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域外 > 21世纪的中心舞台:印度洋上的权力角逐
21世纪的中心舞台:印度洋上的权力角逐
时间:2009-04-14 来源: 作者: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 Kap 被查看:

作者简介:罗伯特·卡普兰,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华盛顿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目前正写作一本有关印度洋的专著。他最近曾任美国海军学院1960级国家安全杰出访问教授。

 

 

无论好坏,“冷战”和“文明的冲突”等概念至关重要。地图的重要性也与之类似。正确的地图可以激发远见,提供关于世界政治关键趋势的空间视角。对于理解20世纪而言,了解欧洲地图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近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一体化鼓励了全球性思维,但有些地方仍然比另外一些地方更有价值。在其中一些地方,比如伊拉克和巴基斯坦,政治仍然处于地理支配之下。

那么,当今地球上哪个部分最能让人一眼看清未来?由于自己所处的地缘环境,美国人对大西洋和太平洋尤为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产生了这样一种景象:纳粹德国、日本帝国、苏联和中国都觊觎两大洋的其中之一。这种偏见甚至嵌入了制图习惯中:墨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s)往往把西半球置于地图中心,把印度洋分开摆在地图的边缘。但是,正如索马里海域的海盗活动和去年秋天孟买恐怖屠杀所表明的那样,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已成为21世纪挑战的中心舞台。

大印度洋地区囊括从撒哈拉沙漠到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内的整个伊斯兰弧形地带。虽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西方人眼中主要是沙漠民族,但他们也是大航海家。在中世纪,他们从沙特阿拉伯远航到中国;沿途传教布道,通过海上贸易传播他们的信仰。今天,印度洋西海岸包括索马里、也门、伊朗和巴基斯坦等潜在的危险国家或地区,既是活跃的贸易网络,也是全球恐怖主义、海盗和毒品走私的网络。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那些在中世纪改变信仰者的后人们——生活在印度洋东端的印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印度洋由两个巨大海湾控制着——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而这两个海湾的尽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两个国家——巴基斯坦和缅甸。巴基斯坦的国内混乱或政权更迭会让寻求与印度和伊朗增强联系的俾路支(Baluchi)和信德(Sindhi)分离主义者获得力量,由此对邻国产生影响。同样的,如果缅甸军政府崩溃,将威胁到周边经济,需要大规模的海上人道主义干预,而中印两国在这里的能源和自然资源竞争隐约可见。另一方面,如果缅甸出现更加自由主义的政权,将削弱中国的主导地位,提升印度的影响,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换言之,印度洋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特征,也是一种理念。它将伊斯兰教的中心地位和全球能源政治以及中印崛起结合起来,展现出一个多层次、多极的世界。人们已经充分注意到印度和中国迅猛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发展所产生的同样巨大的军事影响还没有受到重视。按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学副教授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和古原俊井(Toshi Yoshihara)的话说,印度和中国的大国诉求,以及它们对能源安全的追求,迫使这两个国家“重新将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它们对各自海权的关注这个事实表明它们对各自的陆权有多么自信。印度洋地图也揭示出21世纪权力政治的轮廓。

然而,这里的环境仍然需要美国维持和平、保护全球公地——拦截恐怖分子、海盗和走私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协调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美国之所以必须这么做,不是因为它是一个以陆地为基础的、依靠庞大的陆军部队、冒着陷入教派冲突的危险四处挑衅的干涉者(比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潜伏在地平线上的海上平衡手。海权一直不如陆权具有威胁:正如一句老话,海军抵港访问,陆军来犯入侵。船只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战区,使得外交能够发挥作用。而美国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反应表明,虽然大多数船员和海军陆战队员每晚要回到他们的战舰上,但海军在岸上留下了几串小脚印也能产生重大影响。美国越是海上霸主,而不是陆上霸权,对其他国家的威胁就越小。

另外,恰恰是因为印度和中国强调其海权,协调它们和平崛起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在美国海军肩上。三国海军之间肯定会存在紧张,在它们的相对实力差距开始缩小时尤为如此。但即使美国海军的相对规模在今后几十年中下降,美国仍将是身处印度洋区域以外却在此存在巨大影响的唯一大国——这一独特地位会让它发挥作为印度和中国各自后院的掮客的作用。要想理解这种动态变化,我们必须从海权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地区。

