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主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考察民主的命运,无论是在对个体的尊重上,还是在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上,中国的民主充满了自嘲与悲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陪都时期的鲜英,在民主无家可归、走投无路时,不畏迫害、散尽千金毅然将自己的私家别墅辟为“民主之家”,并长期以实业经营所得义助“民主之家”的运转。作为“民主之家”的主人,鲜英既享“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的风光与荣耀,也蒙人格受侮尊严扫地之辱,命运之跌宕、世态之炎凉,让人无限唏嘘。 一、嘉陵江上有一叟 鲜英的经历在中国近现代几乎是绝版的,从经历来看,鲜英横跨军、政、商界,从身份上看,他是做过军阀幕僚的有道之人,他是主持过乡村改造的地方官员,但他更是经营实业支持民主的爱国民主人士。鲜英,1885年生于四川西充县太平镇鲜家沟人,幼时家贫,后在亲友的资助下进入私塾。西充是古色古香的蜀地佛国,儒踪道迹,古韵遗存。这也是一块孕育自由的沃土,近代以来西充成为川北有名的民主之乡,“布衣圣人”张澜、“保路先驱”罗纶都是西充子弟。鲜英是张澜的学生,1907年,张澜在顺庆府(今南充市)办官立中学堂时,对这个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的学生格外关照,张澜对鲜英有再造之恩,因此鲜英一生都追随张澜,两人亦师亦友。 1908年,鲜英投考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入弁目队,并于同年加入同盟会。在陆军速成学堂,贺国光、潘文华、杨森、刘湘、杨森等成为鲜英的同窗好友,而这些人后来叱咤四川军政,号为四川速成系。与精明不肯吃亏的刘湘、喜怒无常的杨森等人相比,鲜英脾气温和,为人宽容,因此速成学堂的同学都叫他“好好先生”,而鲜英少时信奉道教又老成持重,爱开玩笑的同学便呼其“鲜老道”。 民国既立,张澜出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鲜英与刘湘、杨森等作为护卫队陪侍恩 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后,张澜在南充响应蔡锷讨袁,在北京的鲜英也南下广州参与护国讨袁,颇有与恩师南北呼应之势。讨袁结束后,鲜英开始了熟悉的幕僚生涯。五四时期,张澜在北京主持《晨报》,因母逝回乡奔丧,见蜀地了无生气,张澜便鼓励鲜英办报启智。鲜英遂在重庆筹资兴办《新蜀报》,并依张澜的建议聘陈愚生为社长,仿《晨报》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新蜀报》以“输入新文化,交流新知识”为宗旨,社会批评和文化反叛色彩非常浓厚。在鲜英支持下,该报还聘请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人主持笔政,介绍苏联和马克思主义,成为“不是党报的党报”。也是在重庆办报期间,鲜英开始接触共产党人,甚至还突破封锁向当时缺医少药的陕北苏区提供过盐和药品。 1921年刘湘以川军总司令据守重庆,鲜英被委任为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铜元局本来是铸币厂,由于军阀混战,急需军火,加之铜元利薄,1922年刘湘指示鲜英将铜元局压、印花等设备改装为枪弹生产设备,将铜元局改为子弹厂。铜元局生产的虽然是特殊商品军火,但在二十年代的四川也算是现代企业了。主持铜元局,是鲜英最早接触实业。这段特殊经历为他以后弃政从商经营实业埋下伏笔。1922年,刘湘与原四川统治者熊克武发生冲突,被迫“樵山渔水,息影乡园”。老同学下野,鲜英也受到牵连一蹶不振,但两年之后刘湘即东山再起,鲜英也进入川军任职。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成立后,刘湘看中鲜英的经营和管理天赋,任命他为督署参赞兼惠民兵工厂厂长。 