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在民间 > 纪硕鸣:香港VS上海——中国金融龙头之争
纪硕鸣:香港VS上海——中国金融龙头之争
时间:2010-09-09 来源:《亚洲周刊》 作者:纪硕鸣 被查看:

 

 

  与「华尔街公牛」极神似的「外滩金融牛」最近落座上海外滩金融广场。「外滩金融牛」特别选用红色来表现,牛头向右,尾巴卷曲指向天空,尽显斗志昂扬,且更加年轻、强壮,是中国金融业发展活力的期待。这座在外滩金融区落户的金牛,象征着上海正朝着国际金融中心发力起跑,瞄准的是世界金融中心之首的纽约,更形成对同一中国屋檐下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挑战。

 

  北京信誓旦旦,要在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这一美好的愿景,却并不为香港专家学者们看好。依国际金融中心所需要的法治环境优化、金融专业成熟、新闻自由监督、市场经济活跃等条件,中国还有极大的距离。依中国目前的改革速度很难在十年内建设起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软实力、软环境。除非,把上海设定为中国的金融特区,强化法治、开放市场、自由兑换人民币。但不管怎样,沪港彼此间的「龙头」意识,是中国金融环境建设的健康刺激,促进金融发展的新张力和良性竞争。

 

  最近公布的「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IFCD Index)显示,在全球45个金融中心,香港排名第4,高于上海的第8,但在当中的「成长发展指数」,上海却高居世界第一,香港屈居第二。这排名显示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仍优于上海,但须面对上海的巨大挑战。不过,根据今年三月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7),香港则高居全球第3,上海排名第10,比深圳的第9还低。

 

  历史上,外滩是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被誉为「远东的华尔街」。那时,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仅次于纽约和伦敦,1949年以后,上海金融业衰落,直到九十年代,中国的证券业才在上海重新开张。

 

  1992年,中央政府就提出了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设想,以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20094月,国务院颁布法令,更为详尽地描述了上海未来的目标。到2020年,上海将成为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要成为全世界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的雄心始终是上海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实际上,去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股权融资市场,十一次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共吸引资金195亿美元。

 

  上海股市交易的成交量2009年暴涨了96%,总金额达5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3,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去年,上海市场的市值飙涨98%,达到2.7万亿美元,排名提升至全球第6,刚好排在香港之前。

 

  面对上海正在崛起中的国际金融中心,让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备受考验。尽管去年金融危机中,更为活跃的证券市场是香港,60IPO共融资314亿美元,今年前四月40家券商参与了170IPO公司的承销,承销总金额达1,483亿港元(约190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IPO承销总额的七成。但长远来说,面对上海的崛起,香港是否可以继续如此优势令人质疑。一直以来,国际化是香港的重要特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化中成长,也面对来自各种金融风暴的考验,回归后更受惠中国经济发展,却前所未有的需要面对来自中国内地的挑战。

 

  过去五十年来,香港自由港的超然地位受惠甚巨。从早期的制造中心,发展为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根据地,又因为过去香港回归的十三年中,许多中国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使香港金融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升。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大量内地企业选择到香港上市,促使香港资本市场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并成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晋级的重要原因。至今,香港真正还称得上支柱产业的仅剩下金融业。近年撑起股市的是中资股,令资本市场赚钱的是中资IPO。中国的崛起,为香港提供了机遇,机会来自A股连年的熊市和不可拖延的银行改革,香港股市成了中国银行改革的实验场,也打造出香港金融业空前的繁荣。接下来的房地产热、基建热、QDII热,将港股推上一个又一个新高潮。1997年,香港港交所拥有上市公司658家,到2009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1,319家;市值由3.2万多亿港元上升至17.8万亿港元,排名全球第7

 

  在19976月底,港交所上市的内地公司(包括H、红筹及非H股民营企业)83家,至今,已有约530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占上市企业总数的40%,市值超过105,000亿港元,占总市值约60%1993年至2008年底,内地企业在香港筹集资金逾12万亿港元。

 

  香港股市集资额冠全球

 

