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域外 > 科特迪瓦:前途未卜,选举之殇?
科特迪瓦:前途未卜,选举之殇?
时间:2011-01-17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作者:卡特中心 被查看:

 

 

科特迪瓦概况

 

    科特迪瓦历史上曾为法国殖民地,196087宣告独立。独立之时,这个国家是西非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其出口占据了西非地区的40%。科特迪瓦独立之父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Felix Houphouet-Boigny)担任了象牙海岸的第一任总统。几十年来,科特迪瓦的统治者实行的都是专制统治,专制虽然维持了这个国家的相对稳定,但这种平静是在民众对统治者的恐惧而尊重的状态下维系的。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缺乏公民参与、政府问责和政治透明,这阻碍了科特迪瓦本就脆弱的民族认同感。因为这是一个种族众多的国家,全国有69个民族。穆斯林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在南部地区大约有35%的人口信奉基督教。长期以来,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北部和以基督徒为主的南部一直关系紧张,时有摩擦。现在,科特迪瓦仍然面临着大面积的贫困。

 

独立60年后的第一次民主选举

 

    科特迪瓦第一任总统博瓦尼在任期间,科特迪瓦仍与法国仍然保持着紧密关系。在非洲其他国家,欧洲人常在非洲国家独立后被赶出去,但是科特迪瓦却与之相反,法裔社区的人口不减反增,许多法国人从事技师或顾问等工作,他们为科特迪瓦独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奇迹有过很大程度的贡献。

 

    博瓦尼依靠科特迪瓦丰富的可可资源成功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他给予农民优惠的价格以刺激出口。从事可可种植的主要是来自邻国的移民,他们不断涌入,最终他们的数量占到了科特迪瓦总劳动力人口的40%。博瓦尼的这一政策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形成了市场经济,到1979年,科特迪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可可出口国,其平均每年近10%的经济增长率维持了20年。但是,这一政策在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了内乱的导火索。

 

    1980年代,科特迪瓦遭遇干旱,加之国际市场可可和咖啡价格暴跌,该国经济遭受重大打击,由此博瓦尼的统治也就开始崩溃。但博瓦尼在政治上仍然采取的是专制统治,不允许新闻自由,只允许单一政党的存在。1990年,数百名公务员罢工,学生也游行抗议政府贪污,这使得政府开始转向同意多党制度。与此同时,博瓦尼在1993年逝世。

 

    博瓦尼逝世后,一直隐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各种冲突便一下子接踵而来。民族认同的缺乏而导致的种族和宗教矛盾被一些有野心政治家所利用。此后的总统更迭导致了多次暴力冲突,以至在2002年爆发了内战。

 

    直到2004年,科特迪瓦几乎要步其邻国黎巴嫩和塞拉利昂的后尘而走向瓦解和大混乱。在法国的介入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科特迪瓦现任总统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与原反对派武装领导人签署了布基纳法索总统孔波雷倡议的《瓦加杜古和平协议》,政府方面和反对派双方同意重启和平进程、实现国家统一并尽快举行总统选举。

 

    但是各方政治领导人之间互不信任,他们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且充满矛盾。要在他们之间形成政治共识、克服选举程序与后勤中存在的问题可谓困难重重。此外,选举筹备机构缺乏经验和民众的信任、政治和行政制度薄弱、选举程序漏洞重重,这都使总统选举面临许多危机。因此科特迪瓦大选一再推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频频出现。

 

    直至20101031,科特迪瓦终于迎来了它独立60年后的第一次公开、民主的总统大选。任何选举的成功都有赖于选举候选人的领导才能,无论是选举获胜者的还是失败者的。在科特迪瓦本次总统选举中有14位候选人,但事实上只有其中3位竞争者真正有实力角逐总统职位。这三位候选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在几十年的专制制度下一直都是反对派领袖或政府要员。虽然这三位候选人过去就一直互为敌手,但这次选举是他们面临的第一次公开竞争。

 

三位主要的总统候选人

 

