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文化评论 > 海默:评读《谁为伊斯兰讲话?》
海默:评读《谁为伊斯兰讲话?》
时间:2010-07-28 来源:共识网 作者:海默 被查看:

 

(文章原标题:到“沉默的大多数”中找答案——《谁为伊斯兰讲话?》评读)
  当今时代的人们,无论何种肤色,无论主动被动,总会获取和存储一些伊斯兰和穆斯林的信息。然而他或她也许很少注意到这些信息能否代表穆斯林大众,是否客观真实。
  “9·11”事件之后,穆斯林装束的恐怖分子身影在频频在媒体上露面,利用宗教为其暴力和恐怖行动辩护的声音并不新鲜。而一些恐怖主义研究专家和政治评论家则对伊斯兰经典内容断章取义,甚至有意曲解,散发伊斯兰应该为全球恐怖主义负责的言论。许多不明真相的人长期耳濡目染这种貌似对立实则一致的信息,以为“专家”口中所言就是真正的“伊斯兰”,极少数极端分子所为就是这个宗教的信众所行,以至于有意无意地成为“伊斯兰威胁论”的土壤,“伊斯兰恐惧症”的患者。在一些国家、地区尤其在西方,对伊斯兰和穆斯林的歧视情绪仍有市场。
  难道伊斯兰教果真倡导极端和恐怖?难道穆斯林果真都是潜在的好战暴徒?
  摆在面前的这本《谁为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提醒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诸多声音中缺失了至关重要的一环——普通穆斯林的真实想法。这对西方和穆斯林社会——事实上是对整个世界的未来——都是危险的,现在到了在争论中倾听民众的声音的时候了。”[1]
  埃斯波西托先生是《谁为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的作者之一,中国读者应该对他不陌生。作为美国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和中东问题专家,埃斯波西托曾任美国圣十字学院中东研究教授和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务院中东与伊斯兰事务顾问,现任乔治敦大学教授、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主任。199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他的《伊斯兰威胁——神话化还是现实》中文版。10年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谁为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由他和达丽亚·莫洛海德女士合著。两书虽然主题相同,堪称姊妹篇,但前者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侧重于理论上评述,后者则以立足现实,对确凿的事实予以分析,立足点和阐述方式明显不同。
  这本书是在我国知名的伊斯兰学者指导下,由一位长期生活在穆斯林聚居区的汉族年轻女学者牵头翻译。虽然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味道很浓,但由于行文流畅,遣词准确,即便是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比较陌生的读者,阅读时也不会有生涩之感。
  虔诚信仰受赞赏
  在穆斯林世界,伊斯兰信仰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对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不是外界观察者可能认为的:仅仅是进行裁决和惩罚的限制性框架。对很多穆斯林来说,它是一个灵性的精神地图,提供意义、指导、目的和希望。”“很多穆斯林视宗教为身份认同最显著的标示,它是意义和指导、慰籍和团结的源泉,是进步的关键。”“在许多国家大多数穆斯林(有些达到90%)认为宗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相当数量的人把‘拥有丰富的宗教/精神生活’作为生活一个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当问到他们对伊斯兰世界最赞赏的是什么,在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亚这样有巨大差异性的不同国家,大多数人居第一位的回答都是‘人们对伊斯兰教的虔诚’。”[2]