  2006年,内地企业在港集资达新高峰,香港新股(IPO)集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09年更成为世界冠军,新股集资额逾300亿美元。大量优质新股上市,吸引了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港股成交空前畅旺。据中银香港一位金融专家分析,从长远看,香港股市集资功能的提升,将推动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由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与资产管理为主导,而香港的这种转型正是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重要体现。

 

  十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崛起。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GFC 7)显示,香港以684分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伦敦及纽约,居亚洲金融中心龙头之位。该报告指出,香港在所有主要领域均表现卓越,特别是监管方面,而监管则是衡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报告在结论中指出,香港是争夺成为「名副其实」的顶尖全球金融中心的竞赛中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

 

  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出席「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10香港论坛」开幕式致辞表示,香港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这个主旋律。一直以来,香港都是内地引进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重要窗口,就是「引进来」。截至今年3月底,来自香港的内地外来直接投资金额累计达到4,080亿美元,占全部外来直接投资的42%。唐英年强调:「过去三十多年香港在内地『引进来』政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将继续强化。同时,香港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其重要性在未来将更为明显。」

 

  背靠大陆,一直都是香港的优势,尤其最近,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就扩大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签署合作备忘录,人民币产品在香港涌现,使香港成为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的愿景,又跨前一大步。

 

  不过,香港的这一平台的优势,是否会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其重要性在未来将更为明显」则令人质疑。香港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大陆的不开放,以及改革开放初始时,香港的国际平台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但时至今日,当中国日益开放,并于十年后在上海构筑起开放的国际金融平台,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还能维持原有功能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红旗还能打多久?香港应该如何应对新挑战?

 

  毫无疑问,无论香港政府、商界或市民,都已经感受到十年后上海崛起的国际金融中心对香港的压力,评论也是多角度的,集中起来大约有「四论」:(1)香港独秀论;(2)两翼齐飞论;(3)上海特区论;(4)香港沉沦论。不管哪一「论」,需要面对的都是对香港的一种挑战。

 

  香港独秀论

 

  最令人鼓舞的是,面对上海的挑战,香港依然可以「独秀论」。香港由于受地少人多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将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而金融业作为高端的服务业就成了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金融业如今已是香港当之无愧的首要支柱产业。香港具有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完善的法律、会计体系以及货币可自由兑换和低税率的简单税制,更拥有优秀的法律、会计、审计人才。香港的金融市场成熟,拥有完整的金融体系、兴旺的证券市场、活跃的外汇市场以及国际化的银行业,无论用哪项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来衡量,都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它的历史沿革,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它自身固有的优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刘梦熊指出,香港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是有其优势支撑的。香港是自由港,资金的进出、流通自由,这是它本身的优势,对比之下,内地现在还是严格的外汇管制;香港实行普通法,跟欧美先进国家衔接,司法完全独立,「就是说任何金融领域出现的纠纷,任何裁决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这点来讲,对比内地,也是很突出的优势」。

 

  刘梦熊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有个富丽堂皇的交易所大厦就OK。回顾香港的历史,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是偶然的。还有一点很重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交易时候依据资讯,新闻的自由、资讯的自由流通,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不可缺乏的元素。国际金融中心,有一些仲介机构的人才,比如律师、会计师等,配套才行。

 

  概括而言,香港作为自由港,资金、人才进出自由,法治公正,司法独立,权力制衡,资讯、新闻自由,以及诚信体系,讲求契约精神,仲介人员有很高的诚信度,很高的专业操守等等,都是香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所具备的优势。

 

  毫无疑问,香港现在一定是中国的金融龙头,未来能不能继续保持,或者说是需不需要维持?刘梦熊强调:「这是绝对的。我觉得香港不要杞人忧天。第一,不论纽约、伦敦,还是香港,这些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没有一个靠政府行政规划,完全是一种社会、经济、政治、人文、历史、地理等很多因素的综合发展起来的;而这些软体,恰恰上海没有,内地所说和所做是南辕北辙的,我看不到能使上海在2020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要素。」

 

  两翼齐飞论

 

