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正在努力适应一个陌生角色。他们习惯掌握主导权,尤其是在打仗这种事情上。但这回不然。当西方战斗机在利比亚上空巡逻时,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却指示美国的将军和外交官们靠后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全新的地缘政治画卷。 欧洲人——至少就法国人和英国人来说——同样觉得这个领域很生疏。为了制止利比亚的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er Gaddafi),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和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充当起了外交先锋。当奥巴马终于首肯时,他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你们想要,你们就得管。 半个多世纪前,法国和英国曾联手在中东投入军事冒险。当时他们是为了证明自己依然是世界强国。时任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很快就粉碎了他们的美梦。如今,美国希望这些盟友们进展顺利。遗憾的是,这次利比亚行动仍可能重蹈苏伊士运河战争的覆辙,以不愉快收场。 我听说,美国外交官们正觉得很难适应新的责任分配。他们习惯在别人都还在登船时就开动马力,朝着他们设定的航向启航。这才是自然秩序:美国人动手,欧洲人动口。美国人不会停下来等法国人和英国人。 坐在后座对美军指挥官来说肯定特别艰难。没错,奥巴马的司令官们对这次行动并不热衷。然而,尽管这次行动被吹捧为英法(法英,如果你恰好在巴黎的话)行动,但美国从一开始就提供了大部分硬件——战斗机、导弹,尤其重要的是电子情报以及指挥和控制。美国战机目前仍在利比亚上空执行大部分作战架次。 但是,奥巴马明白下一阶段应该怎么做。如果说建立禁飞区需要美国出力,那么现在必须由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及其他盟国来执行这个禁飞区。奥巴马上周表示,美国无法解决世界上的每一个问题。 这是实话。毕竟,北非是欧洲长期忽视的后院。美国在这里的战略利益较小。而且,美国在阿富汗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无论如何,欧洲人难道没有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抱怨美国人不懂阿拉伯世界吗? 美国国内政局不言自明。奥巴马当选可不是因为承诺要在中东发动第三场“可打可不打”的战争。如今他要争取连任,他希望把精力用于推动国内经济走上正轨。卡扎菲固然可憎,但美国选民并不希望美军加入战局。 对于美国这种更留有余地、几乎有些羞涩的姿态,假如盟友们视其为一种偶尔的反常行为,是针对某种独特政治形势和地区敏感性的反应,那就错了。这更有可能标志着地缘政治均势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美国依然是世界不可或缺的强者,但它正变得更加含蓄。奥巴马政府已经明白,不可或缺未必意味着充分强大。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Hillary Clinton)早在利比亚事件之前就说过,美国可以通过合作、网络、结盟和多边机制等形式来发挥最佳影响力。弦外之意就是期望各伙伴国加大贡献力度。 要是欧洲一致接受这一挑战就好了。可惜你无法忽视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在联合国安理会就设置利比亚禁飞区举行表决时,德国投了弃权票。法德的不和就此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在德国看来,萨科齐争取国际领导人位置的努力是典型的作秀,目的是为了在明年法国大选前进行自我推销。法国则指摘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意图把德国变为大瑞士,因为她永远都在小心翼翼地迎合选民。 一些欧洲外交官更加尖锐地指出,在投票中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站在一个阵营,默克尔可算保住了德国的四大出口市场。老实说,假如萨科齐少一点冲动,而默克尔更愿意动用(而不总是捂着)自己的政治资本,会更加符合欧洲利益。 虽然萨科齐和卡梅伦曾在外交上紧密合作,但最近也出现了分歧。美国执意移交利比亚行动的指挥权,使昔日围绕欧洲防御与北约关系的争论重新浮出水面。 法国主张利比亚行动的政治监督不应只由北约中的西方国家负责。有道理。但是,从神学上找理由反对把军事指挥控制权交给北约,暴露了法国外交的幼稚。 然而,最重要的是,利比亚行动暴露出了欧洲军力的不足。英国派出了十多架战斗机、两艘护卫舰和一艘潜水艇。英军指挥官表示,这些差不多就是英国所能贡献的全部战力了。假如海湾或什么地方发生新的危机,英国已经没有后备战力。其它全部战力已投入别的地方,主要是阿富汗。 法国集结的兵力更让人印象深刻——它还有一艘航空母舰。但是,它看上去也已经力不从心。英法两国这些年一直在削减国防预算。 上月,北约秘书长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他表示,10年前,在北约所有成员国的军事开支中,美国占了一半左右。如今这个比例已经接近75%。在过去两年内,欧洲成员国的军费缩减了450亿美元,相当于德国全部国防预算。 换句话说,欧洲人迄今假装历史确实已在1989年终结。阿拉伯起义提醒他们并非如此。苏伊士运河战争的溃败说明,英法不能违抗美国的力量;利比亚行动则表明,他们不能想当然地指望美国的力量。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