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在钓鱼岛相关海域发生的那起冲突,正随着日方的一意孤行而影响扩大。一夜之间,因“破冰”而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日本,这个遥远的近邻,在中国公众心中的形象正随着它的野心渐露而直线跌落 钓鱼岛风波考验中国公众日本观 日本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是极其脆弱的易碎品,任何敏感领域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在中国民间掀起滔天巨浪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这或许是近五年来,中日关系最敏感的时刻。 从 一夜之间,因“破冰”而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同样,日本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形象,也迅速回归到五年前。 民间议论有效的反制措施 一切都似曾相识。 自中国渔船被日方非法扣留之日起,中国民间的抗议声便迅速集结,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星星之火,很快燎原。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抗议声浪,不再如过去单纯纠结于历史问题时那样间或夹杂不同声音,而是在认识和情绪上都是一边倒地一致。 “到了亮剑的时刻了!”半个月来,每当有涉及此次钓鱼岛风波的消息出现,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的新闻跟帖上,成千上万条留言往往都会第一时间席卷而来,高高占据网民关注和回帖排行榜的首位。河北衡水市网友“誓死不当亡国奴”呼吁“亮剑”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网民的态度。山东济宁的网民“海达”则动情地表示,“祖宗告诉我们要睦邻友好,但是,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 而在多数网民看来,反制日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应该是经济手段。因此,“抵制日货”再度成为网友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字,其他类似的建言还包括“不去日本旅游”和“禁止向日本出口稀土等资源”。 而就在此前两天,日本新外相前原诚司的表态,可谓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反感情绪推波助澜。 “能做到这样还不够冷静?!”网易辽宁大连的一位网友为此愤怒不已,更有网友冲动地发言“应该给小日本点儿颜色,中国人是不好欺负的!” 民间的行动,已然开始。 就在前原诚司发言的同一天,中国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取消原定于10月进行的万人赴日旅游计划。在这家名为“宝健(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网站首页,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异常显眼的大幅滚动字幕:做幸福而有尊严的中国人,宝健取消万人赴日旅游团。 而除了“市场牌”,有网友还明确列出了“外交牌”、“战力牌”等中国可以“出招”的领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刚刚度过令中国人情绪复杂的九一八纪念日,日本方面的非法和无礼彻底激发起了中国民间的怒火。 “另一个日本”不见了? 如果说,中国民众此次“同仇敌忾”并不让人意外的话,两年前同样发生在中国民间的一幕,则注定将因为罕见和稀有而为历史所铭记。 那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一幅日本国际救援队集体向中国遇难者遗体默哀的照片,引来了中国网民疾呼异口同声的“谢谢日本”之声。横亘在中日两国民众数年间的纠葛,在那一刻,仿佛化于无形。 那一次,有中国网民将中日关系比作“同桌关系”,“一天到晚打架对谁都不好,现在时代不同了,中日两国能够互利互惠是谁都愿意看到的。” 知恩图报的中国人,以最大的善意表达自己对于日本的感谢之情,本报也曾在当时以“另一个日本”为题,详细解读中国民众突然在日本身上发现“新大陆”的现象。而从那时起,随着两国关系的转暖,中国民间对日本的态度润物细无声般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反日”、“抵制日货”的声音在中日友好的氛围中一度几近消失。 这与上世纪70年代“中日世代友好”观念在中国突然深入人心颇有几分相似。