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存在着内部分歧,欧洲还是轻松地领导了利比亚军事行动,肩负起长期以来由美国承担的“世界警察”义务。自1949年以来,北约组织的宗旨发生了变迁与扩展,成员国对危机与战略问题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本期的耶鲁全球系列文章分析了利比亚危机所带来的北约联盟的嬗变。在该系列文章的下篇中,“欧洲改革中心对外政策与防务部”主任托马斯•维拉瑟克(Tomas Valasek)解释道,成员国拥有共同的目标,联盟关系也因此成为各国间灵活交易的契约。他认为,北约成员国认定、评估威胁,且“参与共同行动,并非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共同的威胁,而是为了换取其他成员国未来的援助。” 维拉瑟克认为,对于各成员国而言,防御共同体仍旧至关重要,有关北约解体的传言未免言之过早。未来的冲突和成员角色的选择将取决于利比亚军事干预行动的结果。——耶鲁全球 美国预计了北约成员的挑肥拣瘦,将安全任务移交欧洲 伦敦:利比亚战争将因其结局而被历史铭记,并非其缘起。并且,现在谈论成败还为时过早。 然而,从这场战争的发端,我们可以得出三点重要结论:巴拉克·奥巴马成功地甩掉了世界警察的担子。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直在自我约束的欧洲,愿意并且也有能力领导一场运动来避免班加西(Benghazi)流血事件的发生。最后一点,北约仍然是欧洲和美国进行战争的主力平台。而联盟也变得更像一个交易场所,在这里,各成员国可以挑选自己支持的行动。 这场战争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便是,奥巴马实现了其外交政策的最高目标之一:说服欧洲盟国为自家事务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奥巴马政府已经明确表态:美国疲于应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国内经济危机,不想再介入新的纷争。奥巴马2009年说过,“我最想建设的国家就是美国。”这意味着,美国要彻底转换其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领导了波斯尼亚和科索沃战争)以来的角色,欧洲盟国在军事行动中必须担负起主要责任。 奥巴马实现了一项最高外交政策目标:说服欧洲盟国为自家事务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东欧国家,指责美国抛弃旧日盟友。这是极端错误的:奥巴马推动了北约组织为波罗的海国家的防御启动应急方案。美国发出讯息是,美国将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必要的战争”(wars of necessity)的领导义务,如保卫欧洲的战争;但它不一定要领导欧洲及其周边的“可选择的战争”(wars of choice),例如以捍卫人权为名义的战争。如今,这一重担压到了欧洲国家的肩上。 利比亚战争是美国这一对外政策的首次检验。果然,在战争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的导弹与飞机不可或缺)结束时,美国军队将战事移交给了欧洲。正如一位负责欧洲事务的美国高官所言,尽管美国“不允许这场行动落败”,它也只会在欧洲盟国缺乏必要的取胜手段时出手干预。在实践中,这就表示美国提供诸如“掠夺者无人侦察机”(Predator drones)一类的独特武器,更多的力量处于待命状态,日常战事中绝大多数的轰炸行动由欧洲和阿拉伯国家来实施。 在美国仅扮演辅助性角色的情况下,其盟国必须做好在自家边界作战的准备。 也许美国的这一新政策将来可能有所例外:一旦美国感受到来自欧洲周边的恐怖主义威胁或其他危险,它将可能采取军事行动。然而,在美国仅扮演辅助性角色的情况下,作为盟国的欧洲国家必须做好自身边界战争的准备;就目前来看,这是利比亚战争给欧洲上的最重要的一课。这并非标志着跨大西洋联盟的终结,而是意味着重大的角色身份转换。 利比亚战争的第二大意义在于,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在欧洲达成了预期的效果:它为欧洲重新注入了活力。虽然欧洲盟国对战争前夕美国对利比亚的冷漠不无抱怨,但最终还是承担起了政治统帅的角色。尼古拉斯·萨科奇总统与戴维·卡梅伦首相在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利比亚的决议中挂帅先行。在美国摧毁了利比亚的空中防御并撤回多数的美军飞机之后,欧洲军队实施了主要的轰炸袭击。 