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域外 >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欧中关系实力审核(六)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欧中关系实力审核(六)
时间:2010-07-30 来源:四月青年 作者:约翰·福克斯 弗朗索瓦·古德蒙 rhapsody 等 译 被查看:

 

附录:欧盟成员国对华态度列表
有主张的工业主义者
捷克
政治、外交与公众舆论
• 捷克的工作重点是:增加对华投资,促使中国加大开放市场,提高透明度和改善民主状况,并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等全球性问题。
• 捷克政府对华政策主要集中在经济与商务领域。但由于中方不愿出访布拉格,中捷双边对话十分有限。
• 欧盟方面,捷克认为受到了欧盟三大成员国的不公正对待。捷克对三大国利用欧盟委员会操纵纺织品贸易规则之类的行为变得愈加警惕。(译者注:根据2006年数据,捷中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出口仅占捷中贸易总额的4%;但捷克厂商担心,如果任由中国廉价纺织品不受限制地进入其市场,将会使其纺织业12万就业者中的三分之一面临失业危险。)
• 捷克境内的人权示威活动并未对捷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 捷克在北京、上海和香港设有代表处。
经济与贸易
• 尽管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冲击了捷克经济,捷克工业依然支持中国。出口数字的增长激发了捷克国内的自由贸易思潮;这在一方面促进了捷克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而另一方面则造成了鞋业、纺织业等产业中工会的弱势地位。
• 在投资与贸易领域,对捷克经济来说,日本和韩国等其他亚洲伙伴比中国更为重要。
• 2004年,应布什总统的请求,捷克总理取消向中国出售雷达技术(“维拉”监视系统)的计划。
全球议题
• 中国和欧盟都注意到,在欧盟国家中,捷克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批评最为强烈。
• 人权批评主要来自非政府组织及右翼媒体。2007年,绿党在国会大楼窗前悬挂藏独旗帜。中国驻布拉格使馆前也经常有抗议活动发生。
德国
政治、外交与公众舆论
•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都是中华民国的一个强大伙伴,并有着军事联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于194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西德于1972年也与中国建交。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优先与瓦尔特·乌布利希领导下的东德往来。
• 商业和经济往来在对华关系中占据了首要地位,尽管诸如朝鲜半岛和伊朗的核不扩散、全球变暖以及非洲等政治和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重要。
• 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和社会民主党(社民党)在中国事务上的主要外交政策分歧。中国批评了联邦总理兼基民盟领袖安吉拉·默克尔在人权和西藏问题上的立场;用前社民党领袖兼总理格哈德·施罗德的话来说,在默克尔眼里中国这类国家就像邪恶的苏联。社民党的弗朗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联合政府(现任政府是由基民盟和社民党两党联合组建的——译注)的外交部长,也一再批评了默克尔的方式。
• 每年举行一次外交部副部长级别的战略对话。定期举行关于人权、金融、法规、经济政策、防务、知识产权、环境、技术合作和农业等议题的双边高层会议。每年进行一次人权对话。定期进行由商务团体或文化学术团体组织的非政府对话。
• 德国代表团频频访问中国。默克尔与其前任施罗德一样,每年都进行对华访问。每次的部长级访华团都至少有25位CEO参加。
• 由于(对华)贸易逆差,越来越多的德国公众对于贸易关系持批评的态度。媒体对于侵犯人权以及将中国视为经济威胁的不利报道使得贸易关系政治化。
• 德国除在北京设有大使馆外,在上海、香港、广州和成都也设有总领事馆。
经济与贸易
• 德国既涉足自由贸易阵营,也参与管制贸易阵营。近期同中国的贸易争端有:世贸组织调查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案(2006年3月,美国、欧盟和加拿大针对中国对汽车零部件征收的进口关税联合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投诉;2008年12月15日,中国被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最终裁定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译注)、欧司朗公司对中国节能灯的反倾销案(此案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2001年,欧盟裁定对原产地中国的节能灯征收为期5年、税率最高达66.1%的反倾销税;2006年,因欧司朗申请,欧盟委员会对该案进行期终复审并于2007年宣布将反倾销措施延长一年;2008年,欧司朗撤回了要求继续延长欧盟反倾销税的申请,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从10月18日起取消中国节能灯反倾销税。——译注)和磁悬浮列车的知识产权案。
• 到目前为止,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占有5%的中国市场。
• 德国占欧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0%以上,进口总额的20%以上。中国向德国出口的商品,很难在先进工业领域进行竞争。
