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域外 > 世贸组织多哈回合:成败在此一举
世贸组织多哈回合:成败在此一举
时间:2011-08-12 来源:耶鲁全球 , 2011年05月06日 作者: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 被查看:

 

 

陷入僵局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历时近十年,数次遭遇搁置。国际经济学教授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和国际贸易学教授西蒙•艾弗奈特(Simon Evenett)指出,谈判主要参与方迫于国内政治议程的压力很难做出让步,这种僵持局面使得完成谈判所剩的时间越来越少。经济不景气、即将来临的大选以及扩大议程的企图只会令谈判前景更为扑朔迷离。两位作者提醒说:“倘若年内无法完成多哈回合,WTO的权威以及该组织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将遭到侵蚀。” 他们特别敦促美国和中国领导人推动本国公民和企业达成共识,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可以从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世贸组织在裁定分歧和执行政策方面的影响力以及透明、可预测的全球贸易政策中获得巨大利益。最后,两位作者总结道,半个多世纪以来,多边贸易体系一直是确保和平的一种“本轻利厚”的方式。削弱该体系将是严重的失策。——耶鲁全球

 

 

各国领导人不能以再次搁置多哈谈判来达到不切实际的期望

 

 

日内瓦:这场旷日持久、被称作“多哈回合”(Doha Round)的多边贸易谈判走到了最后的三岔路口。429,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代表力图打破多哈回合的僵局,但最终却仅以同意继续谈判的结果收场。谈判所剩的时间越来越少。除非这轮谈判能在年内圆满结束,否则主要参与方在未来数年内的政治议程将使得重启谈判几乎成为不可能。

 

最近一次会议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与会代表首次对迄今为止谈判所取得的瞩目进展进行了回顾。然而不幸的是,全球贸易谈判是一桩要么皆大欢喜要么一无所成的买卖;就最终协议的八成内容达成一致等于什么也没达成,随着谈判陷入僵局,多哈回合极有可能以失败告终。

 

2001年启动的多哈回合长期以来陷于僵局、进展甚微,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在乎谈判再度遭遇搁置呢?最近出版的一部题为《各国领导人为何不能以再次搁置多哈谈判来达到不切实际的期望》(Why World Leaders Must Resist the False Promise of Another Doha Delay)的电子书揭示了答案。该书称,2011年是多哈谈判“背水一战”的一年,成败在此一举。该论断背后的逻辑简单明了。经济不景气,加之即将来临的大选,可能导致各国推动谈判进程的良好意愿削弱,美国国内无益的党派之争加剧,以及急于树立威信的新一届中国领导层的诞生。具体表现为:

 

经济不景气,加之即将来临的大选,可能导致各国推动谈判进程的良好意愿削弱,并致使多哈回合破裂。

 2012年总统大选过后,美国国会政治将变得愈加艰险。有的国会议员被迫、有的在自身驱动下采取极端立场,由此形成的恶劣政治气候将使美国总统不太可能在其上任初期就多边贸易问题做出妥协。

 

同样将于2012年上任的新一届中国领导层不可能在其上任之初向美国做出可被视为单方面的重大让步。

 

 一些谈判的主要参与方怀疑其他成员在今年截至目前的谈判中缺乏诚意,这将导致各国此前怀有的良好意愿丧失殆尽。

 

 

然而,若选择到2013年才去打破僵局,则现有议程又需增加一些新的条款——中国和印度默许美国提出的大规模贸易自由化要求的同时,也会向美国开出一些条件作为回报。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做出的最大让步是在农业领域。此举能令巴西感兴趣,而中国和印度则需要其它方面的刺激,比如,对两国临时IT从业人员增加签证配额。遗憾的是,就这样一个范围扩大了的议程进行谈判又将耗费数年时间。

 

WTO在决策时是按协商一致的原则运作的,即某项提议要获得通过,必须经由153个成员国的一致同意,因而,没有成功的谈判作为铺垫,更新规则根本无从谈起。

这就是为什么说2011年是历史道路上的一个三岔路口的原因。美中两国若无法在年内打破谈判僵局,那么此后要在2020年前达成任何协议均属无稽之谈。选择暂时搁置谈判无异于扼杀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前景。

 

正如上面提到的电子书中所列,无法顺利结束多哈回合将产生诸多不利后果。WTO在决策时是按协商一致的原则运作的,即某项提议要获得通过,必须经由153个成员国的一致同意,因而,没有成功的谈判作为铺垫,更新规则根本无从谈起。由于某些成员很可能会反对任何规则的改变,因此,将相关提议打包纳入“全盘交易”(grand bargain)以调和众口便成了必须。

 

