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 志 > 站在世界的大门口
站在世界的大门口
时间:2010-06-12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文化纵横》编辑部 被查看:

       以来,一个理论抉择始终困扰着中国的精英:中国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国际社会。随着经济力量的强大、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丰富,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紧迫。但是,与改革年代的其他事务一样,实践又一次走在了理论的前面。书桌上的苦思冥想并未能稍稍规范中国人不知疲倦的急促步伐。今天,中国人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每个角落,在亚洲、拉美、非洲正发挥着重要影响,其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视线。这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结局。连我们自己都不太清楚是如何做到的,甚至也不太清楚究竟身处何方、走向哪里。就像是一个幸运儿,面对突然到来的巨大幸运,难以置信,也不知所措。

 

       进入世界的独特身姿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其东方式的灵活手段、有效机制、务实精神——尤其是对于经历了各种援助或者开发模式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与此同时,人们也对于这种专注增长,埋头实效的做法充满狐疑:它会长期有效吗?会带来道德和环境灾难吗?会如同历史上的帝国一样,是掠夺和控制的序曲吗?会引发大国之间的对抗和战争吗?

        人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问题的答案或许正隐藏在它的发生过程之中。但那肯定不是全部。现实的行动的确是个自发的过程,需要我们从中阐发抽象。但更需要的,或许是我们的想象力和理论创造力。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没有土地的流浪民族,或许凭借经济本能和超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足以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并保有财富。然而我们不是,也绝不可能成为这样的民族。我们是一个庞大的共同体,我们不仅要获取恰当的利益,还要让行为可以预期,更要让自己成为人类文明的推动者和源泉之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这是中国的命运。对于命运,我们或者听凭她的摆布,忍受她的坏脾气;或者学着认识她,并且调谐自己的行为。

        完成这一复杂而又迫切的历史任务,我们在梳理自身行为逻辑的同时,更要通过历史记忆,来回顾中华民族的特性和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适足之履。开放、包容的天下观念是否蕴含着某种现代世界秩序的可能?民族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恰当的自我意识?三个世界划分的时代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明辨。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要清醒地认知在政治与经济之间、在内政与外交之间、在帝国和民族国家的不同治理模式之间、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体性之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为自己定位。为此,我们民族,特别是这个民族的精英阶层,要学会自我教育,要具备全球视野,以及对复杂事务的思考把握能力,而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情绪性判断或者顿悟性智慧。越是在幸运的时代,我们越是需要有如履薄冰的审慎。因为我们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并不会因为幸运而有哪怕一丁点增强。

                                                                                                                                                                   《文化纵横》编辑部
 
(责编:RXX)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