全球议题
• 总理默克尔对中国人权弊端作了坦率批评。在2007年的一次欧中人权研讨会期间,德国没有屈于中国的要求,使得中国代表离席。
波兰
政治、外交与公众舆论
• 1956年,中国支持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两国共产党关系紧密。但到了格但斯克运动(译者注:波兰的社会主义瓦解运动)时期,邓小平称此运动及其领导者列赫·瓦文萨对中国不利。直到1991年,民主波兰与中国才恢复对话。
• 波兰主张双方加强政治对话,增加贸易往来,推进学术文化交流,并且完善公民与政治权利的保障体系。
• 由于历史原因,波兰民众对台湾与西藏持同情态度。
• 每年就政治与贸易问题举行一次副部长级会议,但双边对话仍然有限。
• 波兰媒体和公众对中国关注极少。
• 波兰在北京设有大使馆,并在广州、香港和上海设有总领事馆。
经济与贸易
• 越来越多的人要求采取反倾销等保护主义措施以保护波兰工业。贸易逆差的问题也愈发引人关注。
• 双方经济往来仍然十分有限;有波兰民众担心,老的欧盟成员国会从波兰撤资,转而投资中国。
• 韩国和日本对波兰的投资比中国更多。
• 波兰不担心知识产权问题,因为中国是波兰的技术提供方而非技术接受方。
全球议题
• 波兰国内的人权运动组织十分活跃。虽然波中没有进行过人权对话,但是波兰在欧盟对话中的活跃表现引起了一些双边问题。
• 中国认为,在人权和台湾问题上,波兰可能与捷克一样难以对付。但中国对波兰更为重视,因为中国视波兰为中、东欧的领袖国家。
理念上的自由贸易者
丹麦
政治、外交与公众舆论
• 丹麦是1950年首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欧盟国家之一,并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 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丹麦侧重于开展有关人权与西藏问题的政治对话,并且加强双方在商贸与研发方面的合作。
• 丹麦形容两国间的关系是“互利的”。双方正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展开协商,以使对话升级。
• 丹麦的右翼势力支持台湾独立,左翼势力则支持西藏独立并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持批判态度。丹麦的前任与现任总理都曾在总理官邸会见过达赖喇嘛。
• 过去三年,丹麦对中国进行过10次部长级访问,中国也派出过12位部长访问丹麦。丹麦每年与中国外交部进行一次副外长级的政治协商会议,并有一个与商业部合作的副外长级贸易事务联合委员会。
• 在丹麦派出的所有外交使团当中,派往中国的规模最大。
经济与贸易
• 丹麦强烈赞同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不担心遭遇贸易逆差;始终反对欧盟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 2007年,中国是丹麦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十四大出口市场。
• 几乎所有主要的丹麦公司都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 丹麦对外资的限制很少,除了银行方面。
全球议题
•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将在哥本哈根召开。在此之前,气候变化会是高度重点的议题。
• 由于中国对丹麦技术的浓厚兴趣,两国正在进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合作。丹麦于2006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中丹风能开发项目。
• 过去,丹麦在联合国提出有关中国人权问题的议案曾引起两国的激烈争执;中国为此威胁要对其进行经济报复。
• 丹麦的部长们会借一切可能的场合提出人权问题。
• 丹麦对欧盟解除对华武装禁运一事持怀疑态度,主要是出于人权立场考虑。
荷兰
政治、外交与公众舆论
• 荷兰政府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其对华合作的政策框架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
• 1982年,荷兰向台湾出售潜艇,从而与中国发生严重摩擦。(译者注:1981年5月5日,因荷兰政府坚持批准向台湾出售潜艇,中国宣布将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直到1984年2月1日两国才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疑原文时间有误。)荷兰至今仍是台湾“国有”航班在欧洲的主要目的地。
• 中藏遗产项目。(译者注:指的可能是荷兰对华无偿援助的“藏文化保护”项目,该项目于2004年启动。)荷兰是欧盟内部最强烈主张保护西藏人权的成员国之一。
• 每年举行一次:外交部长双边会议;副部长或部长级的协商会议(在海牙与北京轮流举行);联合经济委员会会议;双边人权对话。
• 荷兰相信,“影响中国政策的最有效方法是让欧盟出面。”
• 荷兰在北京设有宽敞的大使馆,在广州、香港和上海设有总领事馆,另在中国设有7个商务促进机构(译者注:即荷兰贸易促进委员会驻各地代表处,分别设在大连、武汉、青岛、南京、济南、天津和昆明)。
经济与贸易
• 荷兰的中国问题专家、商务团体和政治家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经济机遇。“中国的兴起对荷兰经济有积极影响”。
• 2006年,中国是荷兰第五大贸易伙伴。荷兰是中国的第二大欧盟贸易伙伴,仅次于德国。
• 荷兰对华出口有所增长,但中国对荷出口增长更快。不过由于荷兰是欧洲的服务业与再出口中心,这大大降低了对华逆差造成的损失。
• 荷兰企业敦促中国提供公平的商业竞争环境,并全面开放其国内市场。
• 政府经常与飞利浦公司合作,组织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