上一次规则更新还是在1994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任初期;那时,电子邮件尚未普及,人们通过航空邮递1.44MB的软盘来共享信息!假如下一次更新在2020年才到来,那么在那之前,WTO就只能在现有规则下运行,而现有规则在制定之初,全球变暖还未成为一个紧迫问题,中国也还不是世界头号出口国。

 

倘若年内无法完成多哈回合,WTO的权威以及该组织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将遭到侵蚀。如同全球变暖,侵蚀不会是一下显现其全部威力继而不再变化的事件,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如同全球变暖,谈判失败的代价将会出人意料地高昂,并将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呈现。

 

WTO在促成谈判和制定规则方面的职能一旦被搁置,各成员便可能不服其“仲裁”职能,即争端解决机制(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鉴于多哈回合难成正果,一些国家已将注意力从WTO转向区域协定。从目前来看,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以近乎互补的方式并行不悖。然而,在眼下多边谈判限入僵局的情况下,地区主义很可能强化而非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1930年代的大萧条便是明证。

 

WTO在促成谈判和制定规则方面的职能一旦被搁置,各成员便可能不服其“仲裁”职能。

在电子书中,墨西哥前总统、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埃内斯托·赛迪略(Ernesto Zedillo)指出,抛弃WTO将危及全球化以及它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各国首脑必须直接、即刻介入谈判,才能力挽狂澜、扭转败局。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要批准协议,就要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击败那些贸易保护主义者,但要击败他们就要全力支持美国的出口利益。他坚称,要提供这样的支持,就要求中国、印度和巴西进一步大幅削减关税。而这些国家则表示恕难从命。

 

到头来,即使是各国首脑,他们对于导致僵局的政治冲突也无能为力。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2013年,抑或是2020年以前,美国要求中国大幅调低工业品(如化学品)进口关税的立场不会改变,而中国拒绝这一要求的立场亦不会动摇。美中两国领导人若想寻求妥协空间,就必须设法缓和国内政治压力。这意味着打破僵局产生的前提,即认为多哈回合的主要议题是新市场的准入条件这一谬误观点。对狭隘利益的关切造成了谈判僵局,不应让此危及世界贸易体系和多哈回合可能为各国带来的益处。

 

奥巴马和中国领导人必须晓示国内民众,多哈回合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谈判桌上涉及的议题。毕竟,多边贸易体系有益于两国的出口商,使对外贸易政策呈现出更大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他们应该指出,需要在多哈回合达成协议,才能保护各国最宝贵的共同利益之一——依照规则运作、以WTO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系,该体系为美国创造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印度、巴西以及非洲(近年来)的众多人口脱贫。

 

在当今这个地缘政治剧烈动荡的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多边贸易体制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最可靠的方式之一。

由美国出口商组成的游说议员团体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对于这一狭隘的利益诉求,奥巴马政府尤其应予以谴责。这些农民、产业界人士以及服务提供商是以WTO为中心的贸易体系的最大受惠者之一。比如,按照WTO的现有规定,外国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的制定须以科学为依据,这就使美国农民从中获益。他们应该明白,结束多哈回合——即便谈判所达成的协议从短期来看不尽如人意——将惠及自身。

 

同时,各国领导人也应考虑采取一些补偿措施,以使多哈贸易政策改革更能为僵局背后的特殊利益集团(尤其是中国)所接受。

 

奥巴马政府和中国领导层应以国家安全为由向国内民众“兜售”完成多哈回合的重要性。

 

过去60多年的历史证明,在当今这个地缘政治剧烈动荡的时期,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多边贸易体制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最可靠、最“本轻利重”的方式之一。任何国家若要保持内外和谐,必须致力发展同其他国家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邦交关系,而无论是老牌强国,还是新兴大国,都应将多哈回合视作实现该目标切实可行,且可即刻付诸实施的方案。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各国领导人不应放弃多哈回合,而应避免久拖不决,力争在2011年内完成谈判。

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 Baldwin)是日内瓦研究生院国际经济学教授、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简称CEPR)政策部主管、VoxEU.org网站主编。西蒙•艾弗奈特(Simon Evenett)是瑞士圣加伦(University of St. Gallen)大学国际贸易学教授、多哈回合后多边贸易体系之未来的华威委员会(Warwick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成员、CEPR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项目的联合主任。

 

本文基于VoxEU.org网站2011年发布的一部题为《各国领导人缘何必须抵制再次搁置多哈谈判将有望取得成功的错觉》(Why World Leaders Must Resist the False Promise of Another Doha Delay)的电子书,该书由理查德•鲍德温和西蒙•艾弗奈特合著。

 

Rights:版权信息: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