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位真正用户,当mountain于 很多人参与到维基词条的编写,是从得益于它开始。Mountain也不例外,当时他尚在北京读书,在google上搜学术资料时找到了英文维基,"我觉得很有趣,心想这我也能编啊,于是就开始了",mountain对本报记者说。 这个"于是就开始了"并不轻松。尽管早在2001年5月,中文维基就与其他12种主要语言维基百科计划同时成立,但它并不支持中文输入。一年多后Mountain借用软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真正复杂的问题,显然并不在此。 汉化问题的解决,使中文维基用户数呈几何式增长,如今这个数字已经是92万多。 无法想象一个到处是人的地方会缺少争执。 争论中确立规则 事实上争论从一开始就发生了。 "互助客栈"是专供维基人讨论与交流的园地。查阅此版块的历史档案,可以看到的最早争论发生在2003年4月--那是中国大陆用户Formulax与台湾用户BoogieMan在一个词条的解释是否严谨、中立的问题上持不同意见而发生的辩论--在此之前,讨论都集中于用户个人或词条的讨论页面中。 虽然在这次辩论中,双方的某些语句都曾带有浓烈的火药味,但基本克制而有礼。BoogieMan最终说:"欢迎各位以对话澄清误解,并寻求一定程度的共识。" 尽量中立与达成共识,这是维基百科成百上千繁复的规则中,最至关重要的条目之一。其它的规则还包括:善意推定、来源可靠、非原创研究、遵守礼仪等等。这些规则只有经过维基人充分讨论,并在实践中达成一致认同时才能正式确立。 就在上述这场辩论发生前一个月,Formulax从英文维基翻译了"中立"的方针。 这条方针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说完:"所有维基百科条目必须以中立的观点书写,在尽可能没有任何偏见的前提下,平等地表达出任何曾在可靠来源中发表过的重要观点。"然而关于它的确切阐述与各种操作细则,却占据了一个有着整整万余字的专属页面,这还不包括其中各种更为细致的链接。 其它大部分方针也自英文维基翻译而来,"英文维基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们处理起来比较成熟,于是我们就借鉴过来",mountain说。 当然也有"中文特色"的,这大多由于中文维基特殊的组成人群:来自不同文化与政治背景的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裔,在这里难免发生比其他维基更多的分歧与冲突。 例如,"命名"这个在其它维基中很少发生争论的基本准则,在中文维基中曾经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你知道,也许是你最爱的"迈克尔·杰克逊",在香港被称作"米高·积逊",在台湾又变成了"麦可·杰克森",而那种也许一直被你当做香港特产饮料的"碧咸",其实就是你熟悉的"大卫·贝克汉姆",那你就能明白这种分歧的所在了。 在经过一场马拉松式的讨论后(当然,这个讨论时长对维基人而言已司空见惯),mountain所提的"先到先得"原则终于得到认可而正式使用。 "此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 尽管中立的规则几乎是最早为维基用户所普遍接受的,但是想要完全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容易。 自2005年伊朗大选开始的"内贾德"之战,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在英文维基中止息,一部分人激烈地斥其为"法西斯分子",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样的评价毫无根据。德语维基作为最大的非英语语种百科,也一直深陷于在现实中便热议如潮的"斯图加特21"、"核电站"等词条的辩驳之中。 维基媒体基金理事会主席陈霆告诉本报记者:"在社会上争论比较多的问题当然也会反映到维基百科上。"这也许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关于政治和性的词条总会受到最多次数的编辑。 维基人习惯于在存在争议的词条上注明"此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以示对资料使用者的提醒。在中文维基中,曾经带上这样印记的词汇包括"李登辉"、"万人倒扁运动"、、"慈禧太后",乃至"字幕组"、"武林外传"等等。 这样的词条还包括"南京大学"。 2004年,维基网友Dictioner在"南京大学"词条中称该校:"科学名世,人文誉远",并加入了上百位知名南大校友名单;又以柳诒徵的《五百年前南京之国立大学》、《南朝太学考》等文献为据,加上了"源自公元258年的南朝太学"的描述。 这番举动引发了网友的群体性批评。 "条目中的溢美之词太多了。维基本身只中立的陈述事实,不参与评价。如果需要加入主观性的评判,可以使用类似'有观点认为……'的表达方式,并且注意多方观点的平衡表达",有网友评价道。 Mountain也参与了这次讨论:"假设我是海德堡大学或者牛津、剑桥的汉语读者,读起 '科学名世,人文誉远'会是什么感觉。"尽管是中文维基第一人,但在维基的讨论中,所有的身份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甚至连南大本校的学生也看不下去:"连太学和国子监都扯上了,简直寻根成癖了。