  穆斯林对待信仰的这种态度,在今天的西方人看来,是“落后”甚至是愚昧的表现。例如,盖洛普的《2006今日美国》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认为穆斯林的宗教信仰过于极端。[3]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当代西方,宗教信仰仅仅成为一种点缀。88%的法国人都口头承认信仰罗马天主教﹐但经常在星期日进教堂礼拜的人不足5%,60%的信徒说“从来没有进过教堂”。在英国只有28%的受访者认为宗教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美国与欧洲相比历来有更为强势的基督教信仰,但是2007年的民意调查发现,美国的基督教也同欧洲一样走向衰败。美国宗教信仰特征调查委员会对5.1万名美国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与15年前的同样调查数据相比,出现明显变化。自称“没有任何信仰”的人占14%,35岁以下的年青人,有23%的男子和18%的女子承认与任何宗教团体没有来往,天主教信徒中有43%的调查对象说不参与任何教会活动。[4]
  “许多评论家指责说伊斯兰教是一个好战或暴力的宗教,全球恐怖主义要归咎于伊斯兰教,恐怖主义者是些特别虔诚的家伙。”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伊斯兰是倡导仁爱、中正、和平的宗教,绝大多数穆斯林是远离残忍、极端、恐怖行为的。因为虔诚的伊斯兰信仰带给穆斯林的,是宁静的心灵、良好的品德和充满了爱的生活。“‘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意味着只有真主值得‘崇拜’——而不是金钱、野心或自我,这一信仰渗透到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礼拜到如何对待邻居和从事商业活动。”“穆斯林将先知穆罕默德视为人类生活的完美榜样。”通过被称为伊斯兰教支柱的五项宗教功课将理论化为实践。[5]
  “很多西方人可能对穆斯林礼拜的次数感到吃惊。”但在穆斯林心目中,这是“灵魂的五次小小的进餐”,“这让他们感到更接近真主”,何况在今世,也给他们带来了直接的利益:“在7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礼拜极大地帮助他们克服个人的焦虑。”[6]
  对于放任欲望的“现代人”,少吃一餐饭,都是难以忍受的,每年30天昼间不吃不喝,还要放弃性行为,禁止任何罪恶,这无疑是不可思议的怪现象。然而对于虔敬的穆斯林,这段“约束身体和进行精神反思的时间”,是来自于真主的“定制”,是永恒后世远离火狱的“盾牌”。犹如伊斯兰学者所指出:“伊斯兰教制定斋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敬畏真主,体验饥渴,怜悯疾苦,与穷人同甘共苦,以开启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恻隐心和爱心。所以斋戒不仅是一项虔诚的宗教功课,也是一项伟大的爱心活动和博大精深的灵魂教育工程。”[7]
  在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大环境中,伊斯兰的天课制度往往不被理解,甚至饱受非议。但是,虔敬的穆斯林坚信,真主创造的物质财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某一部分人的欲望,而是为着全人类的幸福。富人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51:19)因此,他们自愿拿出一年流动资产的2.5%,奉献给穷人、患病者和遭遇困难的人。“这并不被看成是自愿行为或者是一种施舍,而是被视为分享来自真主的财富。伊斯兰教非常强调社会责任。”[8]
  穆斯林积蓄财产,一生中去麦加圣地朝觐一次,也被视为信仰极端的标志。可是,在虔诚的穆斯林看来,朝觐是提升道德,净化灵魂的重要举措。“每年超过200万的信仰者从世界各地来到这个先知穆罕默德降生和首次获得真主启示的地方。男性和女性换上象征纯洁、团结和平等的戒衣,共同参与到再现重要宗教事件的仪式当中。那里没有隔离。朝觐过的穆斯林描述了200万朝觐者一起赞颂真主的不可思议的体验,人人平等,进入神圣的场所,与超越他们自身的存在相联系。”[9]
  时时投身吉哈德
