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世界观·天下 > 封永平: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封永平:地缘政治视野中的中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时间:2010-08-30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 作者:将兆勇 被查看:

 

【提要】后冷战时期,中亚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开始凸显,日益成为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这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化挑战为机遇,使机遇稳固化、最大化,应成为中国对中亚政策的优先目标。

一、中亚地缘政治:战略意义与大国博弈

后冷战时代,处于欧亚大陆中心的中亚地区有着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二是由于苏联解体,该地区成为“权力真空”地带和各大国竞相争夺的对象。中亚因而成了国际政治中令人瞩目的焦点。

 ()地缘战略价值

首先,中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承载着中亚现实的和潜在的地缘政治价值。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结合部,流经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乌拉尔河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之一。中亚作为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枢纽,又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要地。中亚地区占据欧亚大陆的中心,谁掌握欧亚大陆这一中心地带。无异于占领了世界战略制高点。谁就在世界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苏联牢固地掌握了整个中亚地区,是它得以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条件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它在综合实力弱于美国的情况下,能够同美国分庭抗礼,甚至在一定时候在战略上占据上风。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侵占阿富汗为标志,推行“南进战略”,就是以中亚为前进基地的。因此,从近代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到当代美国外交战略家布热津斯基都高度看重该地区的战略意义,认为这一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是整个世界岛的“心脏地带”,控制这一地区是任何有霸权欲望的大国实现其称霸世界梦想的重要以至必要条件。这是美国所以不遗余力地对该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全面渗透、极力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和传统影响,以填补前苏联留下的权力真空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地缘文化上看,作为历史上民族迁徙和征战走廊的中亚,一直是多民族文化的汇合之地,体现为欧洲--地中海文明、西南亚文明和东方文明的交汇、交融与冲突。是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方”与“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也是包括伊斯兰教、东正教、基督教、儒家文化、蒙古文化等诸多宗教文化交集、相互影响与碰撞之区。按亨廷顿的话说。这里应是“文明的冲突”最易发生的“不同文明之间的断层……”中亚地区文化交错,文化间的摩擦越来越多,同时再加上中亚各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美欧西方政治文化的浸透,使得这一地区社会情况更加复杂化。难怪布热津斯基认为,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中亚地区这种地缘文化特点使其战略地位越发突出。

第三,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中亚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物和油气资源。中亚五国钨、铬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铜、铅、和锌的储量在亚洲第一:黄金产量世界第五;此外还有丰富的锶、铀、汞矿等。石油和天然气是中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中亚里海石油探明储量为24亿吨—46.6亿吨,未探明的储量约为322亿吨,总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346亿吨—368亿吨:未探明天然气储量为76万亿立方米以上。中亚油气资源量约为波斯湾的22%,开发的潜力巨大,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过度消耗与过度开发,使之趋于枯竭,而中亚是世界上少有的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战略资源富藏区,有着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谁在对中亚战略资源的竞逐中争得先机,谁就争占了世界经济的一个战略制高点,谁就拥有经济再发展的充沛后劲,就能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竞赛中占据主动有利地位。

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有着历史和地缘优势,在竞逐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大国博弈

中亚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世界主要大国和力量中心的关注,成为它们竟相争逐的重点地区。

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有着历史与地缘优势,在竞逐中处于比较有利地位。历史上中亚曾是俄罗斯的属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地区诸国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长期的隶属关系,使中亚同俄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建立了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宣布独立,摆脱了对俄罗斯的从属关系,但俄与其紧密的传统关系难以割裂。特别是中亚不仅是俄罗斯抵御南部伊斯兰极端势力向北渗透的屏障,而且是与北约力量对抗的缓冲地带,俄志在不失。为了确保其在中亚的独特地缘政治优势和利益,俄制定了全方位的中亚政策。政治上,俄成立独联体,将中亚五国悉数纳入。以确保其传统势力范围不落入他人之手。军事上,通过双边或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保持俄罗斯的军事存在。俄罗斯与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签订了集体安全条约。建立了集安组织联合司令部,以俄罗斯军人为主的快速部队就部署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坎特机场,俄罗斯军人获得外交使团技术人员的特权。2006年,乌兹别克斯坦也加入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经济上,力图恢复传统经济影响,为此,俄对中亚五国提供经济与技术援助,并以能源合作为中心,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济关系。现在,哈萨克斯坦全部天然气出口及90%的石油出口过境俄罗斯。俄与土库曼斯坦签了为期25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与乌兹别克斯坦达成产品分成协议,共同勘探开发油气资源;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署25年的能源合作协议,控制了两国能源从生产到销售全部环节。