那是南京历史,不是南大历史。" Dictioner和他的支持者们则不依不饶地回应:"南京大学的学生未必对南大了解够多……寻根癖是很好的事情,尤其百科全书,更需要这种精神。" 至今"源自南京太学"的介绍仍停留于该页面,这桩公案远未尘埃落定。 只要争论双方尚未达成一致;或者将争论升级至一场骂战,并在事件不可控制时由管理员出面强行解决,就会有人在英文维基和中文维基中不断将这话题延续下去,维基百科和它的社群,有的是耐心。 欢迎破坏者归来 虽然维基百科有着"善意推定"的前提,即每个人来到维基百科,都是为完善这部百科全书而努力的,但这并不能避免有人对它进行破坏。 对于微小的破坏,维基百科往往能够很快修复--在2002年IBM发布的关于英文维基的数据中,这个速度是5分钟。如你所知,这些修复由无数个电脑前互不相识的维基人人工监控并完成。 但有时候问题会麻烦一些,比如Yaohua2000对中文维基的大规模攻击。 Yaohua2000曾经是中文维基天文学条目的主要贡献者。2004年3月,他在编辑条目"木星冰月轨道器"时更改了条目的规范字体,并在文末署名。这些举动违反了维基百科的编辑规则,在管理员温婉地提出质疑后,yaohua2000仍大面积复制这一做法。 即便对于最无礼的行为,一个真正的维基人也会尽量保持克制。至今可见mountain在yaohua2000页面上的留言:"你的文章都非常有趣,想来你一定也是个有趣的人。我们管理员可不是成天琢磨怎么删贴,无非是想让这里的内容显得更规范。" 这些劝慰似乎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yaohua2000继续他的破坏行为,4月起,yaohua2000使用机器人在中文维基百科中大量添加没有意义的条目,对年份、干支等词条进行更改,并在文章中添加"Would you like some piggies to eat?"等奇怪的文字。毫无疑问,面对这样的破坏,管理员们运用了他们所拥有的最大权限--封禁yaohua2000的账户。 然而这次破坏所造成的漏洞过于巨大,修复起来十分耗时。令人称奇的是,几乎全世界的维基百科管理员在得知消息后,都自发前来,帮助删除。 甚至吉米·威尔士本人也为此来到中文维基。在他于2004年5月建立的中文维基用户主页上,写着一句简单的介绍:"我来到这里,以帮助修复机器人所造成的野蛮破坏,如果可以的话。" 不久后,维基基金会为管理员们追加设计了"批量删除"的功能,以防备类似的大规模攻击。 事实上早在2004年底,mountain便对yaohua2000进行了解禁,"我觉得他天文条目写得好,我们一般不永久禁封帐号的",mountain对本报记者说。但是此后yaohua2000很少再使用此账号活动,所以此事很少有人知晓。 2005年到2006年,yaohua2000再次对中文维基百科发起了破坏行动。这次他注册了多个用户名,通过技术手段制造恐慌、破坏词条、攻击他人。 纵使如此,当yaohua2000在2007年以原用户名重新登录维基百科,并停止了破坏行为时,一些维基人仍对他表示欢迎。"欢迎为维基百科做过贡献,也进行过破坏的Yaohua2000回来继续做贡献",在yaohua2000的个人页面上,网友用心阁留言道。 实施破坏的人并不少,名为影武者的用户曾更换763个账号来对维基百科进行不屈不挠的破坏。虽然从来都不缺乏破坏者,但mountain对此颇显乐观:"整体看来维基用户善意者多,否则这个计划不能运行。" 详尽的规则存在的目的,是保证条目的质量 作为公益性的百科计划,只要遵守版权协议注明出处,维基百科中的资料可供任何个人与机构自由使用--这当然也包括其它百科。 但令维基人苦恼的是,这些百科经常不予履行"注明出处"这一唯一义务,便将维基作者的作品随意取走。 作为知情者,维基百科管理员长夜无风告诉本报记者:"基金会一般不会轻易起诉,一是打官司需要钱,二是维基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传播。" 而在维基社群内部,许多人显然并不这么想,他们对于追索版权的讨论从未停止。最新的计划在香港维基人社群中产生,他们商议如何抛开维基本身,作为个人进行维权。但正如其它所有的话题一样,另一些人提出了激烈的反对意见。这场鏖战,我们同样不知会在何时止息。 与对外的宽容相比,维基百科对于维基编撰者有着严格的版权限定。在专门解答版权问题的页面里,资深维基人为新手们列出的版权建议多达十几部分。 用户若发现触犯这些限定的条目,可提出证据,举报给管理员。这种方式似乎显得机械而没有保障,但迄今为止,通过这种机制,维基百科尚未陷入任何被指侵犯版权的纠纷中。 然而这些严苛的版权规定使许多新手望而却步--虽然版权规定仅仅是维基百科诸多严苛规定中之一种。 类似的规定还有"来源可靠"。这是为了保证维基百科中出现的资料真实而有据可查。 "来源可靠"所指向的要求,并非只是需要编写者提供资料来源,这种来源还必须具有某种权威性。按照此规定,个人博客与自费出版的书籍,都是可疑来源,管理员可予以删除。 虽然不断有人被这些"可怕"的规定吓走,但留下的人却对这种规则产生了更深的认同:"这些详尽的规则存在的目的,是保证维基百科里条目的质量",长夜无风说。 有点低效,但很合理 虽然规则足够详尽,但仍让人感到不足。 长夜无风感慨于它在无休止的争论中所损耗的社群能量:"由于维基基于一个民主讨论达成共识的制度,并不依靠简单的投票,所以当一些新想法遇到质疑,特别是两派意见相当时,常常讨论就耗时几个月,所以我觉得有时民主消耗了效率。"