  在西方世界,“没有一个词像吉哈德(jihad)这个词一样,被到处使用并滥用,成为以伊斯兰教之名实施的暴力和恐怖行动的普遍象征符号。”“将吉哈德与恐怖主义互换,不仅是不准确的,而且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与西方评论家们一成不变地引用这一词语时的单一理解相比,全球穆斯林对于吉哈德这一概念的认识有相当大的差别。”[10]
  在原本的意义上,穆斯林时时刻刻都在吉哈德——为真主之道而奋斗,主要是同自负、自私、贪婪和邪恶作斗争。“吉哈德在《古兰经》中任何一处都和‘圣战’(holy war)没什么关联,更不等同于‘圣战’。”“在调查的四个阿拉伯国家(黎巴嫩,科威特,约旦和摩洛哥)中,对吉哈德最多的描述是‘对真主的义务’,‘神圣的义务’或‘敬拜真主’,没有一个词提及战争。”[11]
  虽然《古兰经》允许穆斯林开展防御性的战斗,但同时“强调应该把和平而不是暴力和战争作为准则。允许与敌人作战被纳入对和平的强烈要求这一框架之内:‘如果他们倾向和平,你也应当倾向和平,应当信赖真主。’(8:61)以及:‘如果他们退避你们,而不进攻你们,并且投降你们,那末,真主绝不许你们进攻他们。’(4:90)。从最早的时候开始,伊斯兰教就严格禁止杀害非战斗人员以及妇女、孩子、僧人和拉比,除非参与了战斗,否则他们是被豁免的。”[12]
  在当代穆斯林社会,吉哈德含义广泛,“它被用来描述为了美好的有道德的生活、为了履行家庭责任、为了净化邻里关系、与毒品斗争或是致力于社会正义的个人的奋斗。”当然,吉哈德也被用于号召解放战争、抵抗运动甚至从事恐怖活动。“不过,非常有必要强调的是,对穆斯林来说,无论吉哈德意味着灵魂的战斗还是刀剑的战斗,都应该是正义和道德的战斗。吉哈德一词只有积极的正面的内涵。这就是说号召恐怖主义的吉哈德本身不仅要冒开罪许多穆斯林的风险,而且无意中也许会让极端分子失去他们以死相求的道德优越感。”[13]
  “在全球最大的以穆斯林人口为主体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许多谴责恐怖主义的人都以人道主义或是宗教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一位妇女说‘杀一个人和杀整个世界的罪过一样’,这是将《古兰经》第5章32节换了个说法。”更多人的则引述“这不符合真主的法度”、“真主不喜欢谋杀者”等宗教原则作为理由。“而那些认为9·11事件是正当的人却是以“政治上的不满”而非宗教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答案。”
  如果说穆斯林世界确有极端派、激进派,那么这些人在庞大的穆斯林总人口中只占极小的比例。盖洛普在构成全球穆斯林人口的80%的10个穆斯林国家的民意调查表明,认为“9·11”恐怖袭击正当的,仅占总人口的7%,而这7%之中,仅有13%的人认为对敌国平民发动攻击是“完全正当”的。
  唯有穆斯林群体中有同情恐怖分子的人吗?“问题的答案是‘不’——极端主义的观点并不为穆斯林所独占,事实上,毫不含糊地对袭击平民进行谴责的穆斯林,其平均比例与美国公众更加接近。”“近来的一项研究显示,只有46%的美国人认为‘有意针对平民的炸弹和其他袭击’‘无论如何是不正当的’,而24%的美国人认为这些袭击‘常常或有时是有理由的。’”“6%的美国公众认为以平民为目标的恐怖袭击‘完全是正当的’”。[14]
  同持其他信仰的各种肤色人们一样,多数穆斯林十分憎恨极端和恐怖。“相似的是,在问及最不喜欢自己所在社会的什么时,穆斯林最为关切的就包括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如果我们回想到穆斯林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首要的受害人一直是穆斯林时,我们就不会对这一回答感到惊异。‘恐怖极端分子’并没有受到称颂,而是为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的民众们所拒斥,恰如美国的民众所做的一样。”[15]
  “也许还有不少人要追问:如果穆斯林真正拒绝暴力,为何穆斯林世界还是暴力泛滥?这些结果所显示出的是,恐怖活动如同任何其他暴力犯罪一样,是一种’外团体’(out group)的行动。正如美国各个城市暴力犯罪事件的持续发生并不意味这是美国人所默许的一样,持续的恐怖暴力并不是穆斯林宽容暴力的证据。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出了这一点。”[16]
  沙里亚涵盖民主
  盖洛普的民意调查表明,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希望沙里亚至少是“立法的一个源泉”。 [17]
