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媒体对维基解密的这些早期片面报道,可以看作是美国政府公共关系业务运作,以及全面推进软实力和公共外交之后取得的比较辉煌的成果:各类媒体,下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让自己站在了“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维持美国国家形象”的一面,“自动过滤”了可能不利于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国家形象的信息,这可以看作是美国公共外交实力的阶段性成果。 在 正巧最近正在发生的维基泄密爆料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非国家行为体(维基泄密)/大众传媒/国家三者之间的博弈,从一个侧面为奈教授的论断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注释,同时也指出人们有必要注意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妙而重要的差异。 维基泄密在数字空间挑战超级大国 首先,维基泄密在资料收集和信息分享能力上展现出的能力,证明得到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非政府组织,以及来自政府机构内部的“深喉”能够更加快速和海量的提供政府内部的机密信息给公众,在较短时间内对政府的威信以及应对公关危机能力形成相对比较严峻的挑战。 这是权力持续从国家向非国家扩散的自然后果,这个扩散的过程并非开始于当下,而是伴随通讯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20世纪60-70年代时期围绕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引发的种种冲突,可看作是此类权力扩散的早期反应。相比早期的“深喉”,维基泄密及其支持者构建了一个更加发达的网络,从而使得爆料者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比如此次维基泄密网站披露美国国务院的机密资料之后,迅速遭到黑客的攻击,提供域名解析的DNS服务商乃至提供数据空间的服务器供应商都因为种种压力拒绝为该网站服务,但来自全球各地的支持者迅速架起了数量众多的镜像站点,截至 西方主流媒体为美政府解围 其次,与庞大的信息披露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有效解读与阐释信息的权力仍然主要是掌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手中,全球范围的“两级传播”网络正在逐渐的巩固和成型。维基泄密此次的爆料行动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2010年4月披露的是视频材料,内容是美国攻击直升机击杀新闻记者;2010年6-8月间披露的是超过70万页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档案,主打卖点是美国掩盖平民伤亡情况;2010年11月间披露的是美国国务院25万1000余件的内部机密文件,全部来自美国国务院内部机密网络。 除了最初的视频文件可以近似“不言自明”之外,维基泄密文件的数量之多,内容之繁琐,远远超过了单一个人,尤其是普通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于是,维基泄密只能借助于“代理人”,即具备一定公信力和声望的“大众传媒”,首先阅读这些材料,然后选取“公众可能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一来,在“维基泄密”-“大众传媒”-“读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二级传播”,除非读者全体自动的去搜索原始材料,否则能够看到的,便是各家媒体对“爆料”的“解读”,而非“爆料本身”。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五角大楼文件与水门事件中,《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忠实的扮演了看门狗的角色,最终让监督的意见直接/间接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而此次人们看到的,却不是看门狗:当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日志披露给《纽约时报》之后,该报记者在报道之前到白宫与政府官员协商报道角度和口径,最终以“此时披露材料危及国家安全,不负责任”为主要切入点,巧妙的规避了平民伤亡的问题(当然也可能是媒体判定民众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平民伤亡的报道已产生“审美疲劳”了)。 当国务院内部文件披露之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头版主打的句式是“维基泄秘披露文件证实中国政府****”,同样类型的标题在推特等新媒体上也得到了疯传;如果不看前因后果的读者,基本会相信原来维基泄密创办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要爆料修理的对象是北京而不是华盛顿。 当阿桑奇应邀接受CNN专访时,主持人更是将讨论的焦点与矛头直接指向阿桑奇桃色新闻、维基泄密团队内部的不和,只字不提伊拉克平民伤亡数字等实质问题,最终迫使阿桑奇甩掉话筒,扬长而去。 上述媒体对维基泄密的这些早期片面报道,可以看作是美国政府公共关系业务运作,以及全面推进软实力和公共外交之后取得的比较辉煌的成果:各类媒体,下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让自己站在了“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维持美国国家形象”的一面,“自动过滤”了可能不利于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国家形象的信息,这可以看作是美国公共外交实力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的全面反击说明了什么 第三,国家行为体的全面反击行动说明当今国际体系内部的权力分配仍然是不平衡,也是不对称的。因为接近了国家安全的红色境界区,维基泄密很快开始面临来自国家行为体的各种反击: 2010年6月,疑似将扫射记者视频以及战争档案文件提供给维基泄密的“吹哨者”美军情报分析员曼宁被捕;8月,在阿桑奇抵达瑞典申请居留权以期谋求法律保护时,出人意料被两位佳人以欢好时拒绝采取安全措施为由,诉以“强奸”和“性骚扰”,铁面无私关注人权的瑞典检察官立刻签发逮捕令,此后一度撤销;11月,踢爆国务院内部文件之后, 美国政府如此悍然出重手,一众以天下人权以及言论自由为己任的热心友邦,如挪威等,迄今保持了默许乃至配合的态势(比如为少了安全措施而发布全球通缉),部分原因在于此次阿桑奇确实掀开了全球外交舞台的幕布,将台面之下,幕布之后的诸多内幕,爆上了前台。这是个偶发事件,但也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冥冥中注视人类嬉戏前行的历史老人或许已经有些厌倦,所以借助外星人阿桑奇之手来让车轮前行得更快一些。 当人们从形形色色的推诿责任与转移话题中清醒和沉静下来之后,或许不妨认真读读这些泄密文件本身,看看在来来往往的外交之中,是否因为过于关注国家利益而失去对全人类实质性利益的关心,只有这样,而不是努力将局势演变成一出看似热闹实质没有营养的好莱坞肥皂剧,才是负责任的表现,无论国家抑或个人,都是如此。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