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
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内部政治的平衡,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势力影响:
美国通过临管会,直接主导了伊拉克战后重建,因此,在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时,美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把到手的果实拱手相让。[12]17伊拉克现在的一些政治领袖,在战前曾是流亡海外的萨达姆反对派,长期受美国扶持。库尔德地区在伊拉克战前就受到美的庇护,美在海湾战争之后在伊拉克北部设立禁飞区,使库尔德地区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游离于萨达姆统治之外。驻军是美对伊拉克影响力的一个象征,美伊双方对美撤军尚未统一认识,“美英等国继续驻军伊拉克是不变的” [12]18。同时,伊拉克国内政治也牵动伊拉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伊拉克什叶派和伊朗也有千丝万缕、根深蒂固的联系,一些什叶派政党曾在伊朗设立总部,而什叶派政治家在萨达姆时期流亡伊朗的也为数不少,甚至“伊拉克什叶派的最高精神领袖希斯塔尼系伊朗人,至今还持伊朗护照” [12]17。另外,伊拉克库尔德人在萨达姆倒台后“翻了身”[12]22,他们在伊拉克的势力扩张,引起了土耳其对其国内库尔德问题的高度警觉,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土耳其甚至不顾对美关系,于2008年2月进入伊拉克北部,展开越境地面军事行动,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
黎巴嫩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有其历史原因,经历了长达15年的内战,叙利亚自1976年5月就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进驻黎巴嫩。哈里里遇刺后,当时的黎巴嫩反对派对叙利亚保持了强大压力,美、法等西方国家也将矛头直接对准叙利亚,迫使其在2005年4月彻底撤出了驻扎在黎巴嫩的军队。然而,“叙利亚的军事控制虽告结束,但是,‘塔伊夫协议’规定的叙黎‘特殊关系’依然存在,黎叙两国间签订的‘兄弟关系合作与协调条约’和‘安全防务条约’仍牢牢制约着黎巴嫩,两国正常的外交关系并未建立。黎巴嫩国内还存在不少亲叙政治派别。因此,叙利亚对黎巴嫩的潜在压力及实际控制和影响,短期内很难彻底消除。”[13] 2006年11月,各派在设立审判哈里里遇害案国际法庭问题上意见不合,6名反对派部长退出政府,导致黎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直至即将举行新总统选举时,两派议员人数均达不到选举总统议会会议必需的法定人数。两派在总统候选人问题上各持己见,致使总统选举无法按期举行。法国、美国、埃及等国政府和阿盟对此进行了积极斡旋,努力促成黎各派弥合分歧,尽快就总统候选人达成一致。黎两派曾就黎武装部队总司令苏莱曼作为总统候选人达成一致,但双方在如何修改宪法以允许苏莱曼参选及未来内阁比例分配等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以真主党为首的黎反对派坚持,议会多数派必须满足反对派拥有参与决策权、保证1/3以上内阁成员席位等一揽子政治要求,否则决不参加总统选举。两派再起纷争,至2008年5月更是兵戎相向,后经阿拉伯国家调解委员会紧急干预,两派于5月16日到多哈进行对话,就组成民族团结政府等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总统选举扫清了障碍。
巴勒斯坦的国内政治更是与巴以和平进程密不可分。阿拉法特去世后,美国在推进民主方面持续保持对巴勒斯坦的压力,布什曾公开声称,“巴勒斯坦的命运掌握在巴勒斯坦人手里,‘如果你们(巴勒斯坦)决定,你们不需要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我们就什么也做不了。’”[14] 33-37布什赢得连任后,一方面表示要继续推进和平“路线图”计划,另一方面也一再敦促阿巴斯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继续进行民主改革。哈马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通过选举加入政治主流的机会。然而,哈马斯胜选的结果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美国先是竭力推进巴民主选举,但又不承认选举结果,从这个层面看,巴目前局势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政策导致的”。[14]33-37此后在2007年哈马斯攻占加沙引发巴勒斯坦内部分裂,哈马斯和法塔赫虽然启动了对话和解,但法塔赫则担心与哈马斯寻求和解将使过渡政府遭受美、以等国的封锁。而事实上,以色列已经要求阿巴斯在继续谈判和与哈马斯结盟上做出选择。哈马斯高级领导人哈尼亚也说,只有在巴各方都表现出对话的诚意、某些派别不再受美国的操纵时,巴内部对话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三、伊、黎、巴政治结构的特点
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产生巨大的冲击,也带来长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美国携战胜国之威,巩固了在中东的主导权,从而施行新的中东政策,推动中东地区民主化改革,这是地区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和共同的背景。而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内部也有一些求变的冲动,这是其政治变革的原因之一。总体说来,它们的政治结构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内外因相结合——合理因素与矛盾因素兼而有之