  “沙里亚字面的意思是‘通向水源的道路’,但用在宗教的背景下,其义为‘通向真主的道路’,象征对精神和社会提供指导的道路。沙里亚是穆斯林个人和公共生活的道德指南。”[18]
  “在西方,沙里亚普遍被认为是严酷原始的律法,但是对很多穆斯林来说,它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19]
  苏丹前外交官阿卜杜瓦哈布·阿凡提指出,伊斯兰教对一神信仰及真主绝对权力的强调要求有一个民主制度:“一人独揽大权与一切权力属于真主是相矛盾的,因为所有的人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盲目服从某一个人的统治与伊斯兰教相悖。”[20]
  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在2001年的一个电视讲话中说到“今天,世界民主遭遇巨大的真空之苦,那是精神的真空”,而伊斯兰教能提供一个民主和精神性相结合的框架,以及宗教的政府。[21]
  《半岛》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沙里亚原则可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在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数的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实施沙里亚法是符合逻辑的,这是穆斯林摆脱一些阿拉伯统治者专政和压迫的唯一途径。那些统治者惯于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22]
  尼日利亚70%的穆斯林强烈支持将沙里亚作为立法源泉之一,他们坚信沙里亚能够消除愚昧和不公正现象。2003年沙里亚上诉法院推翻了一起石刑案,五个法官中的四个认为最初的判决背离了伊斯兰法原则。[23]
  土耳其穆斯林把大量的选票给了繁荣正义党,因为这个政党主张以严格的伊斯兰法取代国家的世俗政策,而“伊斯兰法能扫除腐败,这似乎是我们问题的唯一解决之道。”[24]
  即便是在美军控制的伊拉克,什叶派领袖们也呼吁伊斯兰民主,其中包括将沙里亚作为伊拉克新宪法的法律基础,巴士拉城超过千名的妇女集会支持沙里亚。,2005年初伊拉克国民大会90名女性代表之一耶纳拉·乌贝蒂(Jenan al-Ubaedy),向《基督教箴言报》表示她支持实施沙里亚。[25]
  实际上,在许多穆斯林国家,毫无疑问,沙里亚就是国家法律的准则,是穆斯林民众权益的根本保障。
  “虽然沙里亚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严酷和压迫性的法律制度,穆斯林妇女对此的看法却微妙得多,她们认为沙里亚与她们对赋权的期望是一致的。”“比如,‘伊斯兰姐妹’(Sisters in Islam),一个以马来西亚为基地的保护妇女权利的非政府组织,游说马拉西亚政府对多妻制婚姻采取严厉措施。这个组织援引《古兰经》经文和先知圣训,呼吁妇女有权利在婚姻文件中列出多妻制的条件。如果一个丈夫决意娶第二个妻子,那么法律就应该要求他必须和第一个妻子离婚并支付她当初的嫁妆以及赡养费。”[26]
  “从盖洛普民意调查受访者那里得到的结果显示,对民主自由和妇女权利的支持在穆斯林世界非常普遍。伊斯兰教传统中有相当多的原则支持这些自由。”“伊斯兰教还有另外一些概念,能够为穆斯林版本的民主提供合法的论证,包括:在推选或选举统治者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协商’(shura)原则。这个原则和作为伊斯兰教法源泉之一的社团‘公议’(ijma)一起,作为反映社团集体决断的一种方式,被用来支持现代议会和国民大会制度。”[27]
  埃斯波西托先生和他的合作者在综合分析后提供的结论是:“虽然穆斯林国家普遍缺少民主,但是许多穆斯林重视相当多的民主制原则。普遍而言,穆斯林认为民主制价值观和宗教原则之间不存在矛盾。总之,穆斯林既不希望神权统治也不喜欢世俗民主,他们情愿选择第三种模式,即宗教原则和民主价值观共存。”
  实行或者恢复沙里亚,是不是等同于神权统治,是不是意味着愚昧和后退,只要听听穆斯林大众的心声,答案就十分清楚了。
  要权利更要尊严