全球议题
• 议会、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经常提出(针对中国的)人权和污染问题。工会则关注中国的劳工问题。
• 最近一次欧盟就解除对华武器禁运问题产生的严重分歧发生在2005年初。当时,荷兰政府持中立态度。
• 乐意向中国提出国际事务问题,例如,荷兰外交部长在2007年5月的一次对华访问中提出了中国在非洲的角色问题。
瑞典
政治、外交与公众舆论
• 作为一个中立国,瑞典于1950年1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 瑞典重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及科研教育合作,并关心中国人权与气候变化问题。
• 虽然瑞典政府、企业和媒体对中国关注度很高,但是由于人权和环境问题,反对中国的呼声在瑞典民众中越来越高。两国关系因此冷淡。2007年,胡锦涛主席应中国人民要求访问瑞典。
• 除环境、气候变化和人权领域的合作外,两国的发展合作计划定于2010年结束。
• 在瑞典,法**修炼者活动频繁,并曾因此受到中国大使馆的粗暴干涉。
• 瑞典的社会模式和环保措施都是中共智囊团的研究对象。
经济与贸易
• 虽然中国是瑞典第十大贸易伙伴,但是只占瑞典2%的出口份额和4%的进口份额。
• 瑞典向中国出口工程与电信产品,以及服务、设计、知识、研发等具有附加值的产品。
• 目前瑞典在中国有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在内的500家企业,部分企业的财务状况没有在瑞典进行登记。
• 除现有的电信研发经营项目外,中国没有大型对瑞投资项目。
• 瑞典国内对中国对瑞投资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对不受监管的(中国)主权基金表示疑虑。
• 瑞典当局经常向中国提出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在电信、高压输电和载重汽车等工业领域。瑞典对中国的工业间谍活动表示担忧。
全球议题
• 瑞典议会在人权和武器禁运问题上表现活跃。
• 瑞典与中国进行人权、环境、贸易对话,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中国进行总理级对话。瑞典与欧盟间有着良好的协作氛围,例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征询欧盟执委会主席巴罗佐的意见就体现了这一点。
英国
政治、外交与公众舆论
• 英国于1950年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因仍与台湾保持联系,起初只派了一名代办。1953年,英国成为第一批派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的国家之一。
• 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主导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英中关系。
• 英国现时重视一切能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机遇;强调气候变化问题;关注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英中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和合作机遇;关心人权问题;注重在科学、教育及工业领域的合作。
• 台湾问题不是主要议题。数任首相在非正式场合会见过达赖喇嘛。2008年10月,英国改变了自1914年起在中国对西藏主权一事上的一贯方针。(译者注:英国此前一直拒绝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sovereignty),而使用“宗主权”(suzerainty)这一模糊的词语。)
• 英国频频派遣大臣访问中国,但戈登·布朗首相访华的次数却远远少于德法两国的首脑。
• 两国组织专员,协调开展了内容广泛的对话。英中进行副总理及总理级别的双边财政对话。
经济与贸易
• 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是(英国的)廉价产品供应国和投资来源国,英国视中国市场为一个重要的机遇。
• 英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 英国(经济)侧重于金融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和高科技设备等领域。中国认为,在技术与制造业领域,对德伙伴关系比对英伙伴关系更为关键。
• 英国一直占据着欧盟最大对华投资国的位置,直到最近被德国(宣布)取代。中国也开始在英国进行战略投资。(比如,中国买入了巴克莱银行3.5%的股份以及英国石油公司1%的股份。)
• 英国企业界等向其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帮助本国公司打败德法竞争对手赢得中国的合约。
• 英国对制药业的知识产权问题表示担忧,例如葛兰素史克公司遭遇的专利案。(译者注:2004年8月,葛兰素史克公司糖尿病药物的“罗格列酮组合物专利”因被数家中国制药公司提出专利无效的申诉而主动宣布放弃其在中国境内的专利。)
全球议题
• 英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同中国的)合作项目。
• 英方支持美国的观点,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英中在维和训练方面开展军事合作,并在防扩散问题上进行合作。
• 英国同中国进行双边人权对话,并积极参与欧盟间对话。近年来,人权问题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布朗首相因在上次访华期间(译者注:2008年1月18日至20日)没有提出人权问题而受到了批评。
(责编:RXX)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