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在其它百科中广泛使用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早已由维基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开发成功,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新开发的编辑器不能完成以前一些复杂的代码所能生成的表格和模板,所以一直被搁置不用。并不友好的代码编辑器,成为维基用户人数增长的一大障碍。 甚至有时候拥有决策权的人也不能平息争执。"连创始人吉米·威尔士都会受到质疑",长夜无风说:"有一次,他大规模删掉维基共享资源里的一些暴露的人体图片,受到了许多人质疑。" 创始人尚且如此,管理员则更容易遭受质疑。在中文维基中,争议最大的管理员是"shizhao"。他作为中文维基中编辑次数最多的人颇受尊重,却因处事不周而四次遭遇罢免提案。 只要达到一定的编辑次数,维基用户便有权对管理员提出任免,再由更多的维基用户投票决断。这种在大多数讨论中被坚决弃用的决策方式,此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mountain看来,投票并不比协商更简单:"它要先有一个规则,比如票率的计算方法,还要有充分的讨论,只有这样投票才有意义。"而对于规则的设定,他自己也头痛不已:"关于社群,有一些问题我自己也没解决,比如'规则的规则'。在制定投票规则时,得票率要多少才合适?" 大多数时候,那些规则在摸索中得出。"通过多次的实践,就可以总结出来原则,并不神秘",mountain说:"有点低效,但最合理。" 陈霆:中文维基在中立性上,比德文维基更胜一筹 东莞时报: 维基百科这些年来的财政状况怎样? 陈霆:基金会的财政情况良好。我们是一个不盈利的组织,我们决定不使用商业的方法来保持我们的财政,以免影响我们的中立性。因此我们决定依靠我们用户的小笔捐款来运行。 每年从11月中到1月中我们举办募捐活动,去年我们通过募捐获得了大约700万美元。平均每笔捐款为20美元。今年我们打算募捐1700万美元,一方面因为我们的用户还在不断增多,所以维护网络用费和服务器的支出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打算提高我们对社群的服务,这是这次募捐数目提高的原因。从目前的三个星期来看,我们很可能会像去年一样提前达到我们的目标。 东莞时报:你最初在德文维基上编写条目,你觉得它的氛围和中文维基有没有什么不同? 陈霆:德文维基比较成熟,社群的组织也比较强。中文维基的多样性比较高,因为参加者来自于两岸三地和海外,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见。在中立性上,我觉得中文维基甚至比德文维基要好,毕竟说德语的人大多来自中欧的三个非常类似的国家,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非常类似。维基百科的中立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编辑者的多样性,假如编辑者来自各种各样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文化,那么它的中立性就比较会反映出这些多样性,会比较强。 东莞时报:中文维基并未在大陆占得太多的份额,你怎么看? 陈霆:我们在中国面临一些我们在欧美没有面临过的挑战。不过在过去的十年里中文维基百科依然在不断成长,我们在国内从始至今一直有非常热情的志愿者,我们文章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成长,当然我们希望它能够成长得更快些,但是我想出于客观的情况我们不必对我们目前的成绩感到失望。 威尔士的公开信 十年前,当我向人们谈起维基百科时,很多人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 我得承认,一些行业一直怀疑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能否聚到一起,来共同创建一个人类知识的海洋--而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分享? 没有广告,没有利润,没有议程。 在维基百科成立十年后,每个月有超过3.8亿人使用,这几乎是整个互联网网民人数的三分之一。 它是全球第五大网站,其他四个都是通过亿万美金的投资、庞大的公司员工和不断的市场营销来建成与维护的。 但是,维基百科不同于任何一个商业网站。它是社群创造的结晶,是志愿者们一条一条积累写成的。您是我们社群的一员,因此今天我致信给您,请求您保护维基百科,让它能够维持下去。 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就能让它保持免费和没有广告,我们就能让它保持开放--您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维基百科中的信息。我们能让它持续成长--广布知识,广纳贤才。 每逢此刻,我们都会向您和维基社群的其他成员求助,通过20、35、50美元甚至更多的小额捐助,协助维持我们共同的事业。 如果您视维基百科为您信息的来源和灵感的源泉,我希望您可以选择立刻行动。 恭祝 万事如意 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 又及:维基百科展示了我们这样的人成就大事的力量。是我们这样的人,一字一句地写着维基百科;也是我们这样的人,一分一厘地资助着维基百科。这是我们的集体潜能可以改变世界的明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