有媒体披露,中日建交后,日本各界表现出的对侵华历史的“负罪感”和中国宽容姿态的“回报心理”,进一步加强了当时中国民众对“区分论”的认同——“把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 一位中国学者曾经回忆,当时日本的学者或游客来华访问,在与接待单位的交流活动中,通常都首先要如此“反省”一下:“那场对贵国的侵略战争,虽然不是我干的,但作为日本人,我由衷地表示道歉。”然后深深地鞠躬。中方主持人照例赶紧劝解:“您不必道歉。日本人民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嘛!” 必须承认,如同中日关系的起起伏伏,日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是极其脆弱的易碎品,任何敏感领域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在中国民间掀起滔天巨浪,进而影响中国人的日本观。 上世纪七十年代对日本的宽容态度,随着八十年代日本不断歪曲历史(教科书事件、靖国神社事件等)而终止。这一次,钓鱼岛风波则将中国民众新世纪刚刚萌发出的对日好感消耗得无影无踪:“另一个日本”?到头来,还是那个“讨厌的日本”! 靠公关挽救不了日本形象 对于曾煞费苦心在中国经营和塑造正面形象的日本政府来说,中国民众日本观迅速回归负面,显然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早在2005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之际,就有中国媒体披露,日本加紧对华媒体公关,并试图给中国记者“洗脑”。据《瞭望东方周刊》当时报道,日本外务省很多官员认为,中国媒体对日本的报道是片面的,这种“片面”部分导致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极度反感”。因此,日本方面对中国新闻界尤其是“市场化媒体”的公关活动力度不断加大,“频频邀请中国媒体采编人员访问日本”。 除了邀请媒体访日,中国新闻界的人应该对另外一点都有所体会,那就是在与日本驻华使领馆官员打交道时,无论是采访还是参加论坛交流活动,对方对细节注意的无微不至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各国驻华使领馆中,日本使领馆对中国媒体的细致和周到接待应该无出其右。 同样,日本媒体也很关注日本在中国公众心中的形象问题。2008年9月,日本《钻石》周刊专门刊发了一项调查,称在华日企形象不如欧美。在分析原因时,该周刊表示,除了经营宣传层面的因素外,中国人对日本怀有的民族主义情感也“不能忽视”。 一个国家在他国民众心中的良好形象虽然离不开刻意的宣传和策划,但作为近邻,在两国交往中是否真正能做到与邻为善才是其塑造何种形象的关键。当历史问题的争论渐趋淡化,领土主权等敏感范畴的争端如果不能审慎处理,到头来就可能是作茧自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果日本政客都像新外相前原诚司那样公然在中国人伤口上撒盐,中国民众看到的,只能是日本政客的丑陋形象,进而影响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和好感。国内一家网站就“是否应惩罚挑动中日对立的日本政客”所做的调查显示,98%的参与者的选择了“是”。更有网友在该网站的留言中表示,“日本在中国人心中就像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眼下,钓鱼岛风波依然在继续,而不管接下来日方如何收场,日本形象在中国公众心中一落千丈却已成事实。 日本还是那个日本 变色龙?出尔反尔?表里不一?对于日本的不同面孔,部分中国网民的困惑,早在六十多年前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就已经深有感触。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日本人——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论及其他非日本民族时,是不会既说他们彬彬有礼,又加上一句说:“但是,他们又很蛮横、倨傲。”而类似的矛盾却成为有关日本论著中纵横交织的经纬。“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归根结底一句话:日本从来都没有变,只是外界往往根据主观的认识误读了这个国家,并单纯地作出非黑即白的判断。 对于两年前中国公众貌似忽然发现的“另一个日本”,旅日华人马挺当时就曾直言:“汶川地震之前,中国人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解释日本;日本救援队到来后,‘对日观’的大改变,也有很多成分是用自己的价值观过高评价,同样也是误读。”马挺表示,助长缺乏根据的“中日关系乐观论”没有任何益处,“因为一旦风吹草动,日本的厌华情绪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把中国人对日本的赞词吹得无影无踪。” 