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 志 > 王晓明:在小道理的时代讲大道理
王晓明:在小道理的时代讲大道理
时间:2009-05-04来源:《文化纵横》2009年第一期 作者:王晓明 被查看:

 

知识产权是今天的一个流行词。它的英文叫 Intellectual Property,说得很清楚,知识和房子、股票一样,是一种property,资产。只有变为资产,才能形成产权,现在之所以大讲知识产权,就是因为在中国,知识正在被大规模地资产化,propertization(这是我杜撰的词)。这个潮流的最新一波,是“创意产业”热。不到十年,光大学里新开的文化产业系,就有五六十个。它甚至已经大规模地发展出自己物质性的空间形式,譬如上海,外墙颜色一律鲜亮、内部结构也大同小异的“创意园区”,就如雨后春笋,到处冒尖,令人不由得想到当年的开发区热。
怎么看待这件事?
目前的主流看法,大概是这样的:一,这是世界潮流,我们要跟上;二,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知识当然应该资产化;三,如果不搞这个,不保护知识产权,谁还辛辛苦苦搞研发啊?
这些看法都有道理。但是,容我说得粗暴一点,这些都是小道理。今日中国,大至社会,小到个人,主流目标都是“财富最大化”,尽管有时候嘴上不这么说。过去的,别处的,天上的、无形的、太抽象的、甚至并不很远的将来的……一切不能迅速兑换成眼前利益的事物,一概都不关心,时间一长,也就都不知道了。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现实的利害打转转,别的,都以为是唱高调。报纸上越是空话套话连篇,一般人就越讨厌大道理,越理直气壮地沉溺于那些现实利害的小道理。今日中国,就这么成了一个只讲小道理的时代。
但实际上,小道理是被大道理管着的。今天中国人讲的那堆小道理背后,分明就坐着几个大道理,比如“人是逐利的动物”,比如“市场经济是康庄大道”……人类今天还没有大同,占了便宜的和吃了亏的,压迫人的和被压迫的,各有各的大道理,你不弄清自己的大道理,就会被别人的大道理牵着鼻子走。所以,越是被忽悠得只讲小道理的时代,其实越需要讲大道理。
对知识资产化这件事,我就觉得至少有这么两层大道理,不可不讲。
第一,人类的知识是否可以——或者应当——被资产化?一种理论、一项发明、一套数据,或者对上述这些的一次表述……是否能够像洗衣机、货币一样被资产化而不造成权利认定上的混乱?不同类型的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否会使这一问题变得很难一概而论?一篇学术论文,常有几十条注释,标明作者从别人那儿受到多少启发、引用了多少数据、观点,如果真要严格地资产化,他下笔之前,就必须先──取得引用的授权书,这不是荒唐吗?
如果知识被充分资产化了,如果没有别的东西来限制这个资产化,人类的知识生活会变得怎样呢?会不会就像畜牧业一样,完全受投入-产出逻辑的支配?人的学习、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会不会就像饲料、卡车和建造猪圈的砖木那样,可以买来卖去、按需制造?现在许多政府基金对学术研究的资助,已经越来越像是在技术市场上招标。前些天,一个被图书商包装成文学天才的14岁的中学生,更在其博客上宣称:教师应该被称为学生服务员,因为学生进学校,和逛超市是一样的……你觉得他荒谬吗?可是,他的逻辑,不就是从知识资产化那里延伸过来的么?
第二层大道理,在中国这样被动现代化的国家里,特别要讲: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西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知识”的定义是怎么不断被修改的?是怎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条件,制约了这种修改?到最后,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怎么会变成了对“知识市场”的需求?
17世纪,西方的传教士就到中国来翻译、印刷和散发圣经了,谁见过他们讲版权?一直到今天,欧美发达国家向中国推销各种制度、规则和价值观念,要求中国与它们“接轨”,却从来没有为这些申请专利、标出价格、索要“接轨费”。一百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以“普罗米修斯”自居,“盗取”西洋现代文明之火,有人说过他们“侵权”吗?当中国人丢掉毛笔,改用钢笔、打字机、电脑……的时候,那些钢笔公司、电脑公司为什么不把“用钢笔写字”、“用电脑写字”定义为“创意知识”而提醒“爱好者”—— 就像后来比尔·盖茨称呼的那样:这是盗窃啊!可是,说得粗糙一点,不就是因为我们走上“西化”的道路,离开电脑就不会写字了,一套 Windows XP 的正版软件才能卖那么贵吗?
这里不讨论中国应不应该西化之类的问题,西方的好东西当然要——如鲁迅所言——“拿来”。何况严格地说,自由、民主、快捷、清洁……的理想,也并非专属于西方。我只是想指出,什么被看成是知识,什么不是知识,什么知识值大钱、急急忙忙要资产化,什么知识不值钱、扔得满地都无人管,在知识的市场上,什么人垄断货源、仓库里堆满了货,什么人两手空空、不得不高价向别人买……这些都主要不是因为知识本身的优劣,而是因为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一百五十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西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中国人对“知识”的主流定义和需求。正是这些改变,使我们今天一讲知识产权,就好像自觉理亏。
因此,知识产权绝对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也不只是一个文化问题。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人类社会应该是平等共有的,还是赢家通吃的?知识生活应该是自由、民主和多样的,还是市场化的、被资本和利润的单一指标支配的?它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资本主义推动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将地球各处人类创造的丰富多样的知识,强制性地区分、筛选,发展一部分,消灭其余的大部分。对这一段历史,我们怎么看?对这段历史在人类知识生活上的后果: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知识样板,其余大部分国家只能依样复制,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更重要的是,当这样的历史也在中国社会内部重演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知识资产化是个天大的事情。它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将来,都可以说是生死攸关。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拒绝知识的资产化,我们也可能确实需要保护知识产权。但同时,我们一定要明白,对健全的知识生活来说,资产化是毒性极大的做法,当限制对知识产权的侵占的同时,也要限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人类有许多远远高于现实利害的目标,不能为一点眼前的小得失,就忘了大道理。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责编:RXX)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