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在民间 > 郑明怀:“配角”、“嵌入者”、“好人”—— 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
郑明怀:“配角”、“嵌入者”、“好人”—— 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
时间:2010-10-11 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作者:郑明怀 被查看:

 

 

    [摘 要] 大学生村官并不是村庄内的主要干部,因而首先要当好村内主要干部的配角,但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也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角。大学生村官是嵌入村落的外在政治力量,作为乡村社会的“嵌入者”,村民“保护者”和国家“代理人”的角色呈弱化的趋势,大学生村官更愿意做一个乡村干部和村民都喜欢的“好人”。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配角;“嵌入者”;“好人”

 

  中国村官角色的讨论,是乡村政治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于这个群体在乡村权力运作过程中的角色,到底是国家利益的代理人还是社区利益的保护者, 尽管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但基本上是围绕村干部“双重角色”展开的。萧凤霞(Helen F.Sui)通过对乡、镇、村社区等的个案研究,认为乡村干部是国家与乡村社区的中介者,更多地扮演了国家代理人的角色,但也经常“变通”国家政权。[1] (p.70-74)戴慕珍(Jean C.Oi)指出村级领导人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指令,扮演代理人的角色,另一方面要为村民的利益不断地同更高一级政府讨价还价,使村民不受国家太多征收之苦[2](P.145-150)徐勇教授明确指出村干部群体身处国家与农民夹缝之中的结构性两难,在村庄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政府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的“双重角色。”[3](P.158) “双重角色”与传统士绅的角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村干部在乡村政治中实际扮演的角色要复杂得多,吴毅教授通过田野调查后发现当前村干部的现实角色是村庄秩序的“守夜人”和村政中的“撞钟者”。[4](P.116-117)村干部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一,不同时期的村干部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宿胜军通过对胶东半岛上一个村落的个案研究发现土改前、集体化时期和改革过程中这三个时期社区精英的角色行为分别模式化为村庄的“保护人”、国家政权的“代理人”及追求独立利益的“承包人”,[5] (P.111-126)田原史起对改革开放前后的村干部角色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改革开放前的村干部兼有上级政权的“代理人”和村庄的“当家人”的双重身份,而改革开放后村干部不仅扮演“代理人”和“当家人”的角色,还充当村庄经济的“经营者”。[6](P.42-47)第二,村干部的角色与区域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村干部其担当的角色也会有所不同 [7](P.243)。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村干部角色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村干部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申静通过对山东鲁南地区农村调查研究后发现市场的介入减弱了村民对监护人的依赖,使村干部监护人的角色日趋虚化,而村干部私心日重[8](P.53-61)。杨善华以村干部与上级地方政府共事为逻辑分析起点,认为在乡村干部共事过程中,村干部构造出一个“自由政治空间”,可以按照自己个人的利益来安排村庄的实际事务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度 [9](P.22-34)。王思斌进一步指出了村干部有经济理性人的一面,并认为村干部与乡镇干部会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利益的共谋 [10](P.46-51)

 

  国内外对村干部的角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村干部角色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对村干部角色的认识大都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村干部而言的。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果将大学生村官与传统村官混淆在一起来认识他们的角色,这可能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分析。签于此,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型村官,区分其与传统意义上村官的角色,不但可以澄清某些理论上的误会,也有助于分析大学生村官真正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对乡村政治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一、配角与主角之间的适时转换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是一个不断被制度化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是制度赋予的。2005中办国办在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2008年《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中规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委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的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2009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则强调“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是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从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中可以体现出大学生村官的基本角色,即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选聘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属于村干部的范畴,但不是主要干部,因而首先要当好配角的角色。

 

  农村是个广阔的舞台,基层大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自身的才干也离不开农村。引导大学生村官履行好村支书或村主任助理职责,做好一些文字处理、档案整理、材料撰写等辅助性工作,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好“配角”,也要注重帮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角。第一,大学生村官应及时了解和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国家政策的宣讲员。第二,利用所学知识妥善处理村庄内的各种矛盾,做各种纠纷的调解员。第三,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基本原则,做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员。第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研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员。

 

  不管担任具体的角色任何,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后都要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莘莘学子到大学生村官,首先是进入新的社会角色,不管在学校学的是什么专业,无论过去在学校“当过什么长,得过什么奖”,都要做到“好汉不提当年勇”,来到农村后担任的都是农村干部这个角色,面对的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就要放下架子,摆正位子,在其位、谋其政,当好村内主要干部的配角,不做权所不及的事情,而在适当的时候,大学生村官也要主动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角,该做配角的时候做好配角,该做主角的时候就担当好主角的角色,配角与主角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依据不同情况而进行转换。

 

  二、乡村社会的“嵌入者”

 

