名化的社会运动成为可能。所以类推特平台必将并且已经在推动新闻自由及群体性表达上表现力量。对我来说,现在微博是我重要的信息获取及施加舆论影响的平台。 由于特定原因,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往往集体缺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出来了一批借助网络、手机等方式,利用突发事件和政府禁令的时间差,有意识、主动向外界发布资讯的“公民记者”。在资讯相对自由流通之后,网络民意走进现实生活,呈现其对现实的干预能力。就推特而言,福建网民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意见领袖通过标签机制,不断动员,最后发展成线下的围观。而微博,靠的是媒体人的联动及自身的影响力,再通过传统媒体去发挥作用,两者的机制与模式是不大一样的。微博产生的影响力并不源于微博本身,而是通过微博去达成事件结果,这对参与者是莫大的鼓舞。 “微动力”我在过往不断强调,参与者可能只是转发围观,但在参与的人数足够多的情况下,累积出来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这个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克服自我的恐惧,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三是对自身的救赎。从转发一条信息到围观,到喊出口号,都会变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民众勇于表达,可想而知会对中国的民主与法制的推进产生多大的影响。 发表和转发微博,是言论,也是行动 陈婉莹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微博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它就像一个广播站,可以很快地把资讯传播出去,又可以转播,微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和咨询传播途径,所有做新闻的人都要开微博。 内地的媒体人都知道微博巨大的传播力量,比如《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在腾讯开通微博,已经有170多万的听众推友,他每发一条微博,这些数以万计的“推友”都可以替他“转推”,他在微博上的文字“销量”已经超过了很多报纸和传统媒体。微博的影响正在扩大,聪明的媒体人和网民更加劲上推广为传播,互相呼应,在一些特定的事件中,网上的热潮和网下的节制形成强烈的对比。 推特在其他国家也是一种争取言论空间的渠道,只是他们的渠道比较多,所以其效应看起来没有我们的大。现在的媒体都开微博了,微博与传统博客和媒体都有互动,微博跑得更快,用写微博来push博客与网页,形成一种活泼的互动。微博的迅速发展,给一般人提供了更大的发表意见的空间,像宜黄的事件就是这样,微博成为一个发表意见,传播事实的平台。 宜黄事件是近代中国传播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在这起惨剧中,民众付出了生命,却透过微博得到惨胜。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颠覆了传统媒体、改变了传媒生态。微博维权,给人们带来了微弱的希望,也推动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发表和转发微博,是言论,也是行动。 微博把“信息社会”的概念推向新高 陈志武 美国耶鲁大学 以前在博客时代,我没怎么参与,从今年3月开始试用微博,经历还是很有意思的,它给我提供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思想、生活、工作状况的一种途径,同时它也是一个重要并真实的信息来源。当然,不好的一面是,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 微博把“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推向新高,让谁都能成为新闻工作者、思想传播者,使信息来源更民主化。同时,也让信息消费者有更多、更广的选择权,喜欢看谁的、听谁的就关注谁,而且还能互动,这些因素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而微博最积极的贡献还是对公共事件的影响,为社会传递更多更真实的信息,政府权力部门应该为此而高兴。 第一,微博使得下级部门以往的欺上瞒下行为更加困难,使上级领导更能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降低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第二,微博使行政权力体系内的腐败行为更加艰难,因为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第三,微博带来的信息流畅,使中国公民对社会更了解,这会提升社会理智,有利于良序社会的建立。 微博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但是如果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进行,微博的力量总是有限。微博会给一些违规、违法者带来不便,但这种不便对执政党、执政者和社会都是好事。 碎片化信息难以在历史上沉淀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微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跨越时空,它可以随时随地将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因其字数少,写起来不费劲,可以马上写马上发。而作为接收者,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只要有一个手机,坐车、开会、休息时都可以看,非常方便快捷。而且,它是一种送达服务,如果你添加了关注,对方的新动态就会主动送达给你,这是一种即时体验。 