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伊朗问题是摆在中国面前的另一个战略挑战。它同朝鲜问题在性质上有所差别,因为德黑兰与北京之间并没有长期同盟关系的历史渊源,也不属于中国周边的安全缓冲带。但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大国、中国的核心石油供应者、以及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伙伴,它对北京的价值不言而喻。但由于伊朗无视国际社会规则、公然挑衅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核心利益、孤注一掷地发展核技术,使得北京在处理伊朗问题上不得不走上一条需要调动高度外交与政治技巧的钢索——既要保持同这个地缘政治核心地带的大国之间利润丰厚且具有高度战略回报的政治经济纽带,又要全力支持国际社会加固核不扩散机制的努力,避免一个已然动荡不安的地区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 中国在伊朗的利益无非有二:第一是强化中国与中东关键地缘角色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狭义上讲是为了保障中国持续上升的能源需求得到满足,并拓展中国的出口市场;广义上说是中国在该地区的宏观影响力,换言之,是通过与当地主要强国构建友好伙伴关系,为中国经济体持续高增长创造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伊朗之所以在这个战略版图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其连接中亚与中东的特殊地缘位置、丰富的石油储备、教育良好的大众、以及具有政治野心的领导人。另一方面是伊朗作为制衡美国在中东势力过度扩张的筹码,能成为维护中国在当地利益的有效杠杆,再加上伊朗符合中国寻找第三世界伙伴的标准,有利于中国延伸在西方世界之外的影响力。第二,从一个严格的经济学角度来看,伊朗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也是中国能源和基础建设投资项目的主要接收地,同时还是中国仪器和工程服务的主要输出市场。为了帮助中国大型能源国企走向国际化,伊朗不仅提供了投资场所,也提供了一条陆上产品运输通道。 有些观察家将中国面向伊朗等“无赖国家”的能源政策视为试图抵消西方国家政治影响力的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对美国敌意性行动的种种疑虑。另外一种意见将此解释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后来者心态——由于世界范围内可以开拓的资源市场已经所剩无几,因此中国石油公司只能在其他主要国际石油公司相对空缺的地带寻找机会。 显而易见,保持与美国和西方世界平稳且有促进性的关系不受破坏符合北京的长期利益。为了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并扩大国际影响力,中国清楚推进共同经济目标、解决逐渐复杂化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以及避免一个敌对性战略环境的出现,对实现中国的抱负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中国领导人从不希望被华盛顿视为在关键领域挑战甚至损害美国核心利益的崛起中大国,尤其当美国已经清楚明示伊朗问题是其重要国家安全考虑的时候,更对中国与伊朗关系的推进程度限定了边界。 就中国本身而言,制约伊朗获得核武器、防止其破坏全球核不扩散机制,对于预防中东地区陷入不可逆转的军事竞赛、避免其他周边国家掌握核技术、以及遏制与核武器相关的恐怖主义活动,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中国不希望自己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掌核国家的地位被削弱,也不希望看到一个恶化的全球安全环境,更不希望由于伊朗问题而使得自己“负责任崛起中强国”的国际名声受到破坏。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从未像美国那样将伊朗的行动视为直接而紧迫的安全威胁,加之有美国在伊拉克核项目问题上犯情报错误的前车之鉴,因而更不愿意冒险破坏中国长期的经济和战略目标。 这两股利益交织在一起并时而互相冲突,为中国制定清晰、有效、和前后统一的伊朗政策增加了难度——既要维持与伊朗政府深化的政治经济纽带不受破坏,又要保证华盛顿和国际社会不产生异议,导致在过去许多年中北京持续动用高度的政策技巧,在多种有分歧的利益中进行调整和校正。至2009年,中国成为伊朗首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量从1994年4亿美金的水平飞速增长到2009年的300亿。同时,伊朗石油占中国总石油进口量的百分之十到十五左右,其分量在未来还将继续增加。在此基础上,北京与德黑兰还签订了一系列与能源相关的经济投资与发展协定,以及许多非能源领域的基础项目,比如建设地铁系统和现代化的远洋运输舰队。德黑兰面对美国的经济技术制裁,更是竭尽全力用利润丰厚的贸易机会将北京拉得更近。自然,各国也认识到与伊朗做生意的种种困难,包括过于陈旧亟待更新的设备,过高的要价,以及半路修改甚至取消协约的传统。 北京逐渐配合国际统一核查行动和支持安理会制裁决议的努力,与西方世界既有相似性又有明显区别。北京一直区别对待伊朗作为国际不扩散机制破坏者的角色和伊朗在《核不扩散公约》许可范围内和平发展非军事民用核能力的权力;不同于美国,中国从未公开质疑德黑兰发展核技术的动因并非像他们声称的那么“和平”。另外,中国对于制裁行动的具体采纳也十分小心翼翼,力图不破坏“全球经济的复苏,伊朗人民的利益,或者同伊朗的正常贸易关系”。 总之,北京在伊朗问题上的态度是一条微妙的中间路线——一方面试图强化丰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双边联系,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参与程度以协同世界其他大国施加有所限制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说,这条中线路线为中国带来了好处,因为不论支持哪一方,北京的立场都会为其换来利益。但与此同时,北京也应当尽力避免这些政治举动及其经济补偿为中国蒙上“操纵国际社会共同关心问题以谋取私利”的坏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