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富有活力的民主政体中,公民会热忱推动多项事业的发展。而正如亚拉伯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在他就职前以及临危内战之前所做的那样,美国总统们必须时常提醒自己的国民——“家和才能万事兴。”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得主,记者路易•M•西蒙(Lewis M. Simons)指出,和内战时期一样,如今在美国四散的怒火主要是冲着国内问题。人们忿忿不平,想要找到为国家衰落背负骂名的对象,“一部分美国人将狭隘的个人利益置于重大的国家利益之上”,国内政治由此出现两极化,两派间相互怀恨诋毁,造成了“眼前这美国人自己对美国的破坏”。西蒙呼吁美国人民尽快抛弃极端主义,仔细分析问题和国家政策,不要再对互相矛盾或是无法体现最高价值的政策缄口不语。美国人民应以容让克制的态度团结在一起,这样才能成功抗击国家现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耶鲁全球 美国人民必须直面挑战,坦陈观点,避免极端主义 华盛顿:23天前,在亚利桑那州(Arizona)图森市(Tucson)一家超市的停车场,一群美国民众正和他们的女议员进行小型见面活动。此时,一个小伙子紧攥着一把先进的半自动手枪,大步靠近过去,对着他们整整放了31枪。 六人遇难,十余人受伤,众议院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Gabrielle Giffords)的伤势令人担忧。不过,集中报道该惨剧的大字标题及全天候播报已开始渐渐淡出。毕竟,枪击案在美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国内都有超过一万起涉及枪支的杀人案。 但图森枪击案仍然震动了公众。事件发生后的几天里,亚利桑那州州民纷纷涌向停车场,和陌生人拉起手,一同落泪。同时,祷告守夜活动也在全国各地举行。华盛顿(Washington)的政治家们还推迟了那场注定充满敌意的医改辩论。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之后前往图森,并作了就任两年来最感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说:“当我们的言辞已经出现严重的两极化,当我们太急于将世界的伤痛归咎于那些与我们有不同想法的人时,我们不妨停下来,仔细思量思量。十分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力图确保彼此对话的方式是有助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相互伤害。” 两周后,在国情咨文的演讲中,奥巴马再次向民众强调这一主旨:“图森案提醒我们,无论是谁,来自哪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项更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它远比政党和政治偏好更为有意义。” 应奥巴马早些时候的呼吁,许多在场的参众议员当真跨过了平常隔开民主党与共和党坐席的过道,与昔日对手比邻而坐。这是表态,但也很有效。 “我们彼此对话的方式应是益于恢复而不是相互伤害的,这点十分重要。” 言行的粗暴无礼是寻常方式所表现的深层隐忧——部分美国人将狭隘的个人利益置于重大的国家利益之上,造成了眼前这场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破坏。如今,美国的政治实验正落入国内外实力同步衰退的境地。国际上,许多人都充分意识到了这点。美国人对此也隐隐有所感觉,只是不愿或无力面对这个现实。事实上,人们从极左派和极右派那里看到或是听到的,往往来自他们内心恐惧与懊丧无可控制的爆发。 保守派们十分担心那个他们印象中的美国正在被别人从他们——真正的美国人——手中夺走。极端保守派的电台电视主持拉什·林博(Rush Limbaugh)和福克斯新闻的格伦·贝克(Glen Beck)成天危言耸听。右翼标志性人物萨拉·佩林(Sarah Palin)则在两年前的一场演讲中就为这一观点划界明义。在那次演讲中,她就大为赞赏美国的小城镇,还有生活在那里的被认定为政治上保守、宗教上信奉基本教义的当地居民,以及枪支持有者,称之为“真正的美国”。 眼看着保守派们正欲将国家拖入一个更为黑暗、困难的时代,自由派们也没少担惊受怕。支持极左观点的人们成天受到自己阵营内脱口秀主持人的煽风点火,例如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极具鼓动性的瑞秋·麦道(Rachel Maddow)和最近刚离开该广播网络的吉斯·奥伯曼(Keith Olbermann)。尽管他们没有怂恿听众去动刀动枪,但他们能导致民意的分裂。 言行粗暴无礼的背后是更深的隐忧——部分美国人将狭隘的个人利益置于重大的国家利益之上,兴起了眼前这场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破坏。 如今,右派谴责奥巴马是“社会主义者”,是“纳粹”。