有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德国反对利比亚行动,欧盟作为欧洲的主要机构没能在战争中起到领导作用,因此欧洲已经落败。但不容置疑的是,一面反对的旗帜并不如行动的实质性来的更有分量。欧洲在事实上还是启动了军事行动,这得益于欧洲大陆两个最大的军事力量法国和英国的支持,两国为利比亚战争贡献了约半数的空军力量。欧盟未能在利比亚行动上达成意见一致,其不利因素在于非北约成员国(如澳大利亚和芬兰)对这场战事没有发言权。但多数国家作为成员国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利比亚行动很像“相反的”波斯尼亚行动:20世纪90年代波斯尼亚战争爆发时,很多欧盟国家认为“欧洲时代”(即欧洲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军事力量的时刻)到来了。但随后,主要的欧洲国家畏首畏尾,美国领帅了北约的军事干预行动,终结了波斯尼亚内战。在利比亚行动中,欧洲国家行动果断,在很大意义上避免了班加西大屠杀的发生。尽管他们没有以欧盟的名义来作战,但对于欧洲而言,这种积极状态已经持续了好几周。 总的来说,利比亚行动表明,在有限的美国援助之下,欧洲也能进行较大规模的战争。 虽然此次行动暴露了欧洲国家的一些军事弱点,但总的来看,它表明,在有限的美国援助之下,欧洲能够开展较大规模的战争。批评者的矛头主要指向北约的困境:它难以将卡扎菲势力从被包围的米苏拉塔市拔除。他们认为,由于缺少美国已经从冲突区撤出的武器,欧洲国家将无法胜出。但是,在北约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日常协商中,很少有人对批评者的观点表示同意。这些人认为,北约在米苏塔拉(Misurata)的行动包括在一个大城市中进攻单个、小股的利比亚政府势力,同时又不伤及平民和反对派势力,这些任务本身就是很困难的。欧洲和美国都没有政治兴趣部署地面部队,而在缺乏地面部署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案就是通过缓慢的日常空袭,同时加强对反对派势力的援助。此类战争仍在欧洲国家的掌控范围之内,尽管在摧毁利比亚的空中防御中它们需要美国的重要援助。 从利比亚战争得到的第三大经验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关。北约组织因利比亚困境而面临式微,这种传言未免太过为时过早。利比亚战争凸显了北约盟国内部的分歧,德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行动的决议中弃权更是推波助澜。但是,这些分歧与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中暴露出的争议并无显著不同。美欧联盟非常平稳地熬过了这些纷争。北约在利比亚战争中的表现再一次证明,这一跨大西洋组织缺乏单一、统一的威胁或战略。 与之相反,北约盟国以新的讨价还价方式仍旧联系在一起:各国参与行动并非因为共同的危机感,而是为了换取其他盟国未来的帮助。这一新型北约组织是一种“交易型”联盟。经常有盟国在某一行动中选择袖手旁观。 关于北约因利比亚困境而面临式微的传言还为时过早……与之相反,北约盟国以新的讨价还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听起来有些混乱,但联盟已经在采用这种运作方式。阿富汗战争和现在的利比亚战争都是在如此的交易条件下进行的:许多盟国加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联盟的团结性。北约成员仍旧被共同的价值观和关于集体防御的共识联系在一起;它们认为,尽管集体防御意味着从多数而非全部盟国那里寻得帮助,它还是比单独防御更为经济,也更具说服力。 正如一位美国高官所指出的,这种新的“交易型”北约组织潜在的最大风险在于,当成员各自为政关注自身所面临的威胁时,联盟将滋生互不相容的势力。若北约不能令人信服地赢得阿富汗战争或利比亚战争,也将促使成员国更加不情愿参加与其国家利益无关紧要的集体行动。利比亚战争将如何结局可能将危及这种新型北约组织的核心交易原则。 托马斯•维拉瑟克,欧洲改革中心对外政策与防务部主任,撰写了大量关于交易型关系、欧洲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国防工业问题的论著。他也是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nstitute.)驻布鲁塞尔办事处的高级顾问。 Rights:版权信息: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年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