  比较乐观的是「两翼齐飞论」。近年来,香港一直很紧张上海的高速发展,但官方始终以两个城市是互相合作而非竞争,是一个高速飞翔中航机的两个发动机,是比翼齐飞的两翼来形容。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年初在北京述职后,引述国家主席胡锦涛及总理温家宝的话明确指出,上海发展金融中心不会取代香港地位。温家宝表明,支持以香港作为国家金融改革的试验场,会充分利用香港的优势、支援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国务院将上海发展定位成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近日表示,香港和上海各具优势,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可以互补。夏佳理表示,中国经济规模足以支持多于一个的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各具优势,可相辅相成。比如,香港法律制度稳健,并在财富管理业务和人才上具有优势,上海则增长迅速,并拥有庞大的内地市场和良好的机遇;相信香港和上海会成为中国未来增长的两大动力。他不认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会被上海代替,认为从历史因素来看,香港及上海不断推动相互发展,建议香港可以珠三角为重点,上海则可以长江流域作为发展核心。

 

  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也表示,国务院定位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要。上海与香港目前是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而且都能找到合作空间。选择上海的部分考虑是因为当地拥有内地最成熟的金融市场,如股票、期货、黄金交易中心等。同时,上海的制造业逐步向其他地区转移,加大服务业发展符合上海发展的策略。

 

  交通银行董事长胡怀邦描述的更为形象,他在2009年度业绩发布后接受部分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是「兄弟」关系、「龙的双眼」的关系和「1+1大于2」的关系。他认为,沪港之间是「兄弟」关系,香港依然是「兄长」,这种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产品创新能力均在上海之上。

 

  新上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一直对香港媒体阐述同一个话题:「上海越发展,意味着中国越发展,上海越开放,意味着中国也就越开放。中国的发展与开放永远是香港最大的福音,这在金融领域尤其如此。」他认为,上海的发展,包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香港不是负面因素,而且有可能成为积极因素。

 

  上海特区论

 

  另一种论点提出「上海特区论」。上海要在十年内成为金融中心,除非划为金融特区,否则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持此观点的是「香港.台湾商贸合作委员会」委员刘大贝博士。他认为,上海最大一个特点是市场规模巨大。「大陆投资的管道很少,所以就集中在证券市场。期货最近也开始了,没有其他的了。」刘大贝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它的金融产业有很多产品,股票交易、集资上市、基金融资、银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债券,都能反映它国际规模和内容。「香港不要太妄自菲薄,不要觉得我现在是背靠大陆,要大陆支持我。香港因为有自己的优势,大陆才会来这里集资,才能集资到,相辅相成的。如果在台湾,就没有这样的优势了吧,或者到日本去上市,也不可能这样子。」

 

  香港的这些优势,会不会被上海取代?刘大贝认为,在短期内,哪怕是二十年以后,上海能不能具香港这样的优势,还是打问号的。比如制度建设、资金流、人才,实际上现在很难看到,香港顶多被分掉一些饼。刘大贝一直很质疑宣告2020年要让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宣布。他觉得,除非如建立深圳特区般在上海划一个范围,建立「金融特区」,「在这个范围内,资金自由进出,这是金融中心最重要的。这是唯一可行的,我目前认为。就外汇管制一项,我认为三十年都不可能。现在,逐步地,一人可以汇五万美金出境,而台湾可以汇五百万美金,都还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政府很难在一夜之间、毫无障碍地完成解除资金管制,除非它有特殊的做法……

 

  按照金融特区的设计,刘大贝认为,发展自己差异化的特色,才能达到香港跟上海两个金融中心在中国并存,这两个金融中心就有可能竞争当中又合作。基本上方向一定是分工的,一个是境外的金融中心,一个是国内的金融中心。

 

  在这样的定位下,就像美国芝加哥和纽约交易所,一个以期货为主,一个以证券和其他金融商品为主。将来,可能香港以国际融资为主,上海可能是做其他国际交易商品为主。将来中国大陆的债券或者国际商品市场,因为国家政策一直关注资源商品,这些都在大陆,这有可能。

 

