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世界观·天下 > 双港记
双港记
时间:2011-04-25 来源:耶鲁全球 , 2011年01月07日 作者:克里斯托夫•雅夫洛(Christophe Jaf 被查看:

 

 

在地缘政治较量中,通常采取的战略是发展盟友、增强实力和压制对手。毫无疑问,眼下,亚洲不乏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地缘政治较量: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伊朗和美国,以及美国和中国。巴黎政治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Research, Sciences Po)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高级研究员克里斯托夫雅夫洛(Christophe Jaffrelot)指出,一场为争夺阿拉伯海控制权的权力角逐正在位于该海域的两大港口(其中一个位于伊朗境内,另一个位于巴基斯坦境内)之间展开。在这场对决中,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建设位于瓜达尔(Gwadar)的港口,印度则为伊朗在查巴哈尔(Chabahar)建设港口提供援助。港口建设涉及铁路、公路及其它大规模建设项目。这些建设表明,正在崛起的亚洲巨人们在抵制对手对其采取的包围战略的同时,也不忘寻求与他国合作。在几个新近结成的联盟中,一些国家出人意料地成了盟友。然而,基于某些政治或军事事件,这样的联盟恐怕不会维持太久。——耶鲁全球

 

瓜达尔港和查巴哈尔港显示了中印两国在阿拉伯海的权力角逐

 

 

巴黎:中印两国在印度洋的海上争霸以及印美两国间的海军合作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在公众视野之外,一场竞争却悄无声息地在阿拉伯海沿岸的两个港口之间积蓄起力量,其中一个港口位于巴基斯坦境内,另一个位于伊朗境内。前者由中国支持建造,后者则有印度为之撑腰。前者位于瓜达尔(Gwadar),旨在为中国提供通往印度洋的入口;后者位于查巴哈尔(Chabahar),将连接印度与阿富汗,同时制衡前者。这两个港口之间的对峙代表了该地区长期以来所处的敌对状态,并预示着即将爆发的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

 

瓜达尔港由于位处连接中国和中东地区的主要航道附近,对中国,尤其对该国的石油贸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倘若中国意欲摆脱其在亚洲南部沿海一带遭遇的运输或军事问题的困扰,开辟通往印度洋的直接通道可能是解决之道。

 

通往印度洋的直接通道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战略观测点,并将成为其重要的海军基地。尽管缅甸和斯里兰卡也能给予中国大力支持,但最能助北京一臂之力的是巴基斯坦,这是由该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两国间的长期友好关系决定的。

 

印度感到自己陷入了中国及其盟友的包围,于是对中国的这一举动予以回击。美国著名新闻人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在其最近一部有关印度洋局势的专著中写道,“对于中巴在瓜达尔港的合作,印度人的回应是再度投入80亿美元巨资在卡尔瓦尔(Karwar)建造海军基地。卡尔瓦尔位于阿拉伯海沿岸印度果阿邦(Goa)的南面,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卡尔瓦尔只是印度用以回应瓜达尔港的策略之一。另一策略是查巴哈尔。印度在中国着手援建瓜达尔港之后不久,便于2002年帮助伊朗建设查巴哈尔港。该港口位于瓜达尔港以西72公里

 

查巴哈尔将为印度提供经由印度洋抵达阿富汗的通道。印度、伊朗和阿富汗已签署一项协议,该协议同意给予经由查巴哈尔运往中亚和阿富汗的印度商品优惠待遇和关税减让。

 

瓜达尔位于阿曼湾,紧挨着波斯湾的咽喉。该地区原属于阿曼,但在1958年,阿曼将其交给巴基斯坦统治者管辖(译者注:18世纪统治巴基斯坦的卡拉特可汗把瓜达尔赠给阿曼苏丹国,1958年巴基斯坦又从阿曼手中买回这块地),后者期望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将有助于巴基斯坦开创卡普兰所称的“新命途”(a new destiny)。

 

1973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总理曾为在瓜达尔建造新港口一事向美国寻求帮助,据称,他还以允许美国海军使用建成后的设施作为回报。但布托没有成功,于是巴基斯坦转而求助中国。该港口于2002年开工兴建,在一期工程中,中国投入了2亿美元,并向巴基斯坦派遣了450名技术人员。一期工程于2006年竣工,一个深水良港由此形成。

 

2007年,新加坡港务局(Port of Singapore Authority,简称PSA)被巴基斯坦政府选中,获得了瓜达尔港的管理权。但该机构投资乏力,于是巴基斯坦决定将港口管理权转交给另一家尚未选定的机构,中国公司被选中的可能性很大。2010116,巴基斯坦最高法院要求瓜达尔港务局撤销同新加坡港务局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和中国打算对喀喇昆仑公路(Karakorum Highway)进行扩建,以连接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Gilgit-Baltistan)地区。2006年,两国签署了一份旨在升级改造该公路,并使之连接喀什(Kashgar)和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的谅解备忘录。但由于喀喇昆仑公路全线的海拔最高点为4693,因而只能在五到十二月间开放运营。此外,该公路还时常遭遇山体滑坡,如此一来,大型卡车便不能随意通行。

