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华盛顿共识”出来以后,拉美搞了十年的大规模结构改革。改革的十年间比前三十年经济增长率要低40%左右,改革没有促进经济增长。 Tag: 苏振兴 中国与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 说实在的,拉丁美洲可以讲的故事很多,各位爱听哪一段,我心里没有底。所以我今天讲的这个问题希望不要扫大家的兴。我讲的题目是“拉美经济五十年的波动”。我这里准备了一个ppt。请大家看下表,“拉美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览表:1950 ~ 2000年”。 1950年到1981年,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率是5.3%,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1年到1990年,拉美经济增长率是1.3%;第三个阶段是1991年到2000年,拉美经济增长率是3.3%。如果延伸到2002年,则1991年到2002年的增长率不到3%。可见,从1950年以来的这52年,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状况。前三十年情况比较好。1981 ~ 1990年,拉美人均GDP增长率为- 0.9%,那是拉美的经济衰退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199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华盛顿共识”出来以后,拉美搞了十年的大规模结构改革。改革的十年间比前三十年经济增长率要低40%左右,改革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这三个阶段后面的故事很多,我想讲三个问题。 一是在1950 ~ 1981年这三十年间,虽然拉美的经济形势不错,但是经历了一场大的社会—政治危机,我称之为“参与危机”。在拉美的现代化过程中,这三十年是工业化的高潮期,社会转型加速,但从社会政治层面上看,广大的民众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参与,从而引发参与的危机。从政治层面看,广大民众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所谓经济参与,首先是要获得就业,从而能够参与初次分配,其次是要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从而参与再分配。因此,经济参与首先表现为社会参与。拉美的一般民众,特别是进入城市的农民,第一代人要获得资产是很困难的。由于这些问题拉美都没有解决,从60年代中期开始,拉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危机,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这场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众社会抗议运动普遍爆发,持续高涨。其中有两次事件影响很大。一次是墨西哥1968年的学生运动。墨西哥学生在特拉特洛尔科广场游行示威,遭到镇压,很多人牺牲,被称为墨西哥“悲惨之夜”,是一次标志性事件。二次是1969年阿根廷的科尔多瓦风暴。科尔多瓦是阿根廷第二大工业城市,当时工人罢工、学生罢课,造成大规模的风潮,很多人被镇压。第二,游击队的暴力活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出现数支城市或乡村游击队,持续的游击队运动深深地震撼了整个拉美大陆。第三,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例如,“解放神学”、“游击中心论”、“依附论”等相继问世。就发展理论而言,如果说50年代出现的“拉美结构主义”理论主要体现一种民族主义思想,那么,60年代问世的“依附论”则强调自己属于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选择路径。第四,激进与保守两派势力在政坛上激烈较量。激进的政治势力在一些国家上台执政,实行政治、经济与社会变革,其中以智利阿连德政府的变革最为激进。保守势力则大力反扑,集中表现为右翼军事政变连连发生,从1964年推翻巴西若奥•古拉特政府开始,一直到1976年阿根廷魏地拉军政府上台,到那个时候,拉美大陆上除了四个国家,其他都是由军政府掌权。美国政府把拉美的这场危机归咎于古巴输出革命,归咎于“共产主义颠覆”,大力支持右翼军人进行镇压;与此同时,美国也并非不了解这场危机的社会政治根源,因此才有60年代的“争取进步联盟”计划。 另一场危机是1982年爆发的拉美债务危机。这场危机导致的“应急性调整”使拉美经济陷入衰退,整整十年都没有走出来。20世纪90年代末“华盛顿共识”出台,拉美国家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进行结构改革。改革十年中发生了三场大的金融危机,首先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然后是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最后是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可以说90年代前期还比较好,后半期越来越差,甚至有人说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是又一个“失去的五年”。 二是拉美国家社会分化现象的刚性特征。请看下表,“1970年前后拉美国家的家庭收入分配情况”,包括了10个拉美各种发展水平的大、中、小国家(见表2.2)。 第一个看点是1970年前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只有阿根廷和委内瑞拉这两个国家。第二个看点是,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最低的是阿根廷,为0.44,但也超过了0.40的国际警戒线。巴西是0.66,全世界最高,40%的人占有5.7%的国民收入,10%的人占有58.7%的国民收入。第三个看点是洪都拉斯。洪都拉斯是拉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人均GDP只有275美元,基尼系数是0.63。可见,一个国家的分配情况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水平是高还是低。 1970年前后,只有阿根廷和乌拉圭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比较少,其他国家贫困问题都比较严重。整个地区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40%,其中赤贫线以下家庭占19%。下面,我们来看看1980年以来拉美地区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情况。 1980年是40.5%,到1990年达到了48.3%的历史最高记录。从1990年以来一直到2005年,贫困率始终没有降到40%以下。接下来的图表示拉丁美洲贫困人口和赤贫人口数量的演变(见图2)。1980年贫困人口是1.359亿,到1990年达到2亿,最高是2003年,达到2.26亿。2003年以后,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才有所减少,但是直到2005年,贫困人口依然高于1990年的2亿。拉美的贫困问题还有一个特征,拉美的城市化水平很高,比欧洲还高,因此城市的贫困人口增速也很快,称为“贫困城市化”。 为什么我要研究拉美这五十年的经济波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贫困、贫富两级分化状况的问题?这和我们国家的现实需要是相关的。拉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工业化高潮期,社会转型处于加速期。60年代以来,拉美的人均GDP经历了由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现在超过3000美元了。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许多人说,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或者说是危机高发期。