  选拔大学生村官是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有组织的将具有现代政治、市场等知识的优秀大学生自觉“嵌入”基层政治组织,最终实现优秀人才与基层政治的高度融合。当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后,他们的身份是相对明确的:优秀毕业大学生,随着他对农村工作的逐渐熟悉,对实际工作的逐渐进入,他的身份、角色将会发生转换。大学生村官代表的是外在的政治力量,因此在其嵌入过程中,改变或破坏村落社会关系的均衡结构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当政治权力介入村庄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村落中原有的人际关系规则,村庄内部原有的权力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村民或其他村干部可能通过与大学生村官建立新的关系来改变自己在村庄内的地位,但大学生村官的到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村庄内原有的权力结构。

 

  大学生村官嵌入村落政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优化干部队伍素质,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充实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增强队伍活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自村民自治实施以后,国家渗透到农村的权力资源逐步减少,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能力下降,而大学生村官的嵌入有利于整合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

 

  大学生村官内嵌于乡村社会的制度之中,这也为国家和乡村社会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协商和讨价还价提供了制度性的渠道,这意味着既允许国家的自主作用,也容纳不同利益的输入,米格戴尔(JoelMigdal)曾用“国家的社会嵌入与互动论” (State-in-society)分析范式指出国家嵌入于(embedded)社会当中,[11]个人、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界是通过互动而内生的,是相互转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乡村社会的“嵌入者”,大学生村官嵌入村落政治会给村庄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但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村官属于一种外在于村落的人员,与村庄内部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农村社会固有的文化惯性,决定了农民喜欢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行事,不太乐意接受外来力量强行做出的安排。村民认为“空降”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是乳臭未干的“娃娃官”,难以给当地带来显著变化;有的认为他们到村任职,是因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不会长期待下去,只要有机会就会离开农村;还有的认为他们是国家权力扩张到村落的重要标志,甚至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会有损自己的利益。村干部也不是一个完全孤立于村庄外的群体,而是嵌入在村庄内部关系网络之中的,“村干部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精心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网络通常是建立在血缘和情感基础之上的,它对于村干部的权利维护和资源控制起着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村庄内部关系网络的利益组织化。”[12](P.31-40) 村干部也会担心大学生村官的嵌入会改变村庄的关系结构和权力平衡,会影响本村干部的权威以及利益,因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大学生村官。

 

  三、左右逢源的“好人”

 

  传统意义上的村干部处在国家行政管理系统和农村社区自治系统的中介位置,在村庄治理过程中一般都同时扮演着政府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村干部代表着村民掌管着村内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又在上级组织的领导或指导下开展工作,在村内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大学生村官就其长远利益、基本身份而言,他们既不属于干部系统,也不属于村民社会,村民“保护者”和国家“代理人”的角色呈弱化的趋势,而更愿意做一个乡村干部和村民都喜欢的“好人”。

 

  ()弱化的“保护者”角色。在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村官事实上能做什么,不能些什么,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责任,这都是由他生活在其中的制度体系所规定的。从户口的制度层面上说,大学生村官的户口并没有从城市转入农村,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从心理层面上说,从城市到农村,在自我角色的认同上,他们尽管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农村人,村民也会把其当城里人看待。作为村庄的外来者,加之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并不是村庄内的真正当家人,当农民的权利受侵害时,即使大学生村官在主观上愿意为村民帮忙,大学生村官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充当村庄利益的“保护者”。

 

  ()弱化的“国家代理人”角色。一方面,尽管大学生村官不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为了本不属于他自身的利益而全然不顾村庄利益是不现实的,大学生村官如果不愿保护村民的利益,甚至站在村民的对立面,与基层干部勾结起来损害村庄利益,那就必然会导致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恶化,“个体是社会性的创造物,不仅受社会背景的塑造,而且也积极塑造所处的社会背景”。[13](P.181)在乡村“熟人社会”中,被人孤立是非常可怕的,大学生村官不敢冒被村民孤立的风险,因而大学生村官自身会淡化政府“代理人”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村官尚未成为村内独立的政治势力,他们与乡镇干部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的利益对抗,大学生村官为了村庄利益与上级政府撕破脸是很不现实的,毕竟大学生村官的生存能力有限,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对他们的前途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对不确定性前景的风险投资,一般也不敢公开与乡镇干部过不去,也不会有意地怠慢基层政府布置给他的行政任务,至少在形式上还是要做好“代理人”的角色,以避免出现“公公背媳妇,两头不讨好”的窘境。

 

  ()乡村干部和村民喜欢的“好人”。为了减少工作中的困难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大学生村官会以“诉苦”的方式跟其他乡村干部讨价还价,不再自觉地认同官方所希望的代理人角色,他们会采取一种变通的行为方式,既在官方许可的边界内“打擦边球”、不违反形式上的要求,又能策略性地实现个人的意愿,最终大学生村官就成了“不做好,不做坏,谁也不见怪”,既让上级政府满意,也能让村干部和村民认可的“好人”。

 

  四、结语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型村官,其在农村的工作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既与传统意义上的村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其明显的特点。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扮演的各种角色,有助于更好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型村官与完善村民自治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810007)的阶段性成果. 2009年度广西教育厅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官类型研究”(项目编号:200911LX192)的阶段性成果。

 

   首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原文标题为《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