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截至 从2008年春天至今,两年过去了,今天发生在中日之间的风波,恰恰验证了 至于日本平时表现出来的两幅面孔,一位长期跟踪中日关系的中国媒体人士认为这其实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只是在等待不同时机发作罢了。” 日本人尊崇传统,但在同样重视传统的中国人看来,日本人又过于现代。路透社 旅日华人看日本:这个国家,矛盾无处不在 封闭的岛国环境中,日本人既自豪又纠结;他们坚持努力、坚持改进,但有时又固执得无法理喻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陈言、邓工发自北京眼下,虽然东京的最高气温依旧在30度以上,让人感到非常闷热,但北海道附近的其他几个县,已经多少有些秋天的感觉了。夏季郁郁葱葱的山峦,很快就会被染成红色,或者转眼几天内变成枯黄。 日本人喜好赏红叶,但每当红叶中还透着大自然的几分绿意,或者红叶中夹杂了一些枯黄时,日本人反而会迅速丢下一句“太脏了”。似乎在他们眼中,固执的审美方式容不得一丝变通,这就是那个创造力举世闻名的民族。 倘若在日本待久了,你也会发现,日本人就是习惯在矛盾中生活着的。他们的思维、处事方法充满了矛盾,但他们自己又觉得并非如此,天地使之然。 骄傲与忧郁的结合体 笔者和同事2007年曾受日本政府的邀请赴日访问交流。记得初来乍到,日本的政府官员和学者热情而又诚恳。 指路、生活照顾……但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是义不容辞。然而,临到交流结束时,平日笑容可掬的日本官员突然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我们怀疑你们有移民倾向。”他们严肃地说。即便我和同伴持有因公护照,这些官员仍强硬逼迫我们保证:以后不会再来日本。 “好像你们很了不起似的。”有气不过的同事当下生气地说。这话其实对了一半,作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经济体,日本人对自己的民族充满了自豪。在他们固执的印象中,中国内地远不及日本发达,因此日本对中国移民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与这股骄傲相应而生的还有忧郁。当“中国崛起”越来越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时,“忧郁”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年前,日本经济还在保持着将近10年的平稳增长。而与日本学者和民众的攀谈中,他们已直言:中国肯定会超过日本,这是无法扭转的情况。到今年6月,日本《朝日新闻》的民调进一步显示,已有95%的民众在为日本未来担心。 所以,日本人自己看自己,自豪没变,纠结却在继续。 所谓自由和一种声音 在日本生活时,接触最多的是媒体。 “日本记者非常自由,想写什么稿子,和编辑沟通一下就可以写了。”日本记者说到此时会很得意。 但每天清晨早起读报时,却总觉得看几份报纸不如精读一份,因为从社论到具体的版面,综合大报基本上一个声音,有时办公桌上的报纸堆得多了,特别是剪报剪到一半后,又去忙别的工作,再接下去剪时,几家报纸混在了一起,常常分不清那个消息是哪家媒体的。 看看日本记者的采访方式,就能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了。很多时候,完成采访后,外国记者差不多离开会场了,但日本记者会留下来,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笔记,然后就自己记录的内容,向其他报社的人提问。于是第二天几家大报上的文章刊出时,能一眼看出源自同一个记者俱乐部之手,甚至连采访对象也都是同一个人。 最近,翻看日本报纸时注意到“非常无礼”这个词,它用来评述中国对日本拘捕中方船长一事的抗议,紧接着,“非常无礼”成为一个流行词,晚报、早报、电视,差不多都用上了这一词。 而至于此次中国向日本抗议的原因,日媒多解释为“中日法律制度不同”。这时,日本舆论显现出了整齐的步调一致,即不承认现实中存在的钓鱼岛领属争议问题。“一个声音”,与他们主张的新闻自由(多样性、公平性)之间,出现了很大反差。 坚持与不该坚持的 以往与日本企业家接触时,常被他们百折不挠去开发一种产品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日本人有个特点,决意做一件事后,肯定会把这件事做下去。政治家身上,尤为明显。 上世纪50年代,鸠山一郎首相(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爷爷)在恢复日苏邦交正常化时,冒着政治生命危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实现了日苏邦交正常化以后,他本人辞去了首相职务。 到了小泉纯一郎,事情就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小泉本人并不是煽动中日民间对立、对中国毫无好感可言的政治家,但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他为了在任期间内履行自己的选举诺言,每年8月都去参拜。 