 

海洋变局

 

借助季风的可预测性,印度洋上的各国在蒸汽动力时代之前就已经彼此往来。在中世纪,乳香、香料、宝石和纺织品贸易使得各民族汇聚到印度洋漫长的海岸线上。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尔麦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曾写道,纵观历史,海路的重要性超过陆路,因为海路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品越来越便宜。15世纪后期曾有人说,“马六甲之王的手掐着威尼斯的喉咙,”这句话表明威尼斯城与亚洲巨大的贸易往来;也有人说,如果世界是一个鸡蛋,那么霍尔木兹海峡就是蛋黄。即使在今天,在飞机和信息时代,百分之九十的全球贸易和大约百分之六十五的石油运输都要通过海运。因为有了廉价便利的集装箱运输,全球化才成为可能,而印度洋航线占世界集装箱运输的一半。另外,石化产品运输的百分之七十要通过印度洋从中东运往太平洋。这些货物的运输路线途经世界主要的石油运输线,包括亚丁湾和阿曼湾,以及世界贸易的主要咽喉: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世界贸易的百分之四十通过马六甲海峡,所有交易原油的百分之四十经由霍尔木兹海峡。

印度洋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洲际能源和贸易海上航道,而它在未来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从2006年至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增长百分之四十五,而几乎一半的需求增长将来自印度和中国。从1995年至2005年,中国原油需求增长了一倍,而今后15年左右将再翻一番;到2020年,中国预计将每天进口730万桶原油——沙特阿拉伯计划产量的一半。运往中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需要穿过印度洋和通过马六甲海峡。

印度很快将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其能源需求约百分之三十三依赖于石油,而其中的百分之六十五依靠进口。很快,印度石油进口的百分之九十将来自波斯湾。到2030年,印度必须满足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的需求。来自遥远的莫桑比克的煤炭进口也将大幅增加,此前印度已经从其他印度洋国家如南非、印度尼西亚以及澳大利亚进口煤炭。今后,来自南部非洲的船舶将越来越多地装载大量液化天然气飘洋过海驶往印度,尽管印度仍要继续从卡塔尔、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进口液化天然气。

由于整个印度洋海床,包括非洲东海岸,已成为一个巨大的能源贸易网络,印度正寻求增强其从伊朗高原到泰国湾的影响力——这一由西向东的扩展意味着横跨拉吉王朝的势力范围。印度与波斯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长期保持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它们之间的贸易正日渐繁荣。大约有350万印度人在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六国工作,而且每年汇回国内的外汇达40亿美元。随着印度经济持续增长,它与伊朗的贸易也会扩大,一旦伊拉克恢复也会如此。伊朗与阿富汗一样,已成为印度对抗巴基斯坦的战略后方基地,而且有望成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2005年,印度和伊朗签署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协议,从2009年开始,在25年内,伊朗将每年向印度供应750万吨液化天然气。目前也有关于建立从伊朗经巴基斯坦到印度的天然气管道的讨论,这一项目将把中东和南亚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大大稳定印巴关系)。另有迹象表明,印度和伊朗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印度一直在帮助伊朗发展位于阿曼湾的查赫巴尔港(Chah Bahar),这里也将成为伊朗海军的一个前哨基地。

印度也一直在向东扩展其与缅甸的军事和经济联系。民主的印度无法拒绝缅甸军政府,因为缅甸有着丰富的天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锌、铜、铀、木材、水电——中国在这些资源上也有大量投资。印度希望横贯东西的道路和能源管道网将最终把它同伊朗、巴基斯坦和缅甸连接在一起。

本着同样的精神,印度也在扩大其海军实力。凭借其155艘军舰,印度海军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力量之一,预计到2015年,印度海军将增加3艘核动力潜艇和3艘航空母舰。在1990-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期间,印度海军无力将印度公民从伊拉克和科威特撤出,这种耻辱是印度海军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个动力则是,如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学者莫汉·马利克(Mohan Malik)所说的,印度的“霍尔木兹海峡困境”,印度的进口主要通过该海峡,而这里靠近巴基斯坦的马克兰海岸——中国正在此帮助巴基斯坦建立深水港。

