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域外 > 在大萧条的阴影下狂欢
在大萧条的阴影下狂欢
时间:2009-03-15 来源: 作者:译言网 被查看:

简介

美国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不能不让人联想到1929年的大萧条。如果真是如此,我们还能歌舞升平吗?

 

大萧条的阴影下的派对


2008年3月21日

如果说本.伯南克设法支撑起行将坍塌的金融系统大厦,他很快就会因其英雄行为而得到激赏。

 

但是我们真正应该问的问题是:

我们是如何落到今日这般田地的?

为什么金融系统需要救赎?

为什么做派文雅的经济学家必须成为超级英雄?

 

在根本的层面上,答案就是:这是我们为率性健忘所付出的代价。对于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事情,我们选择了遗忘。并且我们一再重复拒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错误。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左,1929年的股市崩溃并不是后来大萧条的决定性事件。让一次普通的衰退最终演变为一场危及文明的萧条的原因,是1930到1931年间席卷整个美国的银行挤兑风潮。

 

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危机展示了未受监管和规制的金融市场是多么容易被灾难性的失败所击倒。

 

数十年过去了,然而,教训却被抛在脑后。现在,我们重新开始了学习,却是用最痛苦的方式。

 

要把握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银行的运作方式。

 

为了调和储蓄者和借贷者之间互相冲突的欲望,银行才得以存在。储蓄者想要自由:不用提前太久的通知,钱就可以取出来。而借贷者想要承诺:他们不希望冒突然还钱的风险。

 

通常银行能够让双方都感到满意: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取出钱来,而放在银行保管的钱则被用来发放长期贷款。这个方法能管用的原因是,取钱和存钱多多少少能互相匹配,所以银行只需要保持适量的现金储备就能兑现承诺。

 

可是有些时候(通常都是因为一些空穴来风的谣言),银行面临挤兑风险,也就是许多人想在同一时间取出自己的钱。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并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要求。哪怕谣言是错误的,银行也有可能破产。

 

更为糟糕的是,银行挤兑具有传染的特性。如果一家银行的储户损失了金钱,别家银行的储户也会感到紧张,这就引起了连锁反应。并且,这会带来更广泛的经济后果:当苟延残喘的银行试图要回贷款的时候,恶性循环会跟着发生:银行挤兑会导致信贷紧缩,并带来更多的商业失败,这反过来又为银行制造更多的金融麻烦。

 

一言以蔽之,这正是1930-1931年发生的事情,并最终酿成大萧条的灾难。因此,国会建立了一套监管和保障体系为金融系统罩上一张安全网,以杜绝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就这样,我们过了一阵安稳日子,但是却好景不长。

 

华尔街对监管很是恼怒,因为它们在限制风险的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利益。一点一点地,华尔街挣脱了束缚,部分原因是通过说服政客们放松管制,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则是通过创造一个依赖于复杂的金融安排的“影子银行系统”以避开监管,而这些监管措施原本是为了保证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举个例子,在旧有的系统中,储户们将钱存在严密监管的储蓄银行中并且得到联邦政府的保险,银行则利用这些钱来发放房屋贷款。但是,历经时日,这个系统被部分替换掉了。取而代之的系统是这样的:储户把钱投入那些购买资产支持债券的基金。资产支持债券来自一些特殊的投资工具,而这些特殊投资工具则购买由证券化按揭贷款所产生的债务抵押凭证。没有监管人员注意到这一切。

 

许多年过去了,因为提供了比传统银行更好的交易,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从银行业手中抢走了越来越多的生意。同时,凡是担心这个勇敢新世界缺乏安全网保护的人都被作为老古董被淘汰出局。

 

可惜,实际上我们过去就像是在1929年的时候开了个派对,而现在却到了1930年。

 

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基本上可以说是70年前那一波席卷全国的挤兑风潮的升级版本。民众虽然没有从银行取出钱来藏在床垫下面,但是他们采取了现代版的措施:把钱从影子银行取出来放进美国国债。到目前为止,其结果就是金融紧缩的恶性循环。

 

伯南克先生和他的美联储同事们竭尽全力想要打破恶性循环。我们只能指望他们能够成功。要不然,接下来的几年将会非常难过,虽然不一定是另一次大萧条,却一定会是近几十年来最糟糕的经济衰退。

 

纵然伯南克如愿以偿,这还远不足以运行美国经济。现在正是重新学习历史经验教训的时候,也是让金融系统重新接受控制的时候。

(责编:文纵小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