美国凭借其压倒性的综合实力优势,在中亚大举扩张,影响急剧上升,直逼俄罗斯,大有取俄而代之之势。

苏联解体后,美国即大举向中亚渗透,同该地区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全面关系。向它们提供各种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实行政治转型和经济转轨,促使它们推行全盘西化的政治、经济制度,并通过北约和它们实施“和平伙伴计划”,与之建立密切的军事安全关系。“911”事件后,美国制订了旨在主导中亚的“新中亚战略”,加大在中亚地区的扩张与渗透力度。政治上,在深化与各国官方关系的同时,大力培植民间亲美势力,利用它们来扩展美国在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并促使其政府奉行“疏俄亲美”政策,甚至利用它们进行“颜色革命”,以达到建立亲美政权的目的。经济上,强化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与援助,尤其着力加紧与俄对该地区能源的争夺,不惜重金修建绕开俄罗斯,从黑海经中亚国家直达土耳其港口的输油管,企图利用远胜于俄的经济实力在对中亚的经济和能源争夺战中占据上风。军事上,美国利用反恐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大举向中亚进军,实现了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在中亚的军事存在。2001102,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向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派遣了1000多人的部队。标志着美国军事力量首次进驻中亚。200821哈萨克斯坦和美国签署一项新的两国军事技术合作5年计划。现在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各国都有美国军事力量的存在和影响。美国在中亚长期驻军是其既定方针,也将成既成事实。同时,美国还积极推进中亚国家同北约在“和平伙伴计划”范围内的军事合作。美国多管齐下,对中亚进行全面渗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挤压俄的战略空间,把中亚从俄的传统“后院”变为美遏俄的战略前哨,最终将其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

欧盟也是在中亚参与竞逐的主要角色之一。欧盟作为西方最大的力量中心之一。早在中亚五国独立伊始,就与它们建立和加强全面合作关系,帮助它们实行西化政、经改革,扩大了在中亚的影响。欧盟在完成了将中、东欧国家全部纳入其组织的扩员目标之后,利用实力壮大和地理接近的优势,加大了对发展与中亚诸国关系和参与中亚事务的投入,在关注中亚民主、人权及当地经挤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着重关注中亚的能源问题。200411月发起“巴库倡议”。旨在加强与黑海、里海沿岸国家及其中亚邻国的能源合作;2007622,欧盟通过了第一份系统全面的中亚战略文件——《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为欧盟全面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确立了政治框架。提出了加强与中亚合作的领域与措施。为落实新战略,欧盟通过了《2007--2013年欧盟援助中亚战略文件》和《2007年—2010年中亚指导计划》,将2007--2013年对中亚五国的财政援助增加一倍,达75亿欧元。”这将大幅提升欧盟在中亚的存在与影响。

日本利用自己经济方面的优势,以增加对中亚国家的经援为切入点。积极参与中亚利益的争夺,力图后来居上,在对中亚资源特别是能源竞逐中分得一杯羹,并借以提高自身在国际安全体系中的作用。土耳其、伊朗等伊斯兰国家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也不断对中亚五国进行渗透。积极扩展在中亚的利益和影响力。

在各种力量对中亚的竞逐中,俄罗斯和美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俄凭其历史积累和地缘便利,占有一定优势。但美国依仗其雄厚实力尤其是无与伦比的经济力量,在中亚的影响和竞争地位不断增强。中亚国家产生“西瓜偎大边”效应,大多向美国靠拢,加上中东诸国长期受俄统治和控制,难免对其心生畏惧和疑虑,近年来它们“疏俄近美”倾向在发展。从长远看,俄美两家在中亚力量与影响的消长将愈益朝着有利于美国而不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变化。