的确,正如印度试图扩展其横贯东西、跨越陆海的影响力,中国也关心保护其在整个区域的利益,试图向南扩展其影响。中国对自己的“马六甲海峡困境”哀叹不已。中国政府希望最终能部分绕过该海峡,通过公路和管道将石油和其他能源产品从印度洋输往中国的中心地区。

中国政府已经通过了针对印度洋的“珍珠链”战略,其中包括沿印度洋北岸在友好国家建立一系列港口。中国正在巴基斯坦建设一系列港口:瓜达尔港建立大型海军基地和监听站(中国可能已经在此监测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航运);距瓜达尔港以东75英里的伯斯尼港将通过一条新铁路与瓜达尔港连接起来;在斯里兰卡南海岸建立的一个燃料站;在孟加拉的吉大港建立集装箱码头。中国在位于孟加拉湾深处的岛屿建有监测站。缅甸得到了中国数十亿美元的援助,正在建设商业和海军基地,并修建连接孟加拉湾南部和中国云南省的公路、水路和管线。其中一些设施的距离中国的中西部城市很近,因此建立连接这些设施的公路和铁路有助于刺激中国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也规划建立横跨泰国克拉地峡、将印度洋与中国的太平洋沿岸连接起来的运河——这一项目的规模堪比巴拿马运河,如果建成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亚洲地区实力对比中的优势,使中国海军和商业海运船队获得从东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巨大海域的通道。

所有这些活动都令印度政府感到焦虑不安。由于中国在其西部和东部建立深水港,以及中国对印度洋国家的军售优势,印度担心如果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将被中国困住。两国重叠的商业和政治利益使竞争升级,这种情况在海上比陆上更为激烈。一位中国海军军官曾说,“我们不能接受印度洋只是印度的内海”。为了应对中国在瓜达尔港建立海军基地,印度则进一步建设其在果阿邦南部的卡瓦尔港。与此同时,一位中国海军分析家曾警告,印度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之间的244个岛屿可能构成阻碍中国进入马六甲海峡西大门的“岛链”。“印度或许是中国最现实的战略竞争对手”,这位分析人士指出,“一旦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它将不会满足于自己的地位,会不断寻求扩大其影响力,其东方战略将对中国产生尤为强烈的影响”。这些担忧显示出北京已经把新德里当作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表明,印度洋将是21世纪全球竞争的主战场。冷战地图上的旧疆界将很快瓦解,亚洲正成为一个从中东到太平洋的更为一体的单位。

自中世纪以来,南亚就成为伊斯兰大中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1世纪初阿富汗东部的迦色尼穆斯林王朝不断劫掠印度西北部沿岸;印度文明本身就融合了印度教土著文化以及这些入侵者遗留的文化印记。尽管去年11月份发生在孟买的海上漂流的恐怖袭击使得大部分的西方人把印度定位于大中东地区之内,但印度洋的整个海岸一直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辽阔地带。

现在有所不同的是这种联系的程度。在欧亚大陆南部以海洋为中心的地图上,人为的陆地分界不复存在;甚至是中亚内陆也与印度洋联系在了一起。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可能一天之内就通过阿富汗输入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城市和港口,而这些地方已成为中亚和印度次大陆的能源纽带。中国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和印度在伊朗的查赫巴尔港可能最终连通石油和天然气丰富的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中亚问题专家弗雷德里克·斯塔尔(S. Frederick Starr)去年在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曾说,印度洋通道“将决定中亚政治的未来”。其他人则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港口称为里海石油的“疏散点”。即便是距离印度洋一千二百英里之外的各国的命运也与之紧密相关。

 

体面的衰落

 