  埃斯波西托先生将“妇女们想要什么?”单列一章,既说明西方人对穆斯林妇女问题的误会或曲解比较严重,也说明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近几年,美国精神病专家苏尔坦所谓压制妇女的声明,连同媒体上大肆渲染的巴基斯坦一些乡村“为荣誉杀人”、 索马里少数地方实施女性割礼的新闻,将西方世界“穆斯林妇女受到压迫这一认知广为流传,这也成为人们支持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论据之一。安全和自由——即摆脱恐怖组织及其支持者、传播民主和自由——与妇女权利一样,是解放必不可少的核心目标。”当着人们奇怪为何鲜有所闻穆斯林女性自己要求摆脱“宗教桎梏”的讯息时,西方人振振有辞地说,那是因为:“这一压迫如此严重,以致于穆斯林社会中的妇女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权利。”[28]
  事实是怎样的呢:
  “与沉默的顺从这一广为流传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盖洛普在穆斯林人口占多数或是有一定数量穆斯林的国家对妇女的调查发现,妇女并没有被规约去接受二等公民的地位。实质上,我们所调查的每个国家的大多数妇女都认为妇女应该享有和男性同样的法律权利,在选举时不受家庭成员的影响,承担任何她们称职的工作,甚至是在政府高层服务。”[29]
  “萨勒赫……是伊斯兰教逊尼派最负盛名的学术和权威机构、艾资哈尔大学的伊斯兰教法学家和教授。……她写作了七本以上的关于伊斯兰教的著作,和至少四本深度研究的作品。她常常出现在泛阿拉伯的电视节目当中,直率敢言,宣讲伊斯兰教。她所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伊斯兰教是朴素的,它对妇女非常尊重。’”[30]
  “黎法特……是一位工程学教授,教授的学生里既有男、又有女。‘我们这一代妇女处在埃及新时代的前沿’,谈及20世纪5、60年代妇女上大学的浪潮迭起之时。她说,‘现在这在埃及根本毋庸提及,大学里到处是女性,有时比男性还多,她们非常优秀。’”[31]
  “这些例子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各国自己报告的代表性数据显示了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女性人口比例,伊朗是52%,埃及是34%,沙特是32%,黎巴嫩是37%。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大学里的多数学生是女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的《性别与发展报告》,在约旦、阿尔及利亚、黎巴嫩、科威特、利比亚、阿联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孟加拉,2001到2002年,中学里女生和男生的注册比率是100%甚至更高。土耳其是个坚定的世俗主义国家,西方常认为它在性别平等方面要领先于邻国,但是它的女生和男生入学比例只有73%,印度是74%。这些国家里的性别差距要比沙特更大。根据联合国的报告,沙特的中学女生和男生注册比率号称是89%。”[32]
  当然,在另外一些穆斯林国家也有令人遗憾的现象。“比如在也门,妇女的识字率只有28%,而男性是70%;在巴基斯坦,女性识字率是28%,男性是53%。[33]
  不过,这些令人遗憾的发现并不是伊斯兰国家所独有。它们也不能代表整个穆斯林世界;伊朗和沙特妇女的识字率是70%,约旦和马来西亚则高达85%。更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在饱受战乱之苦、世界都认为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受到宗教警察严厉限制的阿富汗等国,穆斯林妇女并不愿意仿效西方女人。
  “在盖洛普调查数据中,与穆斯林妇女对待西方的态度有关的数据相当复杂。大多数妇女喜欢西方,但是她们并不渴望变得更像西方妇女那样。她们赞同性别平等,但是她们或许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之中得到它。”[34]
  “从一位受过中学教育的22岁摩洛哥农村妇女身上,我们找到了这一谜题的线索。在问及她最欣赏西方的什么之后,我们又询问她最厌恶什么。她回答说‘我厌恶……男性对妇女的不尊重”。男性、甚至比男性比例更高的妇女都说他们厌恶西方所谓的乱交、色情和不文雅的装束。追根溯源,这些认识多来自于每天输入穆斯林国家的好莱坞影像。年轻妇女衣不蔽体的形象非但没有激起穆斯林妇女模仿的热情,反倒让她们相信,尽管西方妇女拥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她们缺乏文化上的地位。’”[35]
(责编:RXX)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