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均GDP增加到1000美元左右的时候,社会矛盾可能会加剧,但不一定会引发社会危机。拉美国家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期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频繁发生危机,但是这是一种具有拉美特色的现象,并不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各种社会矛盾只要我们处置得当,危机是可以化解的。我提出的第二个观点是,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有一个理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内源性现代化,在某个特定阶段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现代化,受初始条件的限制很大,往往各种社会问题同时出现,“叠加”在一起,解决的难度极大。例如,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贫富分化现象、农民工问题、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出来了。如果我们对这类问题不给予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学术界不给予超前的研究,缺乏预见性,那可能是要发生危机的。所以,我很赞赏《开放时代》倡导的“以学术关怀社会”的理念。我认为,社会矛盾激化绝不会都以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个“量化”指标为指示器;社会冲突也不会因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就自动化解。我的第三个观点是,经济增长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危机的物质前提。没有经济增长是空谈。增长率多高才合适,这要根据各个国家自己的实际情况。至于我们国家每年的经济增长是否都需要超过10%呢?我看不见得。至少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高潮已经过去了,我们GDP的基数大了,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所包含的绝对量比十几二十年前多多了。所以说要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但不是一味要高增长。我的第四个观点是,我们现在实行大面积“低保”政策、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还谈不上“福利赶超”。我们看一看,拉美国家四十年来贫困人口都占40%左右,为什么就是解决不了?一种利益分配格局一旦形成并相对固定化,恐怕想改也难,因为在这种利益分配格局后面会形成一种相应的权力分配格局。所以,我们国家要趁这个机会,在社会分化不是很严重,矛盾不是很尖锐的时候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拖下去的话,是要出问题的。像拉美四十年有增长、没有发展,四十年以后,大家看看,依然是两级分化的社会。这是我们想要的吗?当然不是! 第三,我要讲一个左派的问题。我估计大家对现在拉美左翼当权很感兴趣。为什么拉美这么多左派?拉美政坛的左倾化是从1998年查韦斯当选委内瑞拉总统开始的,由此开启了一股拉美政坛“左倾化”的潮流。最近十年来,一批左翼政党纷纷上台执政,按照国际上的看法,有激进左翼当政的国家,如古巴、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尼加拉瓜;有温和左翼当政的国家,如巴西、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巴拉圭和萨尔瓦多等。左派当政的国家都是拉美重要的国家,可见,拉美左派当政成了潮流了。我要说明一点,左派右派的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根据国际舆论的评价来定。“激进左翼”与“温和左翼”之分主要是根据其内外政策来判断。其他国家的政府是否就是“右翼”政府?我认为,事情不能那么简单化。这些国家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可能是其内外政策比那些“温和左翼”政府更温和一些,或者是与美国的关系更紧密一些,或者是执政党属于右翼政党。其中一些国家,像秘鲁、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都很好。相反,激进左派当政的尼加拉瓜却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为什么拉美国家左翼当政会成为一个风潮呢?第一点是政治参与没有解决;第二点是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右翼军事政变成风,到70年代后期仍然保持民选的文人政府当权的国家仅有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哥斯达黎加四国(不含加勒比国家)。1978 ~ 1990年又出现一个政治民主化潮流,所有军人政府都退出政坛,拉美又成为“一片民主的大陆”。但是,拉美的政治民主只是一种“选举民主”,政府和议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谓公民的民主权利也就是大选时投一票,选举完了依旧是精英政治,民众监督不了,矛盾依然尖锐,民主非常脆弱。 上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进行一场由新自由主义指导的经济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实现了由内向发展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国家主导型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克服了高达3 ~ 4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等等。但是,如我们在前面介绍的,经济增长率比改革前要低得多,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大批国有企业被私有化,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失业率和贫困率居高不下。因此,民众反新自由主义的浪潮兴起,如“世界社会论坛”,1997 ~ 2001年,拉美先后有七位总统在民众抗议浪潮中被迫提前退位。因此,查维斯政府的内外政策是有其针对性的,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部干涉;对内进行变革,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权利。 最后我要介绍一下中国和拉美的经贸合作以及中国和拉美的关系。1999年中拉双方的贸易额为82亿美元,就是说,从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经历了五十年双方贸易才达到82亿美元。2000年为125.9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2000年到2007年,八年间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7年达到1026.11亿美元。2008年达到1434亿美元。这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跨越式发展呢?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引进拉美大量的资源。例如,我们进口的大豆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的;我们进口的铁矿一部分是巴西的;进口的鱼粉是秘鲁、智利的;进口的铜矿是秘鲁和智利的,我们还需要拉美的镍、铝等矿产以及石油和农产品。可以说,拉美和中国的贸易合作,在中国发展的全局上,即使不是举足轻重,也至少是相当重要的,中拉关系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上是有分量的重要关系。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