美国在亚洲面临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地缘政治挑战:大中东的战略梦魇、对前苏联南部地区的影响力争夺,以及印度洋上印度和中国日渐增长的存在。最后一个挑战似乎是三者之中最为良性的一个。中国不像伊朗一样是美国的敌人,而是一个合法的同等竞争者。印度则是美国正在发展的盟友。而且,印度海军很快将崛起为继美国和中国海军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海军,将成为抗衡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美国海军的任务将是不动声色地利用其最紧密盟友——印度洋上的印度和西太平洋上的日本——的海上力量来制约中国的扩展。但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将中国海军纳入到国际同盟之中;美中之间在海上达成谅解对于21世纪世界政治的稳定而言至关重要。毕竟印度洋既是能源又是大麻的海上通道,还是一个亟需加以监管的地区。为了有效地管理印度洋,美国军事谋划者们将不得不联合印度、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进行海上巡逻,以应对恐怖主义、海盗和走私等各种挑战。美国的目标必须是建立一个能将跨国冲突的危险降到最小并且减轻美国海军管辖负担的全球海事体系。

一旦从亚丁湾到日本海的海域和海岸联系在一起,维护印度洋和平将变得更为重要。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运选择未来将会大幅增加。港口运营商迪拜港口世界公司(Dubai Ports World)正在对靠近中国人希望开凿克拉地峡的运河附近建设一座陆桥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地峡两端的港口将由铁路和公路连通。马来西亚政府对于能连接孟加拉湾与南中国海港口的输油管线网很感兴趣。毫无疑问的是,随着海权的重要性日渐增长,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的拥挤的中心地带将会成为亚洲的海上心脏: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它在战略上将与富尔达峡谷(Fulda Gap)一样重要(富尔达峡谷是冷战期间苏联坦克入侵西德的一条可能路线)。因而,部署在这一地区的美国海军进行保护性监督将是尤其重要的。作为唯一一支对亚洲大陆没有领土野心的真正“蓝海海军”,美国海军未来可能与个别亚洲国家如印度和中国的合作比它们彼此之间合作得更好。美国海军不需要确保其支配地位,只需要维持自身作为一支有用的力量。

做出必要调整的行动已经开始了。由于美国领导下的损耗实力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近些年来有关地面部队和镇压叛乱的讨论占据了新闻头条。但由于世界上75%的人口都居住在距海洋200英里以内的区域,世界军事的未来也会受制于部署在广阔区域内的海上(以及空中)力量。而且与其他军种相比,海军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保护经济利益以及这些经济利益在其中发挥作用的体系。美国的海军将领们明了国际经济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海上交通,因此他们不止在思考实施和赢得战争,还在思考诸如管辖全球贸易安排的责任。他们也需要适应美国军事打击伊朗可能会给海上贸易和油价带来的影响。考虑到这些情况,美国海军几十年来一直在帮助保卫印度洋上的重要节点,他们通常从英属迭戈加西亚岛的基地发起行动,这个岛屿在印度以南一千英里的地方,靠近主要的海上航线。2007年10月,美国海军暗示它正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而不再是在大西洋,谋求一种持久的前沿存在——这是美国海军总体战略的一个重大转变。《海军2025年远景与战略》文件结论认为,印度洋及其附属水域在本世纪将成为全球冲突和竞争的中心舞台。

然而,由于美国在公海上面临的挑战增加,它不清楚美国海军的支配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在冷战末期,美国海军引以为荣的是拥有约600艘军舰;现在则降到了279艘。加上新的“濒海战斗舰”,这个数字在今后几年中可能会上升到313艘,但是考虑到34%的成本超支和造舰速度缓慢,这个数字也可能降到200多艘。虽然精确制导武器的革命意味着现有战舰比冷战时期配备了更好的火力,但是因为一艘战舰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所以战舰越少,每个部署决定的风险就越大。如果到达某一点上,数量不足就会损害质量。