每当这时,国外舆论的反映和民意、道德的争论和羁绊,与他的诺言比起来似乎微不足道,而日本国家利益因为参拜靖国神社受到了哪些影响,他可以不闻不顾。 “让历史学家去评说。”小泉曾强硬地表态。一旦作出了决定,只有到了小泉任满,才有可能去调整,才能让安倍晋三等后来者去修复因为参拜而毁损了的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 其实在小泉时代,一些媒体也知道参拜靖国神社降低了日本国家形象,很多保守的政治家也认为首相在任期间不该去参拜,但日本政治体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像在二战结束前,大多数日本人知道战败已经是时间问题了,但直到最后也没有人主动出来要求结束战争一样。 日本人的矛盾心理、自由所呈现的“反作用”,以及政治家为履行选举诺言而置道义于不顾,这大概是在日本的中国人感受最深的矛盾。 日本变了吗 日本在这10年来,整体的国家战略、外交模式、民族特性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不同的只是有些政策隐蔽得更加巧妙而已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日本,可能是所有国家中汉字书写笔画最少的国家。日本两个字,写起来容易,但认识这个国家本身,却并不易。 这是个本身就充满了多元、多面、多色和多角度的国家,如果我们不调整看问题的方式,就会无形中对其出现误读。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日本政权更迭频率不断提高,除了眼花缭乱走马灯的政客“轮岗”之外,这个国家的很多地方也都让人满腹狐疑:日本变了吗? 海洋政策更加隐蔽 作为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从上世纪开始就因日本的虎视眈眈而一直没有真正平静过。 钓鱼岛附近渔业资源丰富。平时,海风拂过洋面,中国渔船顺着水势捕捉各种鱼虾。对于在钓鱼岛附近捕鱼的中国船只,日本海上保安厅往往非法采取追赶、驱逐的方式。而渔民们似乎也习惯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但本月发生的日本非法扣留中国渔民案中,日本政府的种种做法却打破了过去相对的游戏规则。 首先,日方为什么非法拘留中国船长和渔民,扣押船只?这个决定,在一些日本政府内部人士看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据内部人士分析,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此次事件还反映了日本防卫省和外务省之间的力量抗衡。“对华问题上,政府排除万难,起用民间人士作为驻华大使,本身对外务省处理中国事务是个打击。逮捕事件或许是防卫省势力抬头的结果。”但目前,关于此次事件是否为偶发还存在争议,所以这位资深日本媒体人的说法还有待考证。 那么,日方非法逮捕船长事件,代表了日本在对华领土争端上的新动向吗?其实,成为并维护海洋大国的地位,历来是日本国防战略的重中之重。日本历届政府在对钓鱼岛的非法控制上,也从未松懈过。比如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配备了随时巡视船,还定期派航空力量监控该海域。海上保安厅历年报告书中均写道,“为了对付(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政府已经决定从全国调集巡视船舰、飞机守卫尖阁群岛(钓鱼岛——编者注)海域。”2009年的报告书中更是明确表示,“今后海上保安厅将与国内外的相关部门强化信息交换与收集,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高效的监视控制活动。对于外国公船的主权侵犯行为,将同相关部门一道毅然、迅速、妥当处置。” 今年年内,日美将首次举行离岛夺回演习。此前还有消息称日本要将25个离岛国有化,并会在钓鱼岛赤尾屿和黄尾屿周围设置保全区域。虽然国有化中有说法称不包括钓鱼岛,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防卫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这并不代表钓鱼岛被强占时,日本会毫无行动。” 此前,日本还又一次让美国承认了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军事同盟安保条约的范围。这说明,日本一方面想拉美国为其助势,另一方面也打好了靠自身力量维持实际控制钓鱼岛的算盘。 所以,与其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态度更强硬了,不如说是更巧妙、更隐蔽了。 与亚洲各国关系不会大变 咔嚓咔嚓如雨点般的闪光灯下,前原诚司和其他17位阁僚一起,走上台。从鸠山内阁时期被任命为国土交通大臣,到被菅直人改造内阁任命为外务大臣,前原看起来只是平调,但在外界看来,似乎意味着日本外交将会随之走向鹰派。 “对于渔船冲突问题,我认为是偶发事故。日方会根据日本国内法律严肃处理。希望中国冷静对待。”前原在就任外务大臣后表示。 