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在政治结构上的这些变化,体现了西方政治制度和地区独特的政治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它们实行了具有西方特点的政党制、选举制、分权制,有别于该地区某些国家历史上常见的政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东国家多派别、多民族的普遍特点,反应出不同阶层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些政治诉求,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地区错综复杂的宗教、社会关系,也使西方政治制度明显有些“水土不服”。美、欧等西方国家不顾地区宗教、教派繁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强行推动“民主化”,不仅无助于调解、缓和地区国家内部矛盾,甚至可能使各政治力量的分歧升级化、表面化、尖锐化,国内问题协商不果,只能寻求外部势力的介入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国家推行地区民主化改革,其首要出发点并不是解决地区问题和促进地区发展,而是出于谋求扩大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和插手地区事务的考虑。
2. 政治结构的不稳定性
复杂的内外因素造成了伊、黎、巴政治结构的不稳定性。一方面是西方国家试图扩大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不断寻找切入点;另一方面是地区自身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冲突交织,在国内政治中就体现为各政治势力协商妥协的困难程度。它们通常不存在一种政治势力占据绝对主流的情况,而必须采用民族联合政府的方式联合执政。各政治势力紧紧咬住自身基本利益,重要政治事务往往不乏讨价还价的过程,一旦涉及国家重大问题无法回避时,动辄以退出联合政府相威胁。多数派获得选举胜利固然不易,执政后又受到反对派处处掣肘,稍有不慎就得承担联合政府瓦解的压力。宗教、教派、部族问题和民族和解始终是政治结构是否稳定的关键性因素。
3. 政治力量拥有武装,增添不测因素
伊、黎、巴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即政治力量拥有民兵武装的问题,如萨德尔、真主党、哈马斯等都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从而导致它们一直隐约笼罩在武装冲突、内乱的阴影下。真主党武装和黎巴嫩政府军2008年5月因黎巴嫩政府试图拆除真主党自设的电话网络而发生武装冲突,交火持续数天、死伤过百人[15],联合国中东问题特使拉尔森认为,这次冲突是黎自1990年内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内部危机和武装冲突,危机的核心是黎未能选举出新总统,选举真空加剧了政治两极分化的局面;2007年6月哈马斯和法塔赫下属的武装组织多次发生激战,最终导致加沙和西岸分治,短短几天之内就使110人丧生,500多人受伤;伊各派武装组织的存在对伊国内政治对话协商有重大影响,但各武装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和现实因素,并不是单纯的解除武装就能解决。哈马斯和真主党武装被诠释为抵抗以色列侵略的产物,在伊拉克动荡的安全局势中,民兵武装也能被阐述为乱局中自保的手段。伊拉克总理马利基2008年4月曾要求萨德尔解散其武装“迈赫迪军”,否则将禁止萨德尔派参加10月举行的地方选举。萨德尔则回应称,只要外国占领军存在一天,就不会解散“迈赫迪军”[16]。
四、结语
从对伊、黎、巴的政治结构比较中可以看出,它们按照多党制、议会制、选举制的模式进行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有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看尚不成熟。即便是政治制度较为完善和领先的黎巴嫩,也有众多未决问题,虽然外国军队的撤出和国内政治的重新分化组合,也曾给黎巴嫩的国内政治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伊拉克、巴勒斯坦目前的政治结构只有短短数年的发展历史,仍处在摸索阶段,还需各政治力量长久的磨合,由于伊、巴对外部势力的依赖较为突出,因此能否摆脱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其政治体制发展方向起关键作用。从西方引进民主制度,对改变中东国家的政治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是治本的良药。外部干涉也会造成民主化的变质。中东地区有其特殊性,政治制度的变革应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一起协调发展,民族、宗教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各方的耐心和努力,这些都不能一概以民主化改革来包揽。政治制度的发展,不应由外力强行推动,地区问题还应依靠中东地区自身来解决。
[ 参考文献 ]
[1] 赵家祥,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蒋晓峰.伊拉克公布议会选举结果[N].新华每日电讯,2006-1-21(5).
[3] 刘滢.黎巴嫩:新总统面临老问题[N].工人日报,2008-5-27(8).
[4] 莫书莹.哈马斯大胜 中东和平前景再受震荡[N].第一财经日报,2006-1-27(A7).
[5] 黄培昭.巴两派签署《麦加协议》[N].人民日报,2007-2-10(3).
[6] 黄培昭.巴以和谈再陷僵局[N].人民日报,2008-3-4(3).
[7] 金宜久,吴云贵.伊斯兰与国际热点[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8] 赵国忠.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 安维华.哈马斯现象的宗教-政治解读[J].西亚非洲,2006(4).
[10] 刘月琴.列国志:伊拉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 杨辉.中东国家通史(巴勒斯坦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 张宏.影响伊拉克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 徐心辉.列国志:黎巴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 李伟建.美国推进中东民主的困境——从伊拉克民主实践和哈马斯当选谈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2).
[15] 沐阳.黎巴嫩内斗不息 真主党独大成定局[N].世界报,2008-5-14(5).
[16] 申旭.伊拉克停火协议能否维持[N].工人日报,2008-5-12(8). (责编:R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