与此同时,到下一个十年的某个时候,中国海军会比美国海军拥有更多的战舰。中国正在以美国五倍的速度生产和购买潜艇。除了潜艇,中国人已经明智地集中购买水雷、能够击中海上移动目标的弹道导弹和屏蔽GPS卫星信号的技术,而GPS卫星正是美国海军所依赖的(中国也计划购买至少一艘航空母舰;没有航空母舰阻碍了他们在2004-2005年进行海啸救援行动的努力)。中国的目标是“海上阻截”(sea denial),或者阻止美国航母战斗群在华盛顿想要的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包围亚洲大陆。中国人也比美国的军事谋划者们更有雄心壮志。种族战争的前景让美国海军将领们不再考虑在斯里兰卡(在战略上位于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的交汇点)建设基地,而中国人正在此处为他们的军舰修建一个燃料补给站。

中国海军的崛起完全没有什么不合法的。由于国家经济利益的迅猛扩展,中国必须扩展其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力量,以保卫这些利益。英国在19世纪就是那么做的,当美国在美国内战和一战之间作为一个大国出现的时候,它也是那么做的。1890年,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认为保护商船队的权力一直是世界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如今中国和印度的海军战略家们都在热切地阅读他的著作。2005年拉开的大规模纪念郑和的活动也表明中国谋求在印度洋的重要存在,郑和是明朝探险家和海军将领,他在15世纪初的几十年里经常往返于中国、印尼、斯里兰卡、波斯湾和非洲之角之间的海域——纪念活动释放出中国的一种理念,即这些海域一直是其势力范围的一部分。

正如在19世纪末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减少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来平衡其海上盟国(日本和美国)不断增长的海权一样,在21世纪初,美国也开始体面的衰落,利用印度和日本等盟国不断增强的海上力量来制衡中国。除了赋予志同道合的国家更多责任,尤其是那些与欧洲盟国不同、仍然重视军事实力的盟国,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减少自身的责任呢?

举个例子来说,印度非常乐意帮忙。印度战略家拉贾•莫汉(C. Raja Mohan)2006年写道,“印度从来没有等待美国制衡中国的许可”。由于受到中国崛起的威胁,印度已经扩展了其海军存在,向西最远到莫桑比克海峡,向东最远到南中国海。印度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群岛等岛国一直建有海军补给站和监听站,并且与它们建立了军事联系,其目的正是为了抵制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非常积极的军事合作。随着中国—巴基斯坦同盟逐渐成形(在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建设瓜达尔港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以及印度海军在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发展,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角力正在海上大博弈的层面展开。这也是美国不动声色地鼓励印度制衡中国的原因,即使美国寻求与中国更多的合作。冷战期间,太平洋和印度洋真是美国的内湖。但这种霸权将不会持续下去,美国必须设法用一种微妙的均势安排来代替这种霸权。

 

最重要的联盟缔造者

 

那么,在《新闻周刊》国际版编辑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称之为“后美国世界”的时代,美国到底如何扮演一个建设性的、遥远的并且正在缓慢衰落的霸权角色以及到底如何维护公海和平呢?几年前,时任海军作战部长(现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麦克尔•穆伦(Michael Mullen)上将曾说,答案就是一支“千舰海军……由所有热爱自由的国家组成——守望大海、防范彼此”。“千舰海军”这个词因为听起来过于盛气凌人而被抛弃,但是其背后的思想仍在:美国海军不应单干,而应当作为最重要的联盟缔造者,与任何愿意进行海上巡逻并与之分享情报的海军合作。

目前,第150联合特混舰队(CTF-150)正在亚丁湾进行打击海盗的巡逻,该舰队基地设在吉布提,包括大约15艘来自美国、欧洲四国、加拿大和巴基斯坦的军舰。2008年,约有100艘船只在该地区遭到海盗袭击,并有35艘船只和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货物被海盗劫持(截至到2008年底,包括油船、货船和其他船只在内的十几艘船只以及300多名船员仍被海盗控制着)。通常每艘船的赎金要求超过100万美元,从最近一艘沙特油船的例子看,海盗要求2500万美元。去年秋天,在一艘运载坦克和其他军事装备的乌克兰货船遭到截获后,来自美国、肯尼亚和马来西亚的军舰立即赶赴亚丁湾协助第150联合特混舰队,几周之后又有两艘中国军舰加入。这支旨在加强和重组第150联合特混舰队的部队很可能会成为一支永久性的力量:海盗是陆上无政府状态在海上的连锁反应,而且只要索马里处于混乱的阵痛之中,在军阀指挥下进行活动的海盗会继续袭扰非洲东海岸附近的广阔水域。