然而,日本政府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前原并非解决此次事件的关键人物。因为所谓的日本司法程序已经启动,前原无论在外交舞台上如何表演都不会对所谓的司法进程产生实质性影响。 但在日本国内偏右势力看来,前原的一些表态似乎在为日本执法部门打气。“我们在此事件上要看清日本外交、司法等部门的关系,切不可被右翼分子牵着鼻子走。”一位专家提醒道。 在钓鱼岛问题的基本认识上,中日两国政府存在分歧。“在对日外交上,中国应该思考如何与包括前原在内的新一代现实主义政治家沟通的问题。而且今后两国需要建立一个机制,处理在有领土争议海域上的类似案件。避免此类危机的再次发生。”一位日本外交人士说。 当然,有日本专家提醒记者,光靠一个外相并不可能完全扭转日本外交风向,关键还要看前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外务官僚。“官僚们会出于考虑自身利益,制定一些迎合前原口味的外交政策。这将给日本未来的外交带来微妙的变化。”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哪届政府,哪位首相,哪派外相上台,日本外交的基础——以日美同盟为轴心,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为重要组成的思路不会大变,只会微调。 危机意识和韧性依旧 “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了!”这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日本酸溜溜的表达。但在日本人自己看来,则不过是自身对危机意识的又一次强调而已。 早在几年前,中国的GDP还只是世界第五六位时,日本各媒体就已经预言“日本被超过只是时间问题”。 日本如此宣扬对手的强大,其实是为自己寻找前进的动力。从历史上看,日本对于中国古文明的顶礼膜拜,在19世纪被美国黑船攻开港口后的维新改革,都是日本民族遇强则刚特性的体现。 而如今,面对中国——这个身边重新崛起的邻国,日本还没来得及调整好应对的心态。日本历来尊重、崇拜强者。“作为企业,中国热钱当然是我们最重视的收入来源之一。但现在的中国还不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国家。”一位日本企业人士如是表白。 除了危机意识、崇拜强者、勤勉守纪,你觉得日本最硬的软实力还有什么?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一位旅日多年的国人思考良久:“一股子韧性吧。” 就拿最近的一个例子来说。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在2003年5月被发射升空。此后出现多次故障,并在一段时期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络。而今年6月,“隼鸟”却奇迹般地降落到了澳大利亚南部的沙漠地带。被称为“不死鸟”的隼鸟号,成为首次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天体的人类探测器。 其实,“不死鸟”的“奇迹凯旋”,得益于日本科学技术人员的“不死心”。该项目负责人川口淳一曾总结过三条诀窍,“第一是终极目标明确,第二是即使遇到困难也决不动摇。第三是有好意见就积极采纳。”这股韧劲,也伴随着日本民族走过了百年风雨。 对于中日关系来说,我们无法选择邻居,只能选择对待邻居的方式。可以说,日本在这10年来,整体的国家战略、外交模式、民族特性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不同的只是有些政策隐蔽得更加巧妙而已。 遨游太空长达7年之久的“隼鸟”号成功回到地球后,受到日本民众的追捧。法新社 专家视角:我们该如何看待复杂的日本 【访谈嘉宾】高洪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面对今天的日本,国人既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也要有定力、沉稳和自信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一直以来,我们在看待日本时,往往把日本简化为一个单纯的形象。实际上,日本本来就是多元、丰富而复杂的。看日本,我们也该有双复眼。否则,我们可能不仅读不懂日本,也看不透自己。 不能随日本右翼起舞 《国际先驱导报》:经济上,日本国内经常自己唱衰自己,比如说“GDP不行了”等,日本是真的不行了吗? 高洪:日本的GDP是在世界中的比照,不是单纯与中国一国相比。日本经济衰落,其中有经济长期低迷造成的相对衰落,也有日本民族自身在文化上怀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的因素。甚至还包括日本某些战略家出于战略战术上的考虑,隐藏其锋芒和实力的增长,暗中增加精兵强军战略和防卫重心转移的意图。 Q: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如何疗伤,康复了吗?