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域外 > 约瑟夫·奈:奥巴马走钢丝
约瑟夫·奈:奥巴马走钢丝
时间:2011-05-12 来源:读者推荐 作者:约瑟夫·奈 被查看:

 

 

  按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的说法,“巧实力”(smart power)的概念——外交、防务、发展以及其他所谓“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巧妙融合——是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愿景的核心。然而,奥巴马的巧实力战略目前正面对中东事态的严峻挑战。

 

  如果奥巴马不支持埃及、巴林、沙特阿拉伯或是也门政府,那么他的重要外交目标如中东和平、在波斯湾的海军基地、石油市场的稳定性及在对付卡伊达恐怖分子上的合作——将受到危害。另一方面,如果奥巴马支持这些政府,就会引起这些国家从信息时代获得力量的新公民社会的敌意,从而损害长期稳定。

 

  保持好与政府的硬实力关系和支持民主的软实力间的平衡就好比是在走钢丝。奥巴马政府走得摇摇晃晃,不过好歹没有掉下去。

 

  由于奥巴马政府使用了“巧实力”一词,一些人因此觉得它仅指美国,批评者也指它仅是一个口号,类似于美化美国外交政策的“严爱”(tough love)一样。但巧实力并不限于美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对许多国家来说都是件难事,但又是必要的。

 

  小国善用“巧实力”的范例

 

  事实上,一些小国显示了它们非常善于利用巧实力战略。新加坡对国防投入甚巨,让它想要阻吓的邻国觉得它是一只难以消化的“有毒小虾”(a poisoned shrimp)。与此同时,它又把这个硬实力战略同在亚细安的具吸引力软实力活动,及把国内大学建设成区域非政府组织活动中心的努力结合在一起。

 

  同样的,瑞士长期以来利用征兵制和多山的地形为硬实力威慑之源。但它又同时大力发展银行业、商业和文化网络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卡塔尔只是沙特阿拉伯海滨的一个半岛,它一方面允许美国使用其领土作为入侵伊拉克的大本营,另一方面又资助在中东地区最受欢迎、以批评美国行为著称的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挪威加入北约以增强国防力量,但也在海外开发援助及调解纠纷上发展出高瞻远瞩的策略来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历史上,崛起的国家总是使用巧实力战略来从中获益。19世纪,俾斯麦用侵略性的军事战略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三战三捷,一统德国。但统一大业一完成,俾斯麦就将德国外交事务的核心转向于同邻国建立盟友关系,并将柏林建设成欧洲外交和调解冲突的中心。20年后,德皇威廉二世的大错之一便是罢免俾斯麦,他也没有更新俾斯麦与俄国签下的“再保险条约”,并在海上与英国争夺霸权。

 

  日本在经过1867-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大增,并于1905年击败俄国。但它也对英国和美国采取了友好的外交手段,并花费大量资源让自己在国际上受到欢迎。在20世纪30年代的帝国主义大东亚共荣圈(其中包括反欧宣传的软实力成分)以失败告终,还有在二战战败后,日本转向减少军事力量、依赖与美国的战略同盟的策略。日本专注于经济增长的作法达到了目标,但其军事实力和软实力却只取得有限的发展。

 

  中国巧实力发展的轨迹

 

  在最初的几十年,共产主义中国忙于建立军事力量,也同时利用毛泽东革命思想和第三世界大团结的软实力来争取海外盟友。然而,当毛泽东策略在70年代失去效用后,中国领导人转而推行市场机制来促进经济发展。邓小平提醒同胞避免插手外国事务,以免影响国内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公开宣布建设软实力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崛起之际,建设软实力实属明智之举。中国在硬实力增加的同时一直努力保持友善姿态,以防止邻国的担忧和它们采取措施来平衡其实力。

 

  2009年,中国对能在全球衰退中一枝独秀保持高增长的确可以感到非常自豪。但很多中国人因此错误地推断这代表着全球实力均衡的转移,因为美国已经日薄西山了。

 

  这样的说法可能会导致冲突。事实上,由于对自身实力过于自信,中国的外交政策在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变得较强硬。这偏离了崛起势力应该使用的巧战略,也违反了邓小平小心、谨慎和“韬光养晦”的告诫,中国政府可以说是失算了。在面对国际批评和与美国、日本、印度及其他国家关系恶化的形势后,中国领导人决定回归邓小平的巧实力战略。

 

  因此,虽说奥巴马政府在革命风起云涌的中东地区实施巧实力战略举步艰难,美国却并不是唯一一个在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上面对困难的国家。巧实力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战略,但执行起来绝不容易。

 

  作者Joseph S. Nye是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现任哈佛大学教授。

  英文原题:Obamas Tightrope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11.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