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域外 > 李侃如:中国是否在赶超美国?
李侃如:中国是否在赶超美国?
时间:2010-12-09 来源:中国改革网 作者:李侃如/著,孟渔/译,索萨/校 被查看:

 

 

  摘要: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事务中的一个关键性大国,但是布鲁金斯学会的李侃如教授却认为,其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仍然不容低估。

 

 

  近期的中美关系是广泛、严肃、成熟的,基本上是合作关系——就是说双方都希望看到两国关系的成功。不论在贸易、安全问题,或者国际事务的其他方面,中美关系都是深度相互依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尽管存在巨大的分歧,但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两国在全球主要事务中仍然有共同的或相容的利益。两国都希望世界的基本稳定与和平;都将经济繁荣视为第一要务;都希望世界各国能更加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两国都感到恐怖主义的威胁,并在反恐行动上展开了合作。两国领导人都希望双边关系顺利发展。两国都不会把给对方制造麻烦作为关键国策。某种程度上,正如奥巴马总统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国的双边关系像中美关系这样重要。2009年初以来,全球事务首度真正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核心:从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到相应的全球金融体系重建;从朝鲜、伊朗等地区的核扩散到气候变化问题。可以肯定,如果中美可以合作,或者至少以平行的方式解决问题、互不干扰,上述问题和其他全球性的大问题都可能会更容易处理;相反,如果两国以削弱对方为原则来处理问题,各项全球问题都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中国已经成为处理全球问题的一个关键大国,同这一认识相关的,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即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已经缩小——综合国力包括了硬实力、经济能力和国际声望的总和。这种变化首先是由两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经济表现和应对措施的不同造成的。美国最近两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中国发展得却比同期任何主要经济体都好,中国政府在危机中脱颖而出,其负债水平比其他主要经济体都低,这意味着她在财政上比其他国家都更加灵活。

 

  关于中国在全球重大问题上如何定位,应当在多大程度上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转变为全球性大国,从仅仅维护本国利益到为全球共同利益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些问题在中国国内可能尚无定论。对中国来说,她在国际问题上成为主角的过程太快了,不可能从容转型。尽管中国国内的普遍情绪都感觉中国已经在综合国力上同美国持平了,但其高层领导人却并没有受这种假想迷惑,他们很清楚中国面临的挑战。不过就连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都普遍认为中美差距在急剧缩小,而且是朝着对中国有利的方向。

 

  这种感觉是基于一些错误的认识:首先是美国对中国负债如此之多,以至于中国可以对其发号施令。实际上,中国仅持有美国未偿付的政府和主权债务的不7%——它是美国此类债务的最大债主,但7%并不足以使其发号施令。尤其是由于美国正以极低的利率史无前例地大举销售国债,因此即使中国正在减少新购债券的数量,美国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把国债卖出去。同时,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其外汇储备的很大比重,因此中国在美国经济上下了极大的赌注。她是一个严肃的买家,看好美国经济好转,因为她很难撤出。所以保持并发展良好的关系,是符合双方利益的。

  第二是中国的经济治理体系是其经济成功的关键,并代表了一种优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一种同华盛顿共识相对的所谓“北京共识”;特别是在最近全球危机的情况下,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这可能是谬误的:中国并没有经历金融危机;其银行并未卷入如此严重的坏账中。中国仅仅经历了一次经济危机,因为其出口市场严重收缩了。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使流动资金涌入其整个系统,其后果尚未见分晓。但基本上说,尽管中国经济目前表现良好,现有的模式——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和出口的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劳动力成本在迅速上升,到2015年将开始疯涨,因为新晋劳动力将会骤减。而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经济疲软将使出口拉动的增长无力为继。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对环境掠夺无度,这是无法持久的——比如可用水资源不足将会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极为失衡的增长使社会不公正愈发突出,由此产生的不满日益增多,即使是中产阶级也担忧上涨的物价,这可能会导致问题。最后,政府对经济的参与无孔不入,涉及每一个企业,除非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否则诸如腐败、侵犯知识产权和针对外来商品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将难以解决.

 

  中国是否可以在未来五年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完成结构改革仍然不能确定;但现在可以证明的是,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指导其他国家实现增长的“北京共识”。中国是否同美国持平,或者近乎持平,第三个方面在于底层的力量和基本国情。美国仍然占有全球最高的GDP,而中国的GDP无论在绝对值还是在人均值上都要小得多。中国现在仍然没有任何懂得进行全球经营或有效利用技术变革的优质企业。诚然,中国的经济由垂直管理的国有企业占主导,而过去二十年里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却截然相反,即去整合化、聚焦于市场细分的、创新的和高附加值的企业。全球大公司变得极其灵活,因为他们并不是垂直管理,不再需要靠生产线不停运转来维持经营,而中国在基本的经营战略方面却似乎一头奔向了八十年代。中国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才刚刚启动,而美国已然拥有了一套非常先进和高效的创新体系。美国历经多年建构了其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但仍然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来建立一套成熟、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

 

  国家实力的其他方面,美国的军事实力是真正全球性的,也是迄今最先进的;中国正在开始具备远距离作战能力,但仍然落后。另外,中国的人口结构呈偏态分布,将给未来造成隐患。由于七十年代生育力的快速下降和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同低龄和高龄人口相比高得出奇。到2015年,人口结构会反转,而到2030年中国在年龄分布上会更像意大利和日本,但它在人均GDP方面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情况将非常棘手。而美国由于巨大的移民潮而避过了这种年龄金字塔结构。最后,对于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去思考和行动,美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经验。

 

  中国现在被推上全球大国的位置,却没有调整好心态来从容应对。这并不是说美国形势大好,或者没有重大问题。相反,这是要提醒我们,中国领导人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很准确的,即使她是一个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拥有逾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是由若干现代化的城市岛屿和包围它的发展中地区组成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着大约4.5亿人,而发展中地区则有8亿人口。而这二者在每一方面,每时每刻都在对立。正是这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对立定义了中国的问题和机遇。大多数外国人来到中国,从未见过这个人口等式中发展中国家的一面,而这正批判性地定义了这个等式。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使中国转型成为完全的发达国家。因此,那些认为中国现在就可以在能力上同美国匹敌的人,必然会对未来几年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到困惑和失望。

 

  【作者简介】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教授是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的主任和外交、全球经济与发展领域的资深研究员。著有15部作品和自传,发表文章70余篇,大多是关于中国。他还曾在19988月到200010月担任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地区高级主任。李侃如教授20107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中美关系:合作还是对抗?”的演说。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