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失去了10年,又失去了20年? A:在成熟和饱和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经济高速增长早已不能持续。加之人口老龄少子化,内需不足,雇佣状况恶化,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前10年,日本经济总体不振的确是事实。不过,日本在节能、环保和科技等领域仍然具有优势,不能简单地讲日本一直在衰落。而且新世纪的10年,比日本此前的10年要好很多。在这10年中,政府解决了90年代遗留的问题,如银行呆账坏账问题。 一些日本右翼认为日本不光在经济上失去了20年,在政治上也失去了20年。而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这么说。日本在政治上是否失去20年,不只是看它换了多少届政府,还要看它制定的国家战略目标有没有实现。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化程度很好啊。比如自卫队走向海外和有事法制化。如果我们也跟着日本人说日本政治上失去了20年,就是没看到日本的另一个面。 日本不会甘心丧失亚洲领先地位 Q:外交上,有部分网民直言日本一直就是美国的“走狗”,日美同盟是为了制衡中国,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A:“走狗”一词太刺激,最好不用。其实日本是在两种三角关系的交错中寻求两种抉择。安保上,加入日美韩同盟;经济上,积极与中韩合作。日本的目的在于参与并占据主导,平衡与中韩的关系。 Q:在您看来,军事上日本还有称霸亚洲的野心吗?和平宪法能有效阻止日本参与或发动战争吗? A:现在不是上个世纪帝国主义的时代,日本不会“称霸亚洲”,但它不甘于自己在亚洲领先地位的丧失也是事实。和平宪法对日本走向强国之路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但一些保守政党也在努力改变和平宪法。 Q: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时负面多于正面,为什么? A:日本媒体对华报道显示出某种同质性,在涉及到国家利益(如领土争议)和国家战略中对抗因素的方面,尤其明显。作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极,媒体不受政府的引导。当然,在涉及国政、外交等重大问题上,政府也能约束媒体,如安倍时期,就曾对NHK报道“慰安妇”的节目播出施加压力等。为什么骂中国报道多?媒体骂中国,节目收视率才高。骂中国,报纸、杂志才好卖。当然,这种“骂”也夹杂着复杂的情绪。 善于引导“沉默的大多数” Q:历史上的恩怨,使得我们更多时候都着重于从历史问题的角度分析日本。如何才能够在历史与现实间寻求平衡? A: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牢记历史有助于防止悲剧重演。然而,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溺在历史的悲情里。今天重读抗战的历史,应该发扬民族崛起而奋发的英雄精神,也应该学习英雄主义的情怀和胸襟。我们面对今天的日本,要有原则和立场,也要有自己的定力、沉稳和自信。 Q:小泉时期,中日关系经历了政冷经热阶段。目前发生了日本非法扣押中国船长事件,有人认为中日关系又处于“官冷民冷”阶段。 A:是的,小泉执政时期,中日关系确实经历了政冷经热的阶段。政是官方,经是民间,不能简单地讲官热民热,官冷民冷。当前的情况是,日本官方的错误做法,引发了中方的反制措施。目前,我们暂停东海谈判等一系列反制措施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并不希望中日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无论是政治上停止省部级官员的互访,还是经济意义上的办法,都是日本方面错误行动和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 Q:在您看来,中国民众看日本时还存在哪些误区? A:我认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误区之一是缺少对不同群体的区分,总是笼统地讲日本如何如何,日本人如何如何。其实太过片面。日本是个多元社会,人也是行行色色。有希望和平发展、与中国友好相处的,也有要谋求大国地位、把与中国的对抗当作主要目标的,也有居中的。而居中的那部分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我们认识日本时要尽量完整、科学而准确,不要总是只关注部分(反华)势力的存在。引导日本中间沉默的大多数,是最重要而且是解决中日关系最根本的关键因素。所以,国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给自己国家抹黑,做一些莽撞的事情。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