    在大选前夕,这三位候选人都声称自己有把握打赢这场选举战。由于这三位候选人都年事已高,估计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为总统职位而竞争了。他们的表现将影响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同样也将影响新一代领导人。无论选举结果如何,这场殖民时代结束后半个世纪以来到第一场公开选举都将对这个国家摇摇欲坠的和平带来希望。

 

亨利·科南·贝迪埃(Henri Konan Bédié)

 

    现年76岁的科特迪瓦民主党主席贝迪埃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入政界。博瓦尼逝世后,时任议长的贝迪埃继任总统,直至1999年。担任总统期间,贝迪埃继续紧缩政治自由,同时他摒弃了博瓦尼的谨慎民族政策,转而诉诸民粹主义。他将将经济问题归咎于外劳,通过修宪建构所谓“纯种科特迪瓦人”概念,规定不是出生在本国或父母任何一方没有科特迪瓦国籍的人都不是科特迪瓦“公民”。贝迪埃借此剥夺了他的主要政治对手阿拉萨纳·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在未來参选总统的资格,因为瓦塔拉的双亲中只有一位是“纯种科特迪瓦人”。

 

    结果,大量来自北方邻国布基纳法索的新移民和后裔被剥夺公民资格,国内族群间关系紧绷,南北矛盾进一步凸显。最终,前总参谋长罗贝尔·盖伊(Robert Guei)发动军事政变掌权,贝迪埃被推翻。

 

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65岁的现任总统洛朗·巴博自1988年就开始活跃在政坛。2000年科特迪瓦举行了一次总统选举,但这并非一次民主选举。盖伊试图操纵选举,结果很快下台,当时可能获胜的巴博继而上台,并组成以人民阵线为主的联合政府。但是2002919由新移民控制的北部军队发动兵变,自此国家爆发内战,一分为二,南北分治。《瓦加杜古和平协议》签订后,联合国向科特迪瓦派驻了维和部队,但巴博与反对派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

 

阿拉萨纳·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

 

    现年68岁的共和人士联盟党主席瓦塔拉曾在19901993年博瓦尼政府担任总理。由于贝迪埃鼓吹的民粹主义,瓦塔拉在2000年的选举中被科特迪瓦最高法院判定为不符合参选资格,这也导致瓦塔拉在科特迪瓦北部的穆斯林支持者曾与防暴警察发生冲突。

 

卡特中心——科特迪瓦大选积极的国际观察员

 

    卡特中心是唯一一个参与观察科特迪瓦历史性选举的美国非政府组织(NGO)。而且,在为数不多的国际观察机构中,卡特中心在科特迪瓦参与时间最长,介入深度最深。

 

    卡特中心在科特迪瓦的观察小组有25人,他们分布在科特迪瓦各地对大选进行监督。两年多来,观察人员一直以来都定期对科特迪瓦选举的筹备和实施所面临的各种后勤问题、程序问题及众多政治桎梏进行全面的记录。

 

在成为科特迪瓦大选观察员之前,卡特中心已经在马诺河联盟另两个国家——黎巴嫩和塞拉利昂——开展了长期的工作。虽然卡特中心现在已不在塞拉利昂开展活动,但在2002年,我们对塞拉利昂内战后的那次历史性选举进行了成效卓著的观察,并在2007年的第二次选举中向非洲联盟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如今,卡特中心正与黎巴嫩政府机构和民间社会合作改善该国农村地区的司法救助与信息公开,这是卡特中心迄今为止开展过的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致力于构筑国家和平的项目。

 

    现在,卡特中心之所以对科特迪瓦大选如此关注,是因为科特迪瓦遵循《瓦加杜古和平协议》、成功举行全国范围的民主大选不仅对2000万科特迪瓦人民的福祉来收至关重要,而且对其邻国黎巴嫩和塞拉利昂两国国内的政治和解和社会重建产生积极影响。马诺河四国(科特迪瓦、几内亚、黎巴嫩和塞拉利昂)是世界上遭受暴力和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国家,而现在这四国正在重塑和平,走向民主发展,这无疑是几十年来最充满希望的时刻。