有刘湘的关照,鲜英仕途无忧,但从行武到入幕,从办报到管厂,他的兴趣已渐渐转往实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鲜英都忙于办厂兴业。直到1935年,贺国光奉蒋介石之命入川整顿川军。老同学上任不久便荐调鲜英回南充,担任第十一区督察专员。期间,鲜英整顿县政,服务桑梓。尤其难得的是,鲜英延聘张澜、晏阳初、梁漱溟等名士学者在南充实践平民教育,鼓舞抗战,将南充搞得风生水起。后因筑路延误惹怒蒋介石,鲜英遂被罢官。当时鲜英因病留居成都,由其秘书谷醒华代行署务。其时蒋介石为便于部队机动以围攻边区,下令修筑川陕公路。四川省政府动员了附近各县民工三、四万人修路,民工住宿和生活极困难,冬季一到天寒地冻,很多人病死冻死,加之年关将至,人心思归。谷醒华对民工非常同情,便不计后果宣布放假让民工回家过年。这一事件,让入川督战的蒋介石参谋团大为震怒,着令省府严办。鲜英本来就难逃干系,他还密告谷醒华逃避。事后,鲜英被自己贺国光罢官。此事,也让鲜英下决心离开官场,从此他便定居重庆,专心实业。张澜在南充创办“建华中学”,鲜英出任“掌柜”,负责筹资。他以自己的经营所得,赞助当地教育。进步青年奔赴延安,鲜英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他们拿到通行证。事成之后还分赠川资,为之主饯行。 二、有堂专为民主开 鲜英经历丰富,其同学、朋友遍及军、界、商、学各界。他最大的兴趣不是行军带兵,也不是入幕参佐,而是投资兴业。从最早时受刘湘之托出任兵工厂厂长,到后来弃政从商创办实业,鲜英做实业比搞政治得心应手得多。鲜英极具经营天赋,又善于抓住机会,加上人脉资源丰富,他的实业办得有声有色。1934年,鲜英看准军粮需求必将扩大的时机,果断接手亏折严重、难以为继的复兴面粉厂。作为公司董事长的鲜英,一方面改进技术设备,发展生产,一方面精简机构。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面粉厂的产量、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通过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开源节流,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面粉厂很快恢复生机。不久,因刘湘引兵与红军开战,面粉销量骤然猛增。逢此商机,复兴面粉厂产销两旺,日进斗金,改组后第一年度决算就盈利。大小股东,皆大欢喜。1936年,在张澜的建议下,鲜英联络地方袍哥首领兼商会主席奚致和等在南充创办四川蚕丝改良场,办理全省蚕业改良工作。为示支持,张澜亲笔题“原蚕室”3字,鲜英与奚致和亦为蚕房题书“富国”、“利民”4字。在鲜英的主持下,改良场培育出由江浙引入的杂交品种蚕茧。这种蚕茧茧色白,茧层厚,比黄色土茧优良,推广后,生丝质量了明显的提高。为了推广蚕桑,他们还支持私人集股兴办果山蚕业社,发展栽桑、养蚕、缫丝一条龙作业。随着缫丝设备及缫丝工艺的不断改革,南充生丝质量明显提高。在四川蚕丝改良场的带动下,南充栽桑、制种、养蚕、制丝及生丝贸易等迅速复兴,带动了南充农、工、商的发展。一时间,南充在四川,甚至全国都颇有影响力。 鲜英热衷于创办实业,经常需要融资募股扩大生产经营。由于鲜英人脉资源丰富,又极具经营才能,重商守信,他的各色朋友都愿意将富余的资金存放在鲜英处,或者入股投资,或者寄养生息。1943年,熊十力干脆将《新唯识论》语体本的稿酬二万元全部寄放在鲜英处,以便生息。而鲜英也非常仗义,保证 早在川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任上,鲜英就买下了重庆上清寺旁的一块坡地。坡地座落在嘉陵江畔,占地70余亩。坡地中央有座小山头,历史上曾经是江西会馆,后来成为客死他乡的赣商墓地。1929年,鲜英夫妇开始在小山头上建房,累年建设渐成“特园”。“特园”的落成,鲜英的夫人 因为长年追随张澜,鲜英也逐渐从一个追求利润的商人成为一个民主自由的坚定信仰者和追求者。在重庆定居后,因为张澜的关系,鲜英与共产党人、进步人士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并在民盟盟员、国学大师熊十力的引见下,结识了中共元老董必武。