在一些丑闻发生后,当事人可能会掩盖争相、销毁证据,等到记者来采访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事情处理好了,给出虚假的材料。但微博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事情真相公布出去,并且可以拍照留下证据,自媒体人承担起采访的责任,而当事人想在事后清理现场,其难度非常大,这样就有利于民众更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力。 但是,自媒体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他们也不需要对谁负责,因此,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能有偏激的、失实的信息,甚至有谣言。自媒体人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当这个群体发展得比较成熟以后,他们会互相补充,将这一问题消化掉。微博的出现会促使政府去思考这个问题,与其让自媒体人自由地去说,倒不如将传统媒体放开一些,让他们能够去调查报道。微博上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其深度有限,很难在历史上沉淀下来,这是它的弱点。用微博迅速了解社会动态、启发思维、拓宽思路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不能完全依赖微博。 上微博的经历让我变得乐观了 黄亚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 我的好友去年帮我注册了个微博,但我从来没用过,因为我一直认为微博是个无聊的活动。直到今年八月份我才正式使用,现在我对它有了彻底的改观。因为中国普通民众缺乏有效渠道,进行诉求表达和民主监督,所以微博技术变得尤为可贵。 中国的信息流通,从上至下的流通体系非常强大,从下往上也有一些,比如内参等,但人与人的平行交流几乎没有,从下往上没有被筛选的流通也没有,微博恰恰弥补了这两个方面,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平行的交流。友人对我说,开了微博就会增加你对中国社会的认识,的确是这样,我交友的圈子很窄,也没有时间去在现实生活中拓宽自己的交流面,微博就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微博真是革命性的。 上微博的经历让我变得乐观了,因为以前我觉得中国人没有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对体制的要求很低。但上微博让我觉得中国人的公民意识在觉醒,微博的博友在共同关注一些公共事件时,也会增加他们的行动勇气。但我也常提醒自己,这些人是不是能代表中国的整体情况,还是说他们只是一个小圈子?真正改变制度的还是体制内部的人,他们接受到的信息也是经过筛选的,微博的作用是使体制内部的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思想更加开放、全面,我们不能低估微博改变思想和传播知识的作用。 传统媒体仍是言论自由与民主的标杆 方舟子 专栏作家、打假斗士 微博的传播率、互动性、影响力要比博客强得多,我把微博作为一个传播工具,传播一些科普知识、科学思想,也用来打假。微博的影响力决定于粉丝的数量和质量,但微博的粉丝也有造假,微博提供商会给名人送一些粉丝,增加他们的人气。 微博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传播迅速、及时,受控制较少,相对自由,虽然也有一些审核,但是力度远低于传统媒体。当然,传统媒体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微博谁都可以写,没有门槛,其可信度相对较低,而传统媒体可信度更高,而且它可以做深度报告。所以它们各有利弊,微博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可以在微博上发掘一些新闻素材,做跟踪报道,近期几起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都是先在微博上被传播,然后媒体作了跟踪报道才变大,如果单纯在微博上传播,其影响力不会有这么大。 微博对推动言论自由、拓宽民主空间会产生积极作用,因其传播迅速及时的特性,控制起来比其他网络工具更困难,但是,没必要夸大这种作用。言论自由和民主的标杆,最终还是传统媒体,不要以为有了微博就万事大吉了。对于“微革命”的理念,我觉得太过乐观。微博毕竟是要依靠运营商的,到一定的程度,当局觉得威胁太大,运营商完全可以把微博关掉。媒体没必要夸大其革命性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打草惊蛇。真正的革命应该是悄然发生的,说说就好了,不要大肆宣扬,抵抗言论打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希望 “传播双轨制”早日终结 石扉客 南都周刊编委 微博有两个重要作用,即快速传播信息和进行社会动员,目前来看,再也没有比微博更快捷的传播和动员方式了。比如抢笔事件中,第一个24小时传播战是迅速将其发育成一个公共事件,第二个24小时传播战,就是将公共事件进一步变成社会行动,即联署签名呼吁罢免等,前者是传播,后者是参与。 微博也可能会发出一些虚假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微博有自我净化的功能,当发现某个信息是谣言时,就马上会有其他信息予以甄别,将不实信息化解掉。而且,在微博上传播重大信息、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并不是一般网友,而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会珍惜自己的口碑和品牌,所以谣言很难从他们那里传播开来。 微博不是为电脑产生的,也不是为传统媒体产生的,而是为移动终端产生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是现场,因此微博的未来不可限量。在传播模式上,我想未来10年,将会是以推特为主的墙外传播和以围脖为主的墙内传播进行平行传播的时代,我把它叫做“传播双轨制”时代,敏感信息在推特上传播,一般信息在围脖上传播。