二、对中国的机遇

后冷战时期中亚局势的演变及其地缘政治经济状况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对中国有利。

第一,为中国发展同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构建和谐的西部周边环境创造前提条件。

苏联解体前,中国同苏联在较长时期处于对立、对抗状态。中亚地区作为苏联国土的一部分,是苏联进行反华活动的前沿,中国同中亚接壤地区频繁发生边境纠纷和冲突,是中国周边环境中最动荡不稳和最危险的一环。也是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的一环。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由于边界问题未解决,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边境仍然难以安稳。苏联解体、中亚诸国独立以后,中国同所有中亚国家迅速相互承认并正式建交,双方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相互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化。中国还同所有中亚邻国顺利地解决了长期悬而不决的边界问题,增强了政治互信,互相成了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进入新世纪,相互关系得到新的提升,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每年中国领导人几乎都要访问中亚国家,都有中亚国家的领导人访问中国。这些访问极大地推进了相互关系的健康发展。2002年中国分别与哈、吉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中国和中亚大国哈萨克斯坦还共同把睦邻友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到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亲自跑第一棒,充分体现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2005年中乌双方正式签署《中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71月,中塔两国签订了《中塔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达到了新的境界。现在,中国与中亚诸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得到长足发展。继续深入推进相互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各自国家的既定国策和自觉行动。西部周边环境也因此成为中国整个周边环境中最和谐、最稳定的部分。

第二,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上的制度化合作。

中国同中亚国家只有睦邻友好的需要,没有任何历史遗留问题和边界纷争。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不存在建立战略互信的任何障碍。同时,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三股反动势力对中国和中亚各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地区局势紧张动荡之源。中国和中亚国家进行深层次、机制化的安全合作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上海合作组织因而应运而生。包括中、俄和中亚五国在内的上合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成立又用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上升到制度化层面的标志。在此架构下,中、俄和中亚五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俄、哈、吉、塔先后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使边界成为和平、友好、合作的边界,成为相互沟通与友谊的桥梁。上合成员国在联合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俄与中亚国家多次成功地举行反恐联合军演,严厉震慑和打击了恐怖主义势力。各成员国还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07年至2009年合作纲要》及《关于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境内组织和举行联合反恐行动的程序协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长期进行安全战略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三,深化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在冷战时期,中国同中亚地区没有经贸联系。冷战结束、中亚各国独立后,相互经贸交流与合作从零起步,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得到快速发展。现在,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的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中国与所有其他地区国家贸易的增长速度。如2008年,中国同哈、吉、乌、塔、土的贸易同比增长率分别高达26.5%、l47%、424%、l862%、1355(见下表)2003年中国同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量只有41亿美元,2008年增至308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6倍多。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2008年的贸易额为l755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亚贸易总量的57%。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强劲发展主要由于双方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亚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能源是中国所亟需,它们不仅能在短期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也是保障中国远期能源供应的重要依靠。中国从中亚的油气进口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中亚已成中国进口能源的重要基地。中亚地区虽资源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封闭,缺乏经济发展必需的海上生命线。基本上还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当前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石油和金属价格的下滑使中亚经济雪上加霜,中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急需外部的资金和技术注入。中国不仅能够为中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巨大的商机和经济援助。而且还可以为中亚国家提供贸易口岸,充当中亚与外部海洋世界经贸交往的桥梁。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关系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中国与中亚五国开展了以能源为中心的广泛的经挤技术合作并取得重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累计约82亿美元。涉及油气、交通、农业、化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等多个领域。一批大中型合作项目已开始在双方经贸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继2006525,中哈输油管道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正式建成并向中国输油,二期一阶殷工程肯吉亚克--库姆克尔段又于20097月提前建成投产,这是中哈能源合作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中哈这条跨国原油管道已经累计向中国输油达2039万吨,约占中国原油年进口量的l2%。现在中哈输油管道二期二阶段建设正在落实中,该工程竣工后将成为向中国输送里海地区丰富油气资源的基干管道,届时里海石油将直达中国新疆。2006年中土签署了铺设天然气管道的总协议。从土库曼斯坦出发经由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新疆的输气管道预定于2009年年底单线建成并通气。土方同意在天然气管道建成后的30年内,在现有合同每年向中国输送天然气300亿立方米数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立方米,使每年供气总量达到400亿立方米。2006年中石油正式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油气总公司颁发的有效期为五年的油气勘探作业许可证,中、乌两国能源合作逐渐进入实施阶段。20079月中吉两国签署了(2004年—20l4年合作纲要),为两国间全面合作绘制了蓝图。