结识了中共元老董必武。熊十力与董必武是黄安(今湖北红安)同乡,熊十力与鲜英同年,又是鲜英儿子鲜继 鲜英古道热肠,待人接物优礼有加。据许多社会名流回忆,当年贵客盈门,车水马龙,堪称盛况空前。“特园”经常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有了鲜英的支持,“特园”成了真正的“民主之家”。中共方面的人、国民党左派、地方军政要员、社会贤达人士,经常汇聚一堂,共商国是。张澜在重庆期间都住在“特园”,冯玉祥、张申府、梁漱溟等人也常住“特园”。抗战期间,荷兰大使馆、苏联军事代表团以及盟军军事代表团等机构都曾借驻于此,而民盟的总部在还都南京前一直设在特园,鲜英本人则担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重庆支部主任委员。“特园”成为“民主之家”,更与毛泽东的三次拜访密切相关。1945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作为蒋介石三次电请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当然不宜主动公开与各派人士接触。张澜等民主人士遂建议以鲜英60大寿的名义办宴,邀请毛泽东与各界人士借机会面。 三、展开民运作前驱 鲜英虽人在商海,但他在川省的个人声望一直很高,他也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关注和支持民主运动,包括出资支助民主活动、营救被捕民主人士等。1946年5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在即,重庆各界人士100余人举行时事座谈会,鲜英与罗隆基、史良、邓初民等90人发表宣言和发起签名,呼吁和平,反对内战。李闻血案发生后,重庆各界6000余人在青年馆举行追悼大会。在“民族之魂”四个大字下,须发苍苍的鲜英凄哀悲痛地朗诵祭文,沉痛悼念在昆明为民主殉难的民盟同志。 鲜英另外一个大的贡献长期以来鲜为人知,那就是策反杨森守护山城。重庆是西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工商重镇。 与鲜英有过交情的中共党员苏云急赴“特园”(鲜英在南充担任督察专员时,曾经为苏云弄过去延安的路条,苏云当时还与鲜英的儿子鲜继坚合伙开店做大米生意),将中共方面的对杨森的四项条件(保城、救人、起义、捉蒋)和盘托出,希望鲜英通过鲜恒将四项条件传进杨府。鲜英与儿子鲜继坚都赞成护城,但都觉得让没有对敌斗争经验的鲜恒去策反杨森太危险。杨森是出了名的“变色龙”,狡诈阴险、冷酷自私,在利益面前常常翻脸不认人。在撤离重庆前夕,为向蒋介石表“大义灭亲”忠心,杨森亲自下令特务将自己的亲侄女杨汉秀(中共党员)秘密杀害。但保护山城意义重大,鲜英最终同意让鲜恒冒险一试。 鲜恒是进步青年,疾衔“党令”、“父命”,前往“渝舍”(杨森公馆)。杨森是个老江湖,虽然表面上对蒋介石言听计从,但对形势他倒也看得很清。杨森保证他的部队撤离重庆时,绝不破坏市区建筑,骚扰百姓,但对后三项条件明确表示无力为之。最后,杨森长吁了一口气对鲜恒说:“请转告令尊,我许诺的事决不食言,也请你们勿强我所难,有些事我的确是想办也办不到。我走后,烦你们关照小妾邓壁如(杨森小老婆),田蘅秋有点私产带不走,累你们代为存放,费心了。” 鲜恒回去向父亲转述了杨森的话,鲜英不甘心,他打算亲自动员杨森再争取一番,于是又马上带领鲜继坚开车冒险再到“渝舍”。车到“渝舍”,杨家正在作撤离的准备,人来人往,现场混乱,而杨森以有要事在办为由婉言谢客。鲜英这才意识到争取杨森起义已不可能。虽然鲜英最终未能策反杨森,但杨森撤离重庆时,倒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手下的20军没配合保密局破坏城市。而且杨森败退前留下秘令:第20军军长由其次子杨汉烈继任,并要他相机起义。一个月后,杨汉烈在成都附近金堂县率两个师起义。杨森这个老江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但也算是给自己的家人留了条后路。鲜英也践约守信,重庆解放时将杨森小妾接到“特园”,并为其看护私产。鲜英的做法在人情上无可挑剔,但在政权交替之时保护旧政权的实属不明智。