他们对奥巴马的政策大为不满,这种愤怒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把前总统乔治·W· 布什(George W. Bush)轰下台的自由派人士,彼时,他们将布什指为“乡村白痴”、“战争贩子”。 保守派和自由派内心的恐惧绝非空穴来风,但他们除了冲着对方大呼小叫,别的什么都不会做。一些出格的则动起了武。如果说图森案凶手贾里德·李·洛克奈尔(Jared Lee Loughner)死守一个明确的政治意识形态是糊涂过了头,那么,亚利桑那州“西大荒”(Wild West)的氛围,加上当地宽松开放的持枪法规,以及强硬的反移民条律则无疑最终促成了他的枪击行为。 可悲的是,这些都是能够预见的。而如果真有什么是不太确定的话,那就是要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把美国人从悬崖边上拉回来。鲜有迹象表明,那些被选出来的政治代表拥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两边的极端主义者——他们发挥不了领袖作用。在当今的美国,领导力意味着政治家要为了国家统一而做出妥协,拒绝应声狭隘的政党需求。但是,大多数政治家要么胆小怕事要么一味追求权力,他们对各自党派内“基层”的观点都表示支持:所谓的“基层”就是那些最积极地为毫无意义乱花钱的选举提供资助的政客,并让这些人一再当选。在极右阵营,这意味着通过降税,让政府这头“野兽挨饿”;而在极左阵营,则是不断增加政府根本无力负担的多项“福利计划”。当奥巴马总统试图将其折中时,两边都开始对他进行声讨。 如果美国要重塑令全球人民艳羡并努力效仿的生活,唯有通过调和相互敌对的两个极端才能找到答案。 美国人的生活曾长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艳羡,是大家效仿并试图超越的榜样。如果美国要重新获得这样的生活,出路就在于调和相互敌对的两个极端。最终,处于政治与人类价值中心的大多数美国人必须提出反抗,要求政治领袖们不能越陷越深了。而且,就是现在。 在不同的时代出于种种原因,一些人总会选择退缩不语,任由极端主义在公共领域内的辩论和行动中大唱主角。这号召正是为他们所做。如今,面对各类重大事件,如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墨西哥及其他拉美国家非法移民的大量流入、占国家总人口数15%的四千六百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等,这群所谓“沉默的大多数”总显得不知所谓或是摇摆不定。 1969年11月,理查德·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总统为能给美国在越南(Vietnam)的战斗任务争取更多的国内支持,向“同胞中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呼吁,这句话后来广为流行。他把呼吁对象定位在中产阶级白人身上,因为这一阶层的人会有意回避大街上那些分裂国家的狂暴反战示威。结果,尼克松的演讲成功赢得国人支持。他在演讲中说道,北越是无法击败美国的,“只有美国人才可以……” 巨大的讽刺不在于中国逆美国衰落之势继续向好发展,而在于中国因借美国得到了不断的攀升。 美国国内现在分裂的局面和1969年一样,只是如今分裂的因素越来越多,并愈发超出美国的控制范围。在这场战线颇长的经济危机中,最麻烦的还是一直跌不下去的失业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曾受到苏联(Soviet Union)军事力量的威胁,但当时人们确没有什么理由去对本国的经济影响力产生担忧。 而如今,中国来了。 奥巴马与胡锦涛主席于白宫进行的中美峰会清楚地表明,中国正在迅速侵蚀美国的经济领先地位。 讽刺的是,中国不是不管美国,自顾自发展,相反,正是由于美国,中国才得以不断攀升。美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把就业岗位都拱手让与了中国。在个体层面,美国人依靠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满足无度的消费习惯;而在政府层面,出于同样的原因,美国也有赖于中国方面提供的借贷。 在国情咨文的演讲中,奥巴马向美国人民提出挑战:“要在创新、教育、建设方面超越”中国和其他迅速兴起的国家。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进一步鼓励国人降低对海外商品与借贷的依赖。 这种在大多数人中震耳欲聋的沉默必须结束了。美国的未来不在那些站在极端的人手中,而在美国最大的力量之源——中心主流。理性的美国人必须直面挑战,不然他们就会成为加速美国梦沦为美国噩梦的帮凶。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作者、译者与出处——耶鲁全球在线复旦版 路易·M·西蒙是一位记者、作家,曾获得普利策奖 Rights:版权所有: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2011年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