中国还积极参与和支持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批准了包括ll大类、127项合作内容的《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实施措施计划》,向中亚国家提供9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已在积极实施之中。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中国加强同中亚国家的沟通协调,并向中亚国家伸出援手。200811月中国政府决定将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赠救援助,以及提供7500万元人民币优惠贷款用以修复奥什--萨雷塔什—伊尔克什坦公路。2009416 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时双方签署了100亿美元的融资协议。中国与中亚国家蓬勃发展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夯实双边关系的物质基础。

三、对中国的挑战

中亚地区对中国有重要战略意义。它既是中国西部安全的屏障,又是中国与俄罗斯和土耳其、伊朗等地区大国相交的缓冲地带。中亚国家的外交走向直接关乎中国的战略利益。后冷战时代,中亚地区的“权力真空”状况,及其重大地缘政治经济价值,极易“招蜂惹蝶”,引来众多大国在该地区激烈竞逐,对中国构成不容忽视的挑战。

首先,在战略层面,地缘政治学认为,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这样的国家既有漫长的海岸线又有陆地邻国,海陆兼有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战略上的两难和安全上的双重易受伤害性。就陆地来说,中亚地区是可能对中国构成战略伤害的邻区之一。该地区国家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不会对中国构成什么伤害;对中国可能造成的伤害是指对中亚展开竟逐的一些大国。主要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默盟。美国在中亚的扩张和渗透及其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存在。主要针对俄罗斯,也有牵制中国的战略考量。从现实看,美国利用“反恐战争”的名义,已经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其军队直接开到了中国的西大门。美国军队人驻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机场后,其军用飞机仅需50分钟便可抵达中国的西部重镇乌鲁木齐上空。同时,美国镇导的北约没有排除东扩到中亚的打算。未来一旦北约将中亚国家纳入壳中,那么美国和北约的庞大军事机器将直达中国西部边疆,将对中国产生不堪设想的严重战略后果。联系到美国还加强了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双边军事同盟,可能造成中国面临海陆两个方向受到围堵的战略困境。这不能不引起中国的关注和警觉。

欧盟也步美国后尘,加紧向中亚渗透,着重以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中亚国家。甚至有将中亚纳入欧盟势力围的意向。这对中国的负面效应和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在社会层面。苏联解体后,中亚局势持续动荡,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在中亚的竞争、角逐,加剧了中亚国家政局的不稳定。美欧为了把中亚纳入其势力范围,在大力影响该地区国家政府的内外政策的同时,利用金钱收买和支持为手段。大力培植亲美欧势力,扶植不听命的中亚国家的反政府组织,策动“颜色革命”,以使中亚国家“格鲁吉亚化”。更是该地区的乱源祸始。其策动“颜色革命”的阴谋虽未能得逞。但始终没有放弃这一图谋和努力。这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潜在动乱之源。这对中国西部边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是一种现实与潜在的挑战。与此同时,在中亚地区“三股势力”活动猖獗,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沉渣泛起,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借助中亚国家与中国边界两端千丝万缕的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的联系,迅速向中国西北边疆蔓延。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陆上边界最为麻烦和脆弱的环节。特别是集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于一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等恐怖和民族分裂组织把中亚作为对中国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的前沿阵地,一再在中国新疆制造恐怖流血事件。对中国西部有关地区尤其是新疆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再次,在经济层面,中亚虽然得天独厚,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和油气资源,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尤其是在多个大国竞相觊觎和争夺下,这些资源就显得供不应求。这无疑将影响中国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进口。

尽管如此,中亚地缘战略形势对中国来说机遇是主要的。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更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亚的繁荣稳定有赖于中国,中国的持续发展和西部边疆的稳定有赖于中亚。中国与中亚国家一定能够抓住机遇,深化合作,开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责编:Beatles)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