 

    虽然实行《瓦加杜古和平协议》的首要责任在于马诺河各国的领导者和人民身上,但他们为保障和平和基本人权、为所有人谋取更多机会而做出的努力同样也将得益于国际社会的支持,包括来自联合国、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以及各大资助团体的实质承诺。虽然仅仅一次成功的民主选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几内亚和科特迪瓦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但是这起码是解决问题所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希望科特迪瓦总统选举的成功举行能够为这个国家带来和平,并最终能消除对西非地区的国家失败理论——1994年,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记者罗伯特卡普兰在其一篇传播甚广的文章《行将来临的无政府状态》中指出,西非地区肆虐的暴力与犯罪昭示着“整个世界在21世纪的政治图景”。

 

    因此,卡特中心非常高兴能够受邀对科特迪瓦选举全程进行观察和报道。在选举开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卡特中心都一直在报道选举的筹备工作、发现选举程序的漏洞和后勤需求,最重要的是还号召各方领导人遵循以达成的共识、号召他们支持选举筹备管理机构(虽然这些机构经验不足,而且有着明显的缺陷和政治化倾向)、号召他们接受选举结果——就像他们曾经公开宣誓过的那样,为国家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希望选举胜出者可以通过让其他候选人担任议会要职的方式与其分享权力。

 

第一轮投票

 

    2010年10月31,科特迪瓦总统大选举行第一轮投票,在此轮投票中有14位候选人参与角逐。许多数据显示,74%的选民,也就是420万人,参加了投票,不过美国大使馆方面的数据略微多一点,认为投票率是80%

 

    11月3,也就是投票结果公布前的当天下午2点,卡特中心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会上人头攒动。卡特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新一轮投票的可能性作了估计,并向独立选举委员会等机构提出了一些改进选举流程的建议。卡特中心建议独立选举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选票统计结果,因为这有助于让公众相信选举过程是透明的。这一建议通过一些外交使节传达给了委员会。虽然委员会的工作依然缺乏透明度,但他们最终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公布选举结果。

 

    第一轮投票结果公布前,巴博方面曾放话说选票统计的最终结果将会是巴博赢得42%选票,瓦塔拉获得33%,但是瓦塔拉方面则认为最终结果将是二者均获得37%的选票。但最后的结果是,现任总统巴博、前总理瓦塔拉得票领先,二者的得票率分别为38.3%32.08%,而贝迪埃则已25%的得票率位居第三。由于第一轮投票中没有候选人得票过半数,前二人将举行第二轮选举。

 

    选举结果公布时,卡特中心的观察员约翰·斯特姆劳(John Stremlau)正与加纳前总统约翰·阿吉耶库姆·库福尔(John AgyekumKufuor)离开宾馆前往巴博官邸参加一场非正式的晚餐会。据斯特姆劳说,他和库福尔得知选票结果公布后都认为晚餐会选在这个日子不会是个巧合。从第一轮投票结果来看,科特迪瓦的政治家和公众也许达成了某种共识,希望能够重温独立后前20年科特迪瓦曾经历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期。当时,科特迪瓦是非洲的翘楚,而现在加纳已经取而代之。

 

    正当斯特姆劳和库福尔在晚餐会上与巴博相谈甚欢之时,路透社报道了军队总司令菲利普·芒古(Philippe Mangou)的电视讲话,他呼吁各方保持冷静:“民众间似乎存在某种恐慌”。事实上,第一轮投票的局势证实了斯特姆劳前一天从一些外交官、记者和独立选举委员会技术人员那里打听来的消息,当时所有的迹象都表明1128还得举行第二轮选举。

 

    巴博的夫人——她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名国会议员——在晚餐会上抱怨她的丈夫没能在第一轮投票中从贝迪埃手中争得南部鲍乌勒族选区的关键选票。这说明对鲍乌勒族选区的争夺将会非常激烈。第二轮投票的事态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瓦塔拉和贝迪埃是否会结成联盟来对付巴博。

