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结束利比亚政府对平民的袭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发起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可事实上,组织成员对行动的积极程度却是千差万别。此次分为上下两篇的系列文章将对北约的使命以及成员国对联盟未来发展的热衷度作一分析。在上篇中,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的阿里斯戴尔•伯奈特(Alistair Burnett)将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干预形容成是三心两意的。在28个北约成员国中,有一半参与了打击行动;而这些国家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抑制北非移民,削弱美国参与军事行动的必要性,还有让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ar Gaddafi)下台。伯奈特指出,北约成员国现今根据各自利益对任务挑挑拣拣的做法,可能使得那些行动更为积极的国家产生怨恨,也会使得联盟本身在逐渐背离其初衷。但另一种可能是,伴随美国参与程度的降低,成员间迥异多样的角色可以让人们更认同由北约来承担对联合国决议的执行。此外,究竟什么才是对联盟力量更好的考验呢?是妥协?还是对战争呼号的坚定投入?评论人士对此的意见也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耶鲁全球 北约成员国在利比亚战争中贡献差异的背后是一只半空的杯子 伦敦:随着“联合保护者”(Operation Unified Protector)行动在利比亚的展开,北约投身到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三次战争行动中。如同1999年第一次在南斯拉夫发动战争,联盟内部对此次行动也一样充满了分歧。但北约毕竟已经上了前线,向那些忠于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的军队发起了攻击,几乎每天都出动战机100多架次。对这个军事联盟来说,这场干涉行动三心两意的本质,积极或消极的看法都有。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员国间挑肥拣瘦的做法可能会让联盟的影响力弱化。 三月底,北约从美国手中接手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指挥权。这个最初的接管决定,以及现在军事行动开展的方式,已经导致联盟出现分歧,分歧而且还将继续;同时它们还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为此争辩说,虽然分歧的确存在,但北约最终还是同意接手美国成为主导,还将一些最不情愿的成员国如土耳其、意大利拉到了行动中,这是一个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联盟所能取得的成功。 在28个北约成员国中,有14个派兵加入了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联合保护者”。 在28个北约成员国中,有14个在利比亚军事打击号召发起后派兵加入了“联合保护者”行动。但数字并不说明一切,一些支持该项行动的国家没有参与,而一些对行动持保留意见的国家反倒参与进来了:和往常一样,北约里没有什么是直截了当的。 对利比亚进行干预的最初决定是在 当时,尽管法、美、英都是北约成员国,但这不过是三个国家的自愿联盟,北约并没有加入。 那么,北约是怎么卷进去的? 北约的领导使干预变得复杂化。土耳其对卡扎菲未来的态度并不那样绝对。 问题的答案在于安卡拉和华盛顿。作为北约的一个重要成员国,并且还曾殖民利比亚,土耳其对巴黎会议将其排斥在外感到十分愤懑。安卡拉一直将自己视为该地区的调停力量,而北约的掌舵则被其当作是要在这场干预中获取影响力的手段。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不希望人们认为美国在针对又一穆斯林国家的军事行动中挑了头。双方的意愿恰好暗合,所以,尽管法国一开始不乐意,北约最终同意接手落实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973),决议批准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允许为保护平民而采取军事行动。 只是北约的领导使得这场干预复杂化了。土耳其政府对卡扎菲政府的态度不如法、英这两个主要的鹰派国家那样绝对,对空袭卡扎菲地面部队也没有太多热情。安卡拉已派遣船只协助施行对利比亚采取的禁运措施,疏离受伤民众接受治疗。此外,安卡拉也努力尝试在反对派过渡国民议会(Transitional National Council)和卡扎菲政府间进行斡旋,只是至今收效甚微。 这和巴黎、伦敦以及华盛顿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三国领导人在《纽约时报》中表态:除非卡扎菲下台或其政权被推翻,他们的攻击不会停止。这样一来,三国与利斡旋的空间也就被完全消除了。 在后冷战世界中,北约成员国间缺乏足够的共同利益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 另一个对空袭不感兴趣的国家是德国。柏林从一开始就对利比亚干预行动保留意见。关键在于,在安理会投票中,德国加入了金砖四国(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对1973号决议投了弃权票,认为军事干预的目的还存在太多不明晰的地方。同时,虽然德国没有对干预本身提出强烈反对,但它拒绝参与到行动中去。 利比亚反对派认为,这些不愿采取行动的国家使得北约没能摧毁更多的卡扎菲装甲部队以及重型武器。他们要求联盟采取更为强势的侵袭。 其他一些带头的成员国最初也不愿加入,尤其是地中海国家西班牙和意大利。曾殖民利比亚的意大利,在能源供给上对利比亚十分依赖,还和卡扎菲签署过协议抑制非洲移民越过地中海。西、意两国现在都负责禁飞区的巡逻。 这些分歧重新激起了关于北约未来的疑问。评论人士表示,60多年前,为保卫西欧,抵御苏联的潜在威胁,北约正式成立,如今,在这个后冷战世界中,成员国间已经没有足够的共同利益使之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他们指出,1999年的科索沃行动时就有希腊拒绝参与。而后又出现了阿富汗,北约现在派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在当地打击塔利班反叛分子。不过,许多成员国仍然尚未出兵,一些国家,如德国,则对其士兵的行动有严格的限制。 与此同时,对北约抱以乐观态度的人们也能在利比亚问题上看到联盟的有利因素。法国接受了北约对“联合保护者”行动的指挥,这表明北约的主要军事国之一现在愿意充分投身到联盟中去。早在1966年,夏尔·戴高乐总统(President Charles de Gaulle)曾将法国撤出北约军事指挥系统,而两年前,萨科齐则取消了这一禁令,如今在北约指挥下带头参与利比亚行动的作为正是对这一决定的具体实践。 成员国对参加什么行动挑挑拣拣,北约正在成为一个发展不同步的组织,这些问题重要吗? 美国这次在北约行动中明显的低调姿态也是一个新变化,这同样被视作是联盟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如果北约不再被其他国家当作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组织,那么国际社会将更加能够接受由北约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这也能增强联合国的影响力。 去年11月,联盟通过了新的“战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重新加强成员国间相互保护的关系。但和阿富汗行动不同,北约这次不是在成员国遭遇911袭击后的反攻,攻击利比亚并不是对其自身的防卫。相反地,北约的这次干涉针对的是他国的内政冲突,一些成员国因此选择退出行动。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如果成员国对参加什么行动能挑挑拣拣,这是否意味着北约正在成为一个发展不同步的组织?而这种变化是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联盟中的实用主义者认为这完全不值得担心,因为在利比亚,成员国都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些派战机,有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有些则给予政治支持。 但北约的危机在于,那些愿意派兵到科索沃、利比亚,尤其是阿富汗战事前线的国家将会对那些只出钱不出力的国家越来越憎恶。 一旦这种情况成为现实,军事行动决定的达成就将变得日益艰难,联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可能性也会大大缩小。这样的结果则只会让北约渐渐被边缘化,被忽略,直到最后寿终正寝。 阿里斯戴尔•伯奈特是BBC新闻节目《今晚世界》(The World Tonight) 的编辑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