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世界观·天下 > 西行漫记:穿越利比亚
西行漫记:穿越利比亚
时间:2011-06-10 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度周刊 作者:叶飙,周勇进,吴峻松,谭伟山 被查看:

 

 

    4月10,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表态接受非洲联盟提出的停火路线图,反政府方却在次日断然拒绝,利比亚局势再度陷入僵局。如果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还活着,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切,他会不会说,其实战争从未发生?

 

    一个真实的利比亚,俨然只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330傍晚,当我们亲身穿越变革中的利比亚时,正感受着两者交替上演。诚如英国诗人安东尼·斯威特所言,“在利比亚,你随时随地都能意识到历史遗存,即消逝文化的残留遗痕。”

 

    夜色下西行,眼前这片海陆交汇的土地上,故事已翻开新的篇章,读来却总是似曾相识。

 

    东西部的差异

 

    V ivanew Libya!”(新利比亚万岁!)

 

    一句喜庆话、一个胜利的手势,足够赢得与A K步枪相伴的微笑。在利比亚,你会意识到它的好处。要进这个战火纷飞的国家并不难,一过埃及西陲的塞卢姆口岸,难民营的喧嚣已在脑后,眼前是四位荷枪实弹的战士与简陋的利比亚哨所,墙上已喷满了“打倒卡扎菲”、“法国万岁”的口号。

 

    无需签证,让战士们稍加研究你的中文证件即可上路。凯旋门式的建筑定义了公路的开端,上边的红黑绿三色旗已取代了卡扎菲的纯绿色国旗。你甚至很难意识到跨越了国界———两边是一样的无垠沙漠,不时见几亩小麦,偶尔路过个小镇,除了利比亚的房门统一刷成了卡扎菲挚爱的绿色外,房屋的式样几乎都别无二致———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都先后征服过相邻的两片土地,历史在此画出了相似的曲线。

 

    当然,利比亚这条线要更复杂。早从2500多年前开始,利比亚的东西部就时常被不同的势力割据。腓尼基人在西边奠定了的黎波里的雏形,而在东边,希腊人建造的城市成了如今的班加西。当初,双方各派出一名善跑者竞跑,相遇于苏尔特湾南岸,东边的人拒绝接受这条“跑”出来的边界,西边的费拉尼兄弟自愿被当场活埋以示诚意。他们的坟墓划定了东西利比亚的边界,卡扎菲也恰出生在这里。

 

    东西部的差异自此埋下,东部接近阿拉伯世界,西部则与突尼斯等北非国家更相似。在如今的班加西人看来,正是明白自己在东部不受欢迎,卡扎菲才会决定迁都到西部的的黎波里。在东部,卡扎菲也成了最易引起共鸣的名字,每个人都会以向下的拇指表达态度,并警惕着他的卷土重来。最初的100公里至少有四五个岗哨,小镇上纷纷以碗口粗的麻绳铺地,迫使所有通过的车辆都放慢车速,接受盘查。

 

    这就好像7世纪阿拉伯人大举来犯时,原住民柏柏尔人所做的那样。后者终未能抵挡入侵,而潮水般涌入的阿拉伯人带来的语言、宗教、习俗也传承至今。

 

    古怪共存的符号

 

    汽车驶入小镇上的加油站,汽油每升价格约合人民币1元左右。两个男孩正在加油站外嬉戏,高兴地招呼我们这些异国来客,一个穿着AC米兰队的球服,另一个的帽子上则是国际米兰队的队徽,在墙上奥马尔·穆赫塔尔的注视下,构成荒诞的一幕。

 

    上世纪初,意大利人终结了土耳其人在利比亚的统治。后者的奥斯曼帝国保持了利比亚的完整,却未能构建起一种共有的认同,意大利人的殖民入侵反倒使利比亚有了团结的理由,穆赫塔尔正是其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他在班加西地区领导游击战,突袭、伏击、暗中破坏;意大利人则采取“种族灭绝政策”,一度轰炸圣城库夫拉,70年后的班加西也险遭相似命运。

 

    1931年,70岁的穆赫塔尔被捕,没有经过正规审理就获绞刑,他一定没想到,身后竟成了人们争相抢夺的符号。卡扎菲上台后,组织拍摄了历史长片《大地雄狮》,以穆赫塔尔生平强调持续斗争之重要;而今,当班加西人试图破除卡扎菲的权威,也以这个符号激励革命的斗志,同时又启用了卡扎菲所推翻的伊德里斯王朝的红黑绿国旗,大量招贴画上,两者古怪共存。

 