果然不久,鲜英差点就因“窝藏战犯眷属财产”被新政权查办。1950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各界人士,看见鲜英,握着他的手慰问道:“重庆解放时,你受惊了。感谢你当年的三次接待,感谢你对民主运动所作的贡献。”鲜英回答:“托主席福,有惊无险,还好。” 其实,说到险,从同情共产党开始鲜英几乎一直都在冒险。解放前,“民主之家”一直笼罩在白色恐怖中。抗战胜利时,军统特务强行租用特园内“康庄二号”洋楼,昼夜监视出入“民主之家”的民主人士。从上清寺到“特园”门口的小商小贩,如擦修皮鞋的,卖香烟的,卖凉粉小吃的,均是特务乔装打扮。鲜家电话也一直被监听。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还在上清寺广播电台大楼上架设机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特园大门。1949年6月,蒋介石批准了毛人凤拟定的一份87人暗杀名单(这是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份暗杀黑名单)。不甘心战场上失败的蒋介石妄图利用暗杀手段,对持有不同政见、准备走和平之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等进行“定点清除”。鲜英的名字赫然在列,所幸接到西昌行辕主任贺国光通风报信(贺国光曾是鲜英军校同班同学),连夜赶往成都再到西昌避难,鲜英才得以幸免。 四、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建国后,作为爱国民主人士,鲜英荣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首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但“窝藏战犯眷属财产”的嫌疑始终紧箍咒一样伴随着他,土改、镇反运动展开后他更加坐立不安。在给中央人民政府副主 在董必武的劝说下,鲜英最终留下了鲜宅。鲜英夫妇赴京后,也时常回重庆“特园”居住。1957年反右运动,是鲜家由盛到衰的转折。《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展文章,点了众多右派分子的名,其中包括鲜英。鲜英多年的侥幸瞬间灰飞烟灭,鲜家也从此开始了担惊受怕的生活。鲜英被划为右派后,其子鲜继坚、女儿鲜继平也相继被评定为右派。鲜继坚曾参与策反杨森,后来香港汇丰银行重金礼聘他任总经理,他坚辞不就,决定留下来建设新中国。划为右派后,被发配到郊区农场改造,每天挑粪浇地,右派帽子一戴20年。最艰难时,鲜继坚连四分钱的过河船钱都拿不出。为了探望妻儿,鲜继坚只能冒死泅渡长江。更让人喟叹的是连鲜英的女婿 “一门三右”,让鲜家的政治处境极为艰难,曾经高朋满座的鲜宅也是门庭冷落一片死寂。同时,因为几近裸捐(鲜家几乎将所有房产家业捐献给了国家),鲜家经济上也陷入困境。1959年全国生活用品实行配给制,食品价格上涨,鲜家的生活雪上加霜。大饥荒时期,鲜宅花园中的芭蕉、香蕉树根、枝叶甚至枇杷树皮都成了鲜家人的食物。昔日毛泽东赞赏有加的“ 重庆“特园”大火过后三个月,远在北京的鲜英因发烧引发肺炎,在医院逝世,不久 为了民主为了自由,鲜家曾经投入无数精力和财力。为了能够生活在民主之国,鲜英几乎倾囊而出。然而千金散尽,“民主之家”带给他的不只有荣耀,更有劫难。在自己为之奋斗的“民主之国”,鲜英却无法安享民主的福祉。当财产被洗劫一空,当人身自由被划地为牢,当士之尊严被践踏,这个民主的信徒只能无奈地承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民主”对这个老人的回报,除了让人感到迷惑,更让人感到沉重。在“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执政党价值追求的今天,鲜英的悲剧有着令人警醒的意义。然而,要让民主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却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