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人物·思想 > 康晓光:企业对公益事业的影响
康晓光:企业对公益事业的影响
时间:2010-10-26 来源:读者推荐 作者:康晓光 被查看:

 

——康晓光在第一届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谢谢大会的组织者,谢谢饶锦兴秘书长,举办了这么一个盛况空前的大会,这么多的朋友聚在这里,非常不容易。我演讲的题目是饶锦兴给起的——“未来的核心议题”。实际上,我的准备很单薄,支撑不起这么一个富有冲击力的题目。原来安排我是做评论,后来改为大会发言,所以我的准备不太充分。

 

——背景

 

最近几年,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第三部门,开展公益活动。这一动态趋势的背景或动因,首先是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快速积累,造就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企业家;与此同时,经济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的不平等广泛出现,“穷人”、“弱视群体”这样一些概念开始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就是新一届政府,对社会公正的关注,对弱视群体权益的关注,这也是推动这个企业进入公益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再有就是当前的舆论压力;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家和企业本身的成熟,他们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利益,越来越会寻找一些更成熟的谋求发展的战略。

 

——影响因素

 

我们做了一个图,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到,有四种重要的力量影响中国第三部门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一个是海外力量,一个是政府,再有就是企业部门,还有我们自己本土的历史和文化。

 

三年前,可以说,只要了解了政府和海外因素,我们就可以解释和预测第三部门的行为了。但是,今天,还有未来,这个局面要打破了。也就是说,在今天和未来,只有充分地了解了企业的态度、策略和行为,才能够更好地描述、解释和预测第三部门的发展。换句话说,企业成为了一个影响第三部门发展的非常非常重要的力量。

 

——参与方式

 

企业参与第三部门的形式非常丰富。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直接捐赠。有的是偶然,有的是经常的;有的是简单地捐赠,有的是深入的参与;有的是捐钱,有的是鼓励员工作为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第二类就是设立专职的部门。比如在企业内部设立基金,或是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第三类就是发起成立非营利组织,通过它们进入第三部门。

 

企业成立的非营利组织,有的是为了执行某个或某类项目(项目型);有的是能力支持型,从理念、专业技能、人力和资金上,对民间组织提供支持;还有就是公益基金会,像南都基金会、友成基金会、华民基金会;再有就是联合体,如阿拉善生态协会,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群体,相当于一个企业家俱乐部。

 

第三部门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就是非公募基金会的迅速成长。刚才在永光的报告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但是,这个成长也是高度不平衡的。有的发展得很好,像南都、友成、华民都是非常好的,就是名副其实的,扎扎实实地在做工作。还有很多实际上处于“休眠”状态,不是说那种必要的休眠,像青蛙和熊在冬天的休眠,而是一年四季都休眠,什么事也不干。像刚刚结束的对非公募基金会进行的问卷调查,回收率可以说在所有的调查里是最低的。作为一个公益基金会,竟然不肯为自己行业内部的发展做一点贡献,真是可悲!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所有的非公募基金会反思。今天来了100多家,回去跟你们领导反映反映。

 

——解释

 

那么,怎么解释企业的上述行为?怎么解释它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一种解释,也是最传统的解释,就是“慈善”。纯粹的慈善,仅仅出于良知、爱心、道义、责任。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所谓的“策略性慈善”。也有是说,企业做慈善,不完全是为了公益,甚至根本就不是为了公益,而是为了更好地牟利。做善事是企业赢得自身发展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很多企业中,捐赠支出,在企业的财务里,是在广告费里列支的。慈善就成了我们说的“软广告”。企业通过慈善行为,提高知名度,改善政府关系,改善公共关系,开拓市场,建立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等等。其实,从事公益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利益,因此很多企业在从事捐赠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各种公益之外的利益。

 

再有一种解释就是最近几年比较时髦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此处不再赘言。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慈善资本主义”。这一解释特别强调,用企业精神改造慈善领域。伴随着最近30年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兴起,用市场机制、企业方式来改造、完善公益事业,提高公益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一大潮流。“慈善资本主义”就是这一潮流的概念化成果。

 

慈善资本主义强调要提高公益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要把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技能引入公益部门,从而大幅度提升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让慈善,让社会的慈善资源,无论是志愿者的爱心,还是各种资金和物质,以及理念、激情和专业知识,更有效地服务于这个社会。

 

最近几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崛起,这就是比尔·盖茨所倡导的“创新资本主义”。与慈善资本主义相反,他强调用公益精神改造企业,改造市场。这种解释我们后面再说。

 

关于企业和资本进入公益领域的另一种解释,我们把它叫做“批判理论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是最典型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承认利润的正当性,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无产者那里骗来的、偷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所谓慈善捐赠,无非就是一群骗子和强盗,把大头抢走了,又拿出来点零头扔给受害者而已。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捐赠者可以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另一方面也维护了这样的一种不平等制度的持续运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市场的背景下,在私有的制度里,所谓的慈善,不是为穷人服务的,最主要还是为富人服务的。慈善是为了维护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结构,并使其万世永存。

 

哈贝马斯和葛兰西一脉相承。他们认为企业和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是财富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征服了经济领域之后,再把手伸到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实际上,这是资本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能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也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哈贝马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公共领域的殖民化”。他认为作为“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公共领域,不仅要抵御来自“政府”的殖民统治,还要抵抗来自“金钱”的殖民统治。

 

 ——再回到“创新资本主义”

 

比尔·盖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他几乎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捐出来了。在去年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他发表了一个演讲,号召用慈善精神改造资本主义,用市场力量和制度创新来服务穷人。他说,在人的本性中,蕴含着两个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个是关爱他人,资本主义利用了人性中自利的力量,取得了经济繁荣,但这只服务于有钱人,而穷人只能依靠政府援助和慈善。21世纪的新型的资本主义需要对此进行调整,通过市场的力量以及制度的创新,直接服务于穷人。所以,比尔盖茨认为新型的资本主义有两个使命,一个是赚钱,一个是让那些无法充分地享受市场利益的人群得到改善。

 

他提出来两个激励手段,一个是利润,另外一个就是认可,也就是说获得社会的承认,获得社会的尊敬。他认为,利用这两种动力机制,可以推动企业在社会公益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反过来,这又统一于更高尚的一种个人的自利,因为获取财富是一种自利,获取人们的尊重、实现自我的理想也是一种自利,这实际上是在一种更高的境界上实现自我抱负。

 

盖茨认为未来的一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设计出这样的一种制度。比尔盖茨的文章说的非常好。他说,无论把人看成多么自私,在人的本性中,明显地存在着某些根本的原则,一个人对改善别人的命运产生兴趣,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必需,虽然从中他并不能获得什么。实际上,“做好事”有实实在在的现实的收益,因为做了好事,你心里会感到很舒服,做了坏事,你会感到不安。比尔·盖茨就说,当他一想到他的目标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激动不已。

 

在这里,比尔·盖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这个理念值得我们的企业家深思。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他描绘了资本主义的理想画卷,其中自利是资本主义的发动机,而且出于个人的自利,无数人追求自我利益的结果,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好处。这就是他发现的那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但是,比尔·盖茨挑战了这一神话!他把他的全部财产捐献出来,也就是说,他创造了一种“为他人赚钱”的私有企业模式。他成功地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的动力不是为了自利,而是为了利他。在这里,他把自利作为动力的资本主义逻辑彻底地颠覆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比尔·盖茨,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的所思所想,对我们未来的公益事业,乃至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谢谢大家!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