    卡扎菲对穆赫塔尔符号的利用与如今的反对者并无不同。事实上,他与意大利的关系折射出一贯的阴晴不定———他上台后首先驱逐2万多意大利人、没收他们的财产,1975年又对他们给予补偿;到了80年代,意大利成了利比亚主要的商业合作伙伴,联系极为密切,但这也没挡住卡扎菲于1989年提出索赔,要意大利为殖民期间的屠杀作出赔偿———无论如何,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影响已无可替代,早已成为利比亚石油的第一输出国;而当班加西人高唱穆赫塔尔时,似乎也已将他的身份遗忘。

 

    石油:蜜月与争吵

 

    傍晚6点,夜幕准时降临在东二时区的利比亚。高速公路上,所有车仍以160以上的速度冲刺,挡风玻璃上清一色的三色旗,两道上常有三车擦肩飞过。

 

    荒漠此时终到尽头,楼房却不如远处冒着黑烟的烟囱抢眼。司机指指远方,“Tobruq!”图卜鲁格,由东部入境后的第一座城市,灯火通明的港湾停着三两船只,道路上的车流已繁忙,除了随处可见的墙上涂鸦外,几乎看不出变革的痕迹———可是,对利比亚六大石油重镇之一的图卜鲁格来说,还有什么比炼油厂恢复了工作更能说明一切重归平静了呢?

 

    “利比亚本该是个富裕的国家,但石油的收入全都进了卡扎菲家族的口袋。”在班加西,几乎每个人都会用这句话开头,倾泻出对卡扎菲的种种不满。上校应该对这样的批评耳熟能详,40多年前,他正是利用同样的不满政变成功。

 

    利比亚作家法格赫1967年记录道:“民众中日益流行着以下观点,即认为新财富应该是所有民众的共同财富,但现在这些财富却被权势集团所控制,他们与民众的渴望与抱负格格不入。”在此之前的5年里,利比亚政府石油出口收入增长近15倍,在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利比亚经济从停滞转而爆发性增长,恰恰唤醒了民众对改变的期望。

 

    卡扎菲1969年政变上台,在最初10年展示了他的外交手腕,石油收入增长迅猛,人均年收入翻了近5倍,达1万美元,政府也通过对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的投入营造出一段蜜月期;而当80年代油价下跌,政府不再有多余的资源换取民众的一致意见,甜蜜的日子便到了头。

 

    驶出图卜鲁格,沙漠与高坡再度连成一线,除了微不足道的小麦外一无所有,利比亚人出卖石油,换取一切;当进口被联合国的制裁截断时,蜜月过后的争吵在所难免。

 

    班加西:宁静中的枪声

 

    积蓄20年的争吵,最后从班加西爆发并不奇怪,在这座城市,争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从彼时的穆赫塔尔开始,班加西人抗议过伊德里斯王朝对西方的依赖,油价跌落后的情绪最早在此升温,卡扎菲对激进分子的镇压最早在此展开;上世纪90年代,这里终成了反政府组织活动的中心。

 

    远处,班加西万家灯火,沿途的房子都用连串的灯泡点缀,泛出的黄光在白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雅致;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磨难———1986年遭美军空袭,1989年城里遭安全部队袭击,不久前又险遭血洗——— 这个晚上,她却以宁静的目光发出诱人的召唤,此刻距入境已过了6个小时。

 

    宁静并非表象,驶入班加西,街道上不时有闲逛的行人;虽已过晚上10点,零星还有几家商铺未打烊。班加西的美不言而喻,地中海的湛蓝海水时刻拍打着西岸,码头长堤上总有打闹的孩子,整座城市少见高楼,干净、朴实的小楼构成了建筑的大多数。

 

    除了人满为患的酒店外,班加西的生活已归于平静,全国临时过渡委员会正在设立一个又一个的下属机构,运作城市的方方面面,到了4月,警察重新出现在了街角。

 

    唯一让人意识到班加西仍处非常时期的,是随处可见的枪———酒店的安检机旁,服务生扛着A K步枪;街头的三两年轻人手中时常可见手枪———夜深人静时,或许会突然传来一阵枪响,身旁的班加西人会安慰你:在庆祝自由呢。

 

    当然还有电视里痛心疾首的卡扎菲,那是322的一场演讲,他以巴勒斯坦诗人R ashid的诗句结束长篇大论———“我不愿去流浪,也不愿被禁锢,我有我的明天,到了那天我就会反抗……砸入地面的风暴也好,挫骨扬灰的飓风也罢,我无所畏惧”———尽管这些诗句或许更应在班加西人的心中回响。

 

    这一刻,沉默与控诉、顺从与叛逆、荣耀与耻辱仿佛都在这座城市交汇,历史与现实的界线突然模糊,时光都消逝在夜色里。谁都记不起,为何站在这里;谁也说不清,究竟要往哪里去。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