第二轮投票

 

    第二轮投票前的1125,巴博和瓦塔拉在25日晚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现场辩论,这场辩论广受赞誉,让人们看到了大选成功的曙光。如果大选成功,科特迪瓦将能重获国际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将不再需要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在象牙海岸防止战乱再起。但是,巴博突然第二轮选举前夜的27日晚签署法令,宣布27日晚21时起至12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宵禁,以保证选举期间局势稳定。这立即引起了国际联络小组、国际观察员以及反对派的担心。反对派联盟立即宣布抵制宵禁,在阿比让部分地区举行示威活动。这次宵禁无益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此前那场辩论带来的积极反响。

 

    大选第二轮投票于当地时间11月28日7时至17时进行,由巴博和瓦塔拉二人角逐总统职位,贝迪埃转为支持瓦塔拉。当天,众多科特迪瓦民众平静地参加了第二轮投票,这彰显了他们的公民精神——他们决心要圆满完成这一1960年来最为公开、竞争最为激烈的马拉松式选举。卡特中心的观察员斯特姆劳曾问过一位试图为选举点工作的教师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他的回答是“为了我的国家”。

 

    据美国大使馆估计,第二轮的投票率在65%70%之间。我们认为第二轮投票率较第一轮低是因为阿比让部分关键选区中存在压抑选民的情况,各党派关键选区填塞选票的情况也在增加。虽然第一轮投票中的一些弊病在第二轮投票中依然存在,而且独立选举委员会浪费资金、不明原因地更替地方工作人员、开放投票点不及时的问题仍然饱受诟病,但卡特中心观察人员从科特迪瓦各地带来的消息还是非常让人振奋的。选民们在应对各种投票困难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各党派领袖和活动家之间的尖刻竞争并没有在众多投票点显现出来,各党代表们常常一起帮助选民们参加投票。由于每个投票点平均接待不到400为选民,因此选民有充足的时间投票,投票点也可以从容地统计票数。28日晚21点,卡特中心的观察小组与其他国际观察员开会交换了对第二轮投票的观察结果,各方看法较为一致。

 

    但随之而来的是西部地区突然爆发的暴力事件,至少造成5人死亡。反对派指责支持巴博的军方为罪魁祸首。同时仍然掌控科特迪瓦北部大部分地区的前叛乱分子也制造了恐吓事件,但随即便被联合国部队镇压。联合国科特迪瓦事务特别代表崔镇永(Choi Young-Jin)立即召集国际联络小组成员开会讨论科特迪瓦的安全形势。虽然我们尚未掌握太多事态发展的细节,但我们相信这些暴力事件之间并无联系。事实上更令人担忧的是各方之间的相互谴责,因为这将威胁到大选进程。内政部官员奥古斯特·左格(AugusteZoguehi)建议废除北部地区的选举,而该地区是瓦塔拉的一个关键选区。此外,人们担心宪法委员会将废除西部地区,甚至阿比让大多数选票点的选票。

 

    崔镇永和国际联络小组成员28日晚还与瓦塔拉、巴博以及科特迪瓦总理索罗·基格巴福里·纪尧姆(Soro Kigbafori Guillaume)召开了紧急会议,希望各方能够尊重选举结果,履行他们对公众的承诺,即相互合作且不会诉诸暴力。

 

    随即,巴博和瓦塔拉各自所属的人民阵线党和共和人士联盟党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传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瓦塔拉阵营指责对方故意阻挠科独立选举委员会公布选举结果,声称事实上第二轮选举投票已经有了正式结果。巴博阵营则指称由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北方地区选举存在造假等舞弊行为,要求宣布选举结果无效。

 

    按照科宪法规定,121是科独立选举委员会公布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的最后期限,但是当1130科独立选举委员会发言人雅各巴·班巴举行新闻发布会,准备宣布第二轮选举投票部分计票结果时,巴博阵营在该委员会的代表达马纳·比卡斯上前夺下发言人的发言稿并撕毁。新闻发布会随即中止。

