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域外 > 反思阿拉伯民主
反思阿拉伯民主
时间:2011-04-18 来源:文化纵横2011年4月刊 作者:文化纵横编辑部 被查看:

 

面对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欧美有识之士抱以审慎态度。卡耐基国际和平研究所的Thomas Carothers在《外交政策》上撰文 “反思阿拉伯民主”(Think Again: Arab Democracy),就七个似是而非的信条逐一加以审视,戳穿了这些信条的神话。

“阿拉伯世界的柏林墙倒掉了”——对,但不全对。尽管把阿拉伯世界同1989年中东欧的局势对比很有诱惑力,但这种类比至少在两方面是有误导性的。首先,东欧国家的政府由前苏联扶植并控制,当苏联在1980年代末式微时,这些政权随之岌岌可危。而中东国家尽管得到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支持,但并非由外部力量树立,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就是一例。其次,中东国家体制非常多样化,有改革君主制、保守君主制、独裁总统制、部落国家等等,一两个国家的转型或许和东欧类似,但其他地区可能会非常不同。

“中东转型更类似于南撒哈拉非洲”——值得商榷。1990年代早期民主转型运动席卷南撒哈拉非洲,该地区实行民主选举的国家从1989年的3个增长到1995年的18个。然而,丰富的石油资源、王室体制的存在以及伊斯兰教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使得阿拉伯国家迥异于多数非洲国家,而喀麦隆、多哥、刚果等国也为转型树立了负面范例。

“民主长存的机遇微乎其微”——不要放弃希望。“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成败告诉我们基础条件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富集中程度、国家凝聚力、身份分化和政治多元的历史经验等。但缺少这些条件,并不意味着民主不可能成功,只是更艰难而已。突尼斯人民的教育素质和中产阶层,埃及人民的跨族群合作,巴林等国的议会制和多党竞争都是宝贵经验。

“在自由公正的选举中伊斯兰分子将大获全胜”——并不一定。1991年的阿尔及利亚和2006年的巴勒斯坦固然体现了这一点,但不必过分恐惧,大多数伊斯兰政党参选得票率都低于10%。尽管伊斯兰政党可能组织严密,有坚定的核心拥趸,但在网络时代,胜选的关键是大众媒体对草根阶层的广泛动员能力,况且现在也没有霍梅尼式的卡里斯玛宗教领袖了。

“民主专家知道如何帮忙”——是的,但是需要谦逊。阿拉伯国家的活动者们满怀热诚汲取关于民主的种种律令,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当地特殊的社会政治条件,普遍性的民主教程最多只能作为建议和参照。

“欧洲将大有可为”——有可能。欧洲在推动民主转型方面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欧洲领导人担心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可能导致难民涌入、石油断供、伊斯兰激进势力抬头,欧盟的协商一致议程也阻碍了此类努力。尽管如此,中东的民主热潮还是给了欧洲一个巨大的机会,来在当地重建信誉。

“现在美国站在了民主一边”——还没这么快。尽管奥巴马表态支持突尼斯和埃及民众,并呼吁卡扎菲下台,但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稳定先于民主”的政策是否已经改变?现在还不能确定。类似于其中亚政策,美国很可能还是会根据国别而采取不同态度。

 

(责编:YeL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