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在民间 > 陈光标:莽撞人闯进“巴比”宴
陈光标:莽撞人闯进“巴比”宴
时间:2010-11-08 来源:财新网 作者:易禾 被查看:

 

 

更需要自问的是,“当我无钱可挣无钱可捐的时候,我是否仍能与他人拥有以尊重和友情为基础的关系”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联手的“巴比”组合,可不像“芭比”那么可爱。因为他俩刚刚成功劝说40名美国亿万富翁公开承诺捐赠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之后就曝出消息,他们不远万里9月底要在北京举行慈善晚宴,“我是为你而来,不在乎穿越绵绵山脉”。尽管对方表示,只想交交朋友,并没打算劝捐,但中国富豪们依然睡不踏实。

 

  笔者奇怪的倒是,怎么“巴比”第二站就来中国呢?中国真的已经这么强了吗?200910月,美林全球财富管理与凯捷顾问公司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有36.4万名百万美元富翁,总数全球第四。专业调查,数据为证,要来也是第四站啊!

 

  不过,很可能“巴比”是根据下面这份数据预订机票的:英国《金融时报》2010530发布了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前10强中,美国企业占6席,中国企业有3家,中石油排名第一,工商银行第四,中移动第十。美国之后,自然该是中国。

 

  被放在火上烤的中国富人们想必觉得冤枉:进了五百强名单的21家中国企业,全都是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你们的秘书怎么能这么不负责地照这个单子安排你俩的行程呢!

 

  买美国国债的不是我们,抢走你们500强头把交椅的也不是我们,中国富人有三种,我们只不过是最冤大头的那一类,只有在各种“被慈善”的场合才有幸出席。我们也靠读《半月谈》研究形势,前几天刚看到有人说,我们其实是最草根的一群,在中国市场化最彻底的行业里苦苦打拼。另有一种富人是由体制内的经理人通过改制变成股份制公司的实际掌控者。第三类就是红色家族,拥有深厚的政治与财富资本,起点高,人家都在需要审批的贸易、基础产业、能源、房地产那些行业里隐着呢。

 

  眼看着好端端的中美饭局就要僵在这的时候,各位看官莫要急,只见那边厢风风火火闯进一位莽撞人。此人姓陈名光标,捐款超过十三亿,荣誉证书比人高,弟弟月薪两千元,姐姐洗碗十一年,央视大楼搞拆迁,攒点家底全要捐,高调响应“巴比”宴,想做“首富”兼“首善”,留下“裸”名千古传。

 

  说他莽撞,是因为他的出场令许多人觉得尴尬,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好,捧之不放心,棒之不忍心,闭上嘴巴不议论又不甘心,着实让各路好汉挠破头。

 

  在写给“巴比”的公开信中,陈光标引用了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话,“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个说法源自美国清教徒的观念,他们认为,人应勤俭致富,荣神益人,人对于金钱只是代行管理者的职责,财富最终必须回报社会。

 

  但是,中餐西餐差别太大。单说“慈善”一词,英文中同义的有“charity”和“philanthropy”。前者的原意是基督之爱,意味着俯就他人的需要,完全的舍己。后者由两个拉丁字根“phil”和“anthropy”组成,意思是“爱人类”,引申下去就是促进人类的福祉。在美国,用得最广泛的是“charity”,可见信仰的烙印。

 

  但慈善在中国长期垄断的官办系统操办下,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早就捉襟见肘。每一次企业家慷慨宣告的慈善意图,几乎都紧随着真伪之辩,透明度之辩。陈光标身后不少满脸尴尬的民营老板其实张着嘴想说:我们挣点钱也不容易,你让大伙死后都捐给官办慈善组织,那不成了变相国有化了,活着的黄光裕还费力气折腾个什么劲呀!

 

  没有了信任和甘愿,这种放弃金钱与当初攫取金钱的方式在骨子里极其相似,都带有缺乏爱的关注所造成伤害的记忆;施者与受者,都敏感,都脆弱。

 

  其实,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大伙聚在一块儿,吃个饭,立个约,承个诺:不行贿、不偷税、不包二奶、不欠薪——温州的基督徒企业家早在2005年就相约以此自律,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国同样信仰的企业家齐聚成都,发表“6·12”宣言,核心内容亦不外乎这看起来简单直白的“四不”承诺——与其裸捐,何如“四不”?在当下的中国,二者孰难?

 

  甚至,食品商做出来的东西自己敢吃,地产商不把别人拆得自焚,亏空了国库的不被异地任命……这一百年里,如果中国企业家能帮助国人活成健康人,不要总是得一些很伟大的病,已经很了不起了。

 

  陈光标要喊:“我都做到了!”——“十年来,我严格要求自己,从没上过一次歌舞厅、夜总会、桑拿,没找过任何一个领导做过任何一笔生意,也没从政府手上拿过一亩地,从来不给领导送礼。”

 

  而且陈光标很高标:“有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我认为,那是鸟飞得太低,所以枪才能打到它。我就不怕枪打出头鸟,因为我要以更高的慈善和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飞得更高,做得更好。”他说:“我要像雷锋那样被人记住!”

 

  按照媒体的报道,陈光标从奔赴汶川、玉树等灾区的救助行为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感。笔者相信,美好的感受足以作为追求人生幸福的阶段性成果。他应能体会到,赚钱与捐钱只是手段,真正满足他内心的是借助这样的行为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接下来,更需要自问的是,“当我无钱可挣无钱可捐的时候,我是否仍能与他人拥有以尊重和友情为基础的关系”,这个问题或许能帮他意识到,美好关系的建立甚至不需要许多钱出场,因为所谓关系,不过是走出自己、朝向他人的行动,正如他努力尝试的那样。

 

  去年离世的法国修女以马内利,曾在开罗的贫民窟服事穷人22年,被称为“穷人的守护天使”,她成立的“以马内利修女之友协会”目前仍在20多个国家开展救助与建设工作。对于人们各样的善举,她提醒:“我们以扑向世界、人和事物的方式,来获得对事情的掌控……正由于我们认为是在做好事,具有良善意图,更容易毫无限度地任凭我们的强势直觉和意愿愈演愈烈。行动会使你上瘾,让你冲昏了头,我们自以为是‘超人’……把‘我’当成世界的中心。”

 

  很想送给这位莽撞人几句心里话:百分百纯粹的施与,人从来就不曾做出,因为人其实是天使与禽兽的混合,“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来却由不得我”,人心是一个战场,“每一个成功的奥特曼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挨打的小怪兽”,何妨以一份幽默接纳自己,并警惕:更多的“出头鸟”并非死于猎手,而是被自己心中那只同样真实的小兽所吞食。

 

  陈光标今年只有42岁,在有生之年,他一定有机会体会到一百年前被认为发明了现代慈善事业的洛克菲勒所领悟到的:富人不仅有责任给予,而且还要做得聪明,因为“给人带来伤害的最便捷途径就是给钱”。继而,他或将赞赏老洛克菲勒的儿子所实践的:慈善事业就是当个好邻居,像爱自己一样爱邻人,努力把慈善做成私人与政府之外的“第三领域”;最终欣然认同洛克菲勒家族自传中对企业家志趣的总结——“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实现重要的目标,创建某种不朽和无价的东西”,并领会洛克菲勒的孙子对父亲与祖父的感激——如果没有他们传承下来的信仰智慧,他不会有勇气承担起巨大财富所意味的责任,财富就不是祝福,而是诅咒。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