 

    12月1,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敦促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不加延迟地在今天、即2010年12月1公布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的初步结果”。在国际压力下,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主席巴卡约科2日在阿比让宣布,瓦塔拉在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以541%的得票率获胜,而巴博的得票率仅为45.9%。

 

    然而第二天,科特迪瓦最高立法机构宪法委员会又宣布巴博获胜。宪法委员会主席恩德尔3号晚通过国家电台和电视台向民众宣布,这一计票结果是宪法委员会宣布科特迪瓦北部7个地区的选票作废以后得出的,因为巴博在这些地区的支持者受到威胁而无法投票。瓦塔拉在这7个地区获得的约50万张选票被宣告作废,巴博则以51%的得票率反超。由此,科特迪瓦同时出现了分别由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和宪法委员会宣布产生的“两位总统”。

 

两个“总统”

 

    12月4,巴博在阿比让总统府举行了总统就职典礼,宣誓连任科特迪瓦总统,任期将于2015年结束。随后,瓦塔拉也于同一天通过电子邮件致信科特迪瓦宪法委员会,宣誓就任新总统。随后,126,巴博和瓦塔拉相继宣布分别组建了科特迪瓦新政府,并任命了新的政府总理。

巴博宣誓就职的强势做法给本已纠缠不清的政局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而瓦塔拉及时跟进的做法无疑更是火上浇油。科特迪瓦的政局已成“骑虎难下”的胶着之势,社会动荡以及政局变化的不确定性笼罩着整个国家。

 

国际社会积极斡旋

 

    科特迪瓦动荡的政局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7日召开紧急特别峰会后发表声明,决定中止科特迪瓦成员国资格,并敦促巴博承认选举失败,尽快移交权力。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8日也发表声明,呼吁各方接受前总理瓦塔拉成为科特迪瓦新总统的选举结果。此前,法国、美国、欧盟等也先后表态,一致支持瓦塔拉是通过民主选举方式获胜的合法总统,坚决要求巴博尊重科特迪瓦人民的意愿。美国国务院9日警告说,美国可能因为科特迪瓦的总统选举纠纷对其实施经济制裁。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9日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特别会议,就科特迪瓦国内政治危机进行紧急磋商,并决定暂时中止科特迪瓦成员国资格。

 

科特迪瓦政局前景未卜

 

    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巴博政府首次对如何解决科特迪瓦政治危机做出回应。巴博政府新任命的外交部长阿尔西德·杰杰8日说,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冲突与内战之中,巴博愿意与瓦塔拉达成权力分享协议,共同组成科特迪瓦联合政府。

 

    但是,有分析认为,牢牢掌握着军队、警察等强力部门,因此他不会轻易主动下台交出国家权力。另一方面,瓦塔拉由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也不会轻易对组成权力分享的联合政府表示同意。再加上南北方之间长期的宗教矛盾和民族对立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联合政府的组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至今,暴力冲突还在不断上演。1213晚,支持巴博的军队包围了位于阿比让海滨大道的高尔夫酒店,这里驻扎着被媒体称为“酒店政府”的瓦塔拉总部。双方发生了短暂的交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鉴于科特迪瓦局势日趋紧张,联合国维和部队已加强空中和地面巡逻,以确保民众安全。连日来,多架联合国直升机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市区和一些内陆地区上空盘旋,联合国维和车辆也在阿比让市区大街小巷日夜巡逻。

 

    现在还看不到双方和解的曙光。因此,如果和解不成,科特迪瓦可能再度陷入内战。巴博和瓦塔拉实际上代表了科特迪瓦的南北两个地区的矛盾,巴博的支持者大部分在南部,而北部则是瓦塔拉的大本营。目前,政府军控制着南部地区,而北方还是被反政府武装所控制。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意让出总统宝座,那么,科特迪瓦很可能陷入动乱。

 

(责编:YeL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