  同时,刘大贝也认为,假设未来十年中国大力推动改革,基本制度达到像香港这样严格和开放。最后达到像香港这样,资金自由、制度、人才各方都具备,等于说整个中国完全变了,对香港也没什么威胁,因为游戏规则大家是一样的。

 

  香港沉沦论

 

  「香港沉沦论」也是面对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话题。中国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曾撰文指:老一代上海人的不甘如今沉淀在一些新上海人的心底,我怀疑,当他们看着中环的摩天楼时,心中却在为外滩经历百余年风雨的金融大楼不平。叶檀说,她一位同行访港的复旦大学老教授感慨上海才应该是亚洲金融中心,他相信,他孩童时上海香港排序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演。

 

  他们认为,上海很快会赶过香港。香港七百万人口,除了服务业,已经没有什么产业可以依托,竞争优势在减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就相信,当中国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中国经济总量逼近美国,上海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前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必然超越香港。届时,港币将与人民币连动,他认为,香港应在过渡期间,担当好国家金融战略「配角」和「马前卒」,并抓紧研究香港进一步升级转型的问题。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也撰文指出,国务院决定全力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业至少减寿五年。陶冬表示,国务院扶持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对香港经济有极其深远的影响。「香港采取鸵鸟态度于事无补,只会进一步错失机会。」

 

  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资本市场软环境。陶冬指出,中国的大环境和此前A股的不景气,是将香港资本市场推上国际金融中心的两个必不可缺的因素。「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香港的股市准备好了,抓住了机遇。」 但陶冬认为,除了股市,香港金融业并没有取得新突破。「发展债券市场,一直是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除了在中国大力推动下发行了几次人民币债券外,近年几乎乏善可陈。」 香港坐在世界第一大商品消费国门口,但在商品市场、黄金市场、能源交易等市场开拓上却少有成就。「私人银行业务近年有明显的扩充,但是发展却落后于竞争对手新加坡,衍生产品更使香港的私人银行业务遭受重创。」他表示,香港今天是中国的纽约,以后也许会成为中国的佛罗里达。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朱文晖表示,上海很积极,要推出国际板,明显地有与香港抢市场的意图。现在,大型的内地企业都在香港,包括一些民营企业,这些都是上海的目标。上海如果这么做,砝码就加大了。它最重心挖的首先是红筹股,第二,是在香港上市非常成功的企业,像?丰、长实等香港的龙头企业,而内地一些重要企业也会优先安排上海上市,这些上海一定会做到。「这对香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香港本身已经没有可以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了,创业板也失败了。所以香港现在想新方法,就是要走出去,比如东亚、加拿大。这是一个方向,但是这种很微小的增量是不能够改变它的存量的。」

 

  不管哪一论,香港面对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继港口处理量及A股市值超越香港后,上海2009GDP亦首度超越香港,双城竞争激烈。2009年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49万亿人民币(折合约2,182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百分之8.2%。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数据称,香港09年本地生产总值1.6万亿港元(折合约2,059亿美元),按年下跌了2.7%。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连续三年为香港敲起不进则退的警钟。报告显示,在经济规模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上,香港将被上海甚至北京超越,加上深圳不再依赖香港向国际推销产品,「前店后厂」模式不可行,香港的竞争优势正不断收窄。

 

沪金融体系类型较港齐全

 

  至今,上海的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其中,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市金融办有关人士介绍,截至去年6月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850家。上海已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与OTC衍生品、黄金、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心,也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

 

  而香港,除了大陆和少数台湾公司在香港发行股票之外,香港在吸引其他外资方面几乎完全失败。香港对来自非华人亚洲地区与俄罗斯的股份不甚重视。就这点而言,香港比不上新加坡,更别说伦敦了。有学者认为,香港一直无法扩展在港上市股票的基底,而且也是直到最近才意识到伊斯兰金融产品的存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路越走越窄。中央在扶持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绝对不能让已经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边缘化,虽然谁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但却又是难以回避的现实。凤凰卫视评论员朱文晖赞同港深不仅是合作,而且要合并的思路,让香港自身产生竞争力,而不是过多依赖中央政策。中央要重整大香港,重塑发展新思路,才能维护金融龙头地位。

(责编:YeL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