而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是传播双轨制消失,就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会出现价格双轨制,但是当市场经济完善,双轨制就取消了。当没有信息管制,可以实现自由传播的时候,也就没有“传播双轨制”了。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微博是有突破力的公民媒体 王克勤 《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 我本人是微博的受益者,我也用微博帮过别人,也是非常真实的案例。对新闻记者而言,微博实现了整个新闻信息的迅速传递,河北大学事件中,最初是学生用微博向我发私信求助,后来源源不断的信息向我发送,我才得以把飙车案调查得比较清楚,也是通过微博使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并形成舆论压力,为受害者及其家属维护权益产生了一定作用。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强得多。现在中国进入了全民媒体时代,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有五个特征:第一,它实现了海量传播,它的信息量过去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第二,是同步传播,日报、早报、晚报都是半日报,广播和电视的同步报道也是有限的,微博实现了同步报道。第三,是多元传播,报纸只有文字和图片,广播只有声音,电视只有声音和图像,微博可以把四者结合起来。第四,互动传播,原来报纸可以有读者来信,但是这是有限的,也是滞后的,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表达看法,改变了底层的失语状况。第五,是经济传播,对底层民众来讲,订一份报纸和杂志太贵,但是通过微博等网络工具获取信息,是很便宜的。 微博是公民媒体,每一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用阳光和曝光的力量来对付邪恶和犯罪,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让制度更加文明、透明,它正在全面地启蒙公众。 改写历史的不是微博,而是微博后的人 傅国涌 学者、自由作家 微博是一种工具,就像一把锄头、镰刀,它是中性的。在媒体没办法完全起到信息流通作用的时候,微博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如果依赖传统媒体的话,恐怕我们看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许多真正有意义的细节会被筛选掉。 微博是一个很个人性的东西,每个微博的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的、具体的个体生命,这个具体的生命借用这个工具,把声音传达出来,然后可引起成千上万的心灵的同感和回应。微博在这个时代的兴起,以这样的工具和平台来表达我们的声音,是上天给中国人的一次机会。但我们不能将它看做最终的可以依赖的力量,最终可仰赖的其实是人自身,而不是工具,只有依靠每个个体生命内心的信仰,依靠每个人价值观的建立。 作为一种工具,一般而言微博只是在应急动员时可以发挥特殊的一些作用,在根本的层面不能起作用。根本的层面还是要依赖于长期的思想启蒙,不同年龄层的中国人都能够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有自己的基本价值判断,而这些价值判断在多大程度上合乎人类文明的标准,合乎人性的标准,这才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更重要、更核心的命题。 “围观”肯定是件好事,但要说微博可以改写中国的历史,那是不可能的,改写中国历史的不是微博,而是微博后面的人。任何载体都有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如果我们今天刻意地强调某种载体,那么那些反对社会进步的人就会把这个载体消灭;如果我们不依赖任何载体,那么消灭任何载体都无所谓。 平面媒体造就了微博的力量 于建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 利用微博推动民主法制建设是我的愿望,但现在可能还比较遥远,比较现实的是通过它来表达观点,而要使微博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还离不开平面媒体的关注。对微博的控制没有其他信息媒介那么严密,这使信息迅速转发成为可能。微博提供了一个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互动的平台,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微博相当于个人的新华社,我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所有的媒体都可以运用,因此,我越来越感觉到是平面媒体造就了微博的力量。 由于微博的传播,使某些公共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但这种压力不是微博自身带来的,而是因为微博把信息传递给公众之后,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表达意见或不满,从而形成压力。微博起到了信息源和信息放大器的功能,众多的信息被放大后,才带了这么多的问题。比如上海献花,如果只是在微博上献虚拟的花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而由于微博的号召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使很多人去现场献花,这种影响就是巨大的。 没有平面媒体配合,没有社会行动,网络上的舆论再沸腾,也不会产生压力。所谓的“微革命”就是信息的放大,使得信息迅速传播,而人在接到信息之后,会产生社会共鸣,采取社会行动,这就引起政府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