 

瓜达尔港将为中国提供通往印度洋的直接通道,该港将成为中国的战略观测点,以及重要的海军基地。

 

20107月,巴基斯坦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Asif Ali Zardari)在北京与胡锦涛主席会晤期间,双方还就修建一条长达三千公里、连接喀什和瓜达尔的铁路进行了磋商。该项目将耗费巨资,在那些海拔最高的山区,每公里铁路的造价将高达三千万美元。

 

此外,由于带有分裂倾向的民族主义运动在该地区的兴起,俾路支省(译者注:Baluchistan,瓜达尔港位于该省西南部)如今成了巴基斯坦局势最为动荡的省份之一。已有中国工程师在瓜达尔遭遇叛乱分子的绑架和杀害。

 

然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丝毫不退让。瓜达尔港不仅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门户,它至少还为北京提供了两大便利:首先,它为北京提供了一个监听哨,从那里可以监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上航道以及印度海军和美国海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活动;其次,港口的军民两用设施还为中国船舰和潜艇提供了一个基地。

 

在中国着手援建瓜达尔港之后不久,印度便开始帮助伊朗建设查巴哈尔港。该港口位于瓜达尔港以西72公里

这对印度构成了直接威胁。位于新德里的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is,简称IDSA)最近发布了一份有关巴基斯坦的报告:“由于瓜达尔港紧靠霍尔木兹海峡(译者注:the Straits of Hormuz,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是国际石油的主要运输通道),这就使得巴基斯坦能够对能源运输路线加以控制,因而对印度也会造成影响。有分析人士认为,瓜达尔港将为北京提供一个场所,用以监视美国海军在波斯湾的活动和印度海军在阿拉伯海的活动,以及将来印美两国的海上合作。”

 

印度通过帮助伊朗建设查巴哈尔港来回应此举。从伊朗到阿富汗的查巴哈尔-米拉克-扎兰季-迪拉拉姆(Chabahar-Milak-Zaranj-Dilaram)这条路线正在修建中。印度已在阿富汗的尼姆鲁兹省(Nimroz)建造了一条长213公里的扎兰季-迪拉拉姆公路,目前正在帮助伊朗扩建查巴哈尔-米拉克铁路。在阿富汗边境附近修建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可以增强伊朗对阿富汗人,尤其是对什叶派(Shia)和非普什图(non-Pashtun)族群的影响力。

 

然而,这个印度和伊朗的合作项目必然会遭遇以下两个难题:

 

首先,在政治上,阿富汗局势动荡不安。假如塔利班或者任何巴基斯坦支持的政权东山再起,阿富汗就可能无法帮伊朗和印度的忙。同时,查巴哈尔也是伊朗境内局势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逊尼派反政府武装分子频频在该地区发动袭击。

 

在修建查巴哈尔港的同时,印度必须将美国因伊朗核政策而试图将之孤立的意愿考虑在内。

其次,项目的进度远远落后于预定计划。20107月,伊朗外交部副部长穆罕默德•阿里•法多拉喜(Mohd Ali Fathollahi)表示,港口能够正常运转,但每年的吞吐量仅250万吨,而原先预定的目标是1200万吨。第16届印度-伊朗联合委员会会议敦促有关方面加快港口建设的速度。伊朗财政部长赛义德•沙姆萨丁•侯赛尼(Seyed Shamseddin Hosseini)同印度外交部长S.M.克里希纳(S.M. Krishna)出席了会议,后者指出,“迄今为止,伊朗建造查巴哈尔港的进度缓慢。”

 

将瓜达尔港和中国连接起来的纽带目前还很遥远,但一旦形成,便可能成为21世纪的苏伊士运河。无论如何,这个深水港不久就能为北京提供一个战略基地。

 

中国此举促使印度作出回应——从而导致了查巴哈尔港的建造。但在修建该港口的同时,新德里必须将美国因伊朗核政策而试图将之孤立的意愿考虑在内。印伊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可与日益增强的印美联盟共存尚待观察。

 

对于抵制中国在瓜达尔港日益提升的影响力这一需求,美国和印度可能不谋而合;但对于印度试图推行的同伊朗联手的政策,两国却可能各执一词。

 

此外,伊朗方面并不想冒任何得罪中国的风险。直至最近,中国对德黑兰及其核政策一直持支持态度。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作者、译者与出处——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

 

克里斯托夫•雅夫洛(Christophe Jaffrelot)是巴黎政治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Research, Sciences Po)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高级研究员。

Rights:版权信息: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