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如火如荼。 自去年至今,中国先后将十几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与“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凡三十年,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崛起,亦凸现了一些初具实力的经济区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长江三角;而在这些区域,也崛起了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北上广深。特别是珠三角的崛起,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东部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 而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突然之间出台了将近二十个国家性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明中国正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变为均衡发展战略,相未来时代的全面发达挺进。同时,在中国由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生性经济时,全面的区域振兴,亦将造就中国的内需市场。 但是,相对中国从70年代开始以来的三十年前,30年间所出台的国家性发展战略,非常有限,而在不到一两年的时间内,却突然如天女散花般,到处飞舞。大跃进式的区域规划,存在三重隐忧,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本次的十几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与早期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存在着很大不同。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逐步确立,其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亦广阔。如,以行政性区域振兴计划而言,从深圳在70年代末设立特区,到90年代初的浦东开放,以及到21世纪之后的天津滨海新区,中间间隔均有十余年,这样,每一个国家战略,中央政府都可集中全国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投入, 并且在可以有针对性研究一些优惠政策。如,深圳特区更多获得政策创新支持,而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则获得了力量的财政支持,以及中央企业的倾斜。以自由式区域发展规划而言,珠三角战略,开发海南,长三角战略,更是跨度巨大,并且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磨合。 30年前是将优惠政策和资源向沿海地区倾斜,这种优惠是特殊的,定向的,集中的;而在新近的十几个新的规划中,则更象是天女散花,各个规划区雨露均沾,均难以获得特殊照顾。而这种大面积的“优惠政策”,使各自的优势抵消,只有相对意义没有绝对意义。 现在出台的系列国家战略,基本每个省都有份,有些区划,甚至表面上是全国性的,实际上地方省市以国家战略的名义,进行的省级区域开发,如皖江开发,鄱阳湖,海西经济区,海南岛等,均是安徽、江西、福建、海南等省的省级战略,通过一些运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遍地撒种,未必种豆得豆。由于短时间的区域规划过多,最后每一个区域,都难以获得来自中央的资金和政策上的足够支持,亦难以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区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时间过短,很多概念性的发展战略,在现实中难以落实;甚至是在一些区域规划中,存在着众多争议。从全国范围来讲,众多的区域竞争,亦将使优势分散,难以诞生似珠三角、长三角那样璀璨的社会与经济事务发达的区域。如果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历数十年才逐步形成区域发展格局的情况,本次的十几个个区域规划的既出台仓促,最后修成正果,亦需漫漫长路。 欲成大器,必有相当的耐心,而相关部门却对国家性的区域发展规划,一两年的时间基本扫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不客气地说,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浮躁。亦缺少毅力与远见。疑似投机主义。 天女散花式的国家规划,有其天生的局限。而从集中优势,到分散优势,从有限区域到全国普惠,本次的系列国家发展规划,造成了的重复竞争,亦致使一些地方面临对于资源、政策、发展的更为剧烈的竞争。 由于优势的集中,以及开发周期的漫长,中国前期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最后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中心,这些中心都拥有广泛的辐射,并且,各个中心之间,由于涵盖的地域广阔,彼此在空间上并无太大竞争。最典型的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核心区为上海和江浙部分城市,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东,珠三角的核心区域,集中在广东东南,其辐射区域,主要在华南。长三角和珠三角,其核心区相隔遥远,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其外围“势力范围”也分野分明,冲突不多。 而本次的区域规划,由于几乎每个省都份,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在有些地方之间,造成了短兵相接式的竞争。如 虽然这两个国家级规划,一个被冠以承接产业转移之名,一个被冠以生态经济之名,但是,由于其地理上过于接近,而在功能与使命方面,有部分重叠,必然导致安徽与江西未来的剧烈竞争。特别是在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与江西东部的上饶等区域,存在最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而在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之后,未来大连在东北的地位,将发生巨大变化。而大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力量对其也正在起变化。 在罗津港未获租用之前,东北大门被朝鲜,俄罗斯所关闭,大连成为东北唯一的出海良港,亦是东北面对东亚,太平洋市场的先锋。而随着图们江开发成为事实,未来东北的经济版图,必然东移,新的出海口,将分流大连的很多功能,可以预见,大连与图们江未来出海口城市之间,必然造成直接竞争,而图们江的开发,将直接削弱大连的地位。 东北的发展,此前对于关内依赖很大,其对于东亚,乃至太平洋的贸易,由于缺少出海口,多通过大连,而大连在辽东半岛之南,与东北腹地之间,陆路交通并不发达。而在图们江开发之后,东北将挣脱对于关内的依赖,形成东向太平洋与西向大陆市场的双头格局。 彼时,在东亚市场,西太平洋沿海的贸易方面,东北大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将形成直接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是此前数十年前所没有的。 其它如海南岛与北部湾的竞争,湖南与江西在珠三角产业转移中的竞争,武汉与郑州在中部崛起之间的竞争,河南与山东在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之间的竞争等,都将是泛滥的国家级规划无法绕过的坎。 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归功于县域竞争。而在中国的国家级规划出台之后,未来,中国的地方竞争必然升级,由县域竞争,上升为省域竞争。 几乎与本轮国家级区域规划大跃进同时的,是各个省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大跃进。 广东确立了未来5年2.3万亿的投资,云南的5年投资,则达到了3万亿,重庆的两江新区,投资将达到1万亿,而湖北,更是退出了高达12万亿的投资经济,其投资额赫然相当于2009年全省GDP的十倍。而这些钱,都基本上投入了“铁公基”的建设之中。 这种画圈式的各地的“国家级区域规划”,实际执行则是落实到省一级的行政主体,在争取到了国家级规划,要到了招兵买马的通行证之后,各省投资方面的“军备竞争”,亦将升级。 皖江城市带由安徽的内部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安徽省长王三运亲自带队,遍访国家有关部委,提出57项政策、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请求,涉及到土地、财政、金融、对外开放、环保等各个方面。直接和间接为未来的资金投资筹划。 而在江西省的计划中,鄱阳湖生态区的前期投入,需要1.5万亿。这笔巨款,更需要其开放投资,争取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才可以实现。为此,江西方面,一方面申请对于湖区、老区的支付转移,一方面申请基础建设拨款,如鄱阳湖枢纽工程资金,湖水治理资金,“铁公基”建设的资金等,同时,鄱阳湖还准备争取金融政策方面的开放政策,欲实现与民间银行,国外银行的跨区域合作。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简介:罗天昊,中国青年学者,前中国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王孟龙,中国南开大学跨国企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