特混舰队模式也可适用于马六甲海峡和印尼群岛的其他周边海域。在美国海军帮助下,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海军和海岸警卫队近年来已经在这一地区联合打击海盗。而且由于美国海军既是调停者,又是标准程序的执行者,这种联合也可以使敌对国家,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或印度和中国,汇聚在一起:这些国家的政府很容易向其公众证明,它们所参与的特混舰队旨在应对并没有分歧的跨国威胁。打击海盗有可能使印度洋沿岸的敌对国家团结起来。

印度洋沿岸许多国家的政府软弱无力、基础设施薄弱,这使得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必要改革它们的军队。这个地区代表的是一个非常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美军必须探险式地应对一系列危机:不仅有海盗,还有恐怖袭击、种族冲突、龙卷风和洪灾。即使美国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它们仍然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人们期待它们在这类紧急反应中发挥领导作用。由于气候和地质脆弱区域的人口迅速增长,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的危险几乎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候,部署调配将一个跟着一个。

这些挑战类型多样、反复出现,使得21世纪的印度洋地图与20世纪的北大西洋地图有着天壤之别。后者有一个唯一的威胁和唯一的概念:苏联。这让美国有一个简单的聚焦点:保卫西欧不受苏联红军的入侵,并且将苏联海军抑制在极地冰盖附近。由于这种威胁是直接的,而且美国的权力至高无上,因此美国领导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被公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联盟。

有人或许会想象在印度洋上建立一个“海上北约”,由南非、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组成,印巴在这个联盟内就像希腊和土耳其在北约内一样相互争吵。但是,这一想法未能捕捉印度洋的全部意义所在。由于中世纪阿拉伯和波斯水手的巡航活动以及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帝国主义的遗产,印度洋形成了一个历史和文化单元。然而,从战略角度看,与今天的整个世界一样,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焦点。亚丁湾、波斯湾、孟加拉湾——所有这些地区都受到不同行为者的不同威胁所累。正如今天的北约是一个更加松散的联盟,不像在冷战期间那样目标明确,任何以印度洋为中心的联盟都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考虑到印度洋的规模——它横跨7个时区以及几乎世界上一半的纬度——以及船舶航行比较缓慢,对于任何一支多国海军而言,要想及时抵达危机区域都是一个挑战。在2004年海啸之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印尼附近海域领导救援行动,不过是因为林肯号航母恰好在附近游弋,而不是在它当时正在驶往的朝鲜半岛。

一种更好的办法是在印度洋的不同地区依靠多重区域性和意识形态联盟。这种努力中的一些已经开始。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海军已经联合起来,以遏制马六甲海峡的海盗;美国、印度、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海军也在印度西南海岸举行了联合军演——暗含对中国在该区域布局的抵触。

据美国海军作战部前副部长约翰·摩根(John Morgan)中将指出,印度洋战略系统应该像纽约市出租车系统一样:由市场力量驱动,无需中央调度台。在那些航道需要得到保护的地区,联盟将自然形成,就像出租车在演出前后聚集到剧院区一样。澳大利亚的一位海军准将指出,这种模式应该是一个美国海军提供人造海上基地的网络,允许不同的联盟组合:来自不同国家的护卫舰和驱逐舰在需要时可以“即插即用”式地进入这些遍布从东非到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海上基地。

如同整个世界的一个缩影,大印度洋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激烈捍卫主权(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和惊人的相互依赖(管线和海陆航线)并存的区域。自葡萄牙16世纪初进入这一地区以来,西方的权力第一次出现下降,尽管是在缓慢和相对下降。印度和中国将会加入到大国在这些水域的争夺之中,它们作为主要贸易伙伴所拥有的共同的经济利益把它们不舒服地拴在一起。与此同时,美国将成为这一新的复杂地区的稳定力量。不可或缺而非主宰一切必将成为美国的目标。

 

(刘丰 陈子恪/译)

(责编: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