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人物·思想 > 符燕艳、王端:“公共知识分子”秦晓
符燕艳、王端:“公共知识分子”秦晓
时间:2010-09-29 来源:《新世纪》周刊2010年第36期 作者:符燕艳、王端 被查看:

 

 

  今年71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们,聆听了一次关于自由、理性和个人权利问题的“思想启蒙”。讲稿后来广为流传,在社会价值生态变幻的当下搅动人心。

 

  充当讲者的,是63岁的秦晓。823,他正式卸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在中国,一家重要央企的执掌者,其职位与任期固然由组织部门来确认;而秦晓对于国有体制一直有自己的理解,拒绝“官商”标签,并在同类人中以善思辨著称。也有人觉得他角色错位,即使在一些朋友和老部下中,对他的学术偏好和思辨精神也有不以为意者。

 

  招商局由清朝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创办于1872年,史上几经沉浮。1999年由交通部直属企业,改为由中央直接管理的39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2001年,秦晓转任招商局集团的“掌门人”。

 

  当他提出的招商局“新的再造工程”目标接近达致之际,以年龄原因退休。膝下一女与夫人长居澳洲,他不愿与外人多谈家事,亦不见卸任后颐养天年的念头。事实上,近年来秦晓治学劲头十足,频有文章引起关注。

 

  走出动荡年代

 

  秦晓出身于干部家庭,经历了新中国国运数十年的起伏跌宕,不可能对时代大势无动于衷;作为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西方社会精英阶层推动社会发展的传统,抑或更推动了他内心的自觉:“公共知识分子不应沉默,要用自己的良知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

 

  40多年前的秦晓,并不会意识到日后会成为一名活跃的现代思想启蒙积极分子。那代人接受的是另外一套思想和职业教育,计划经济体制,阶级斗争逻辑,“接班人”的思想觉悟,一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秦晓就读于北京四中,一所干部子弟汇集的学校。196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来袭,正在读高中的秦晓也成为一名“红卫兵”。但他后来回忆说,自己并不赞同过于激进的阶级斗争方式。他和同学孔丹(现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等人组织几十所中学的“红卫兵”,成立了“首都红卫兵纠察队西城分队”,出面保护老干部,试图制止批斗、抄家等过激行为。他和一些同学对暴力革命逐渐产生反感,并最终走到了对立面。

 

  高中毕业后不久,秦晓便被“上山下乡”的潮流裹挟着,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一个牧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身为“老三届”中一员,对于那段岁月,秦晓后来若有所悟:“很长时间我没有觉醒,只是觉得有些不对劲。”数年知青生涯,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对他影响尤深,促使他走上反思的道路。

 

  1976年秋天,“文革”因毛泽东的逝世而告终结,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上下的共识。此时的秦晓,在历经一系列求学和职业选择后,于1983年步入中南海,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宋任穷的秘书。1986年,他来到中信集团,而后逐步拾级而上,位至总经理。

 

  凡见过秦晓的人,公开或私下,皆感慨“此公敢言”。在香港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台上发言嘉宾是国资委一位官员。现场曾就一话题展开争辩,台下秦晓直言“你们国资委本身就不伦不类”,闻者肃然。

 

  秦晓身形瘦削,面容严厉。不过,与针锋相对的言辞相反,招商局同事对其工作风格的评价,多是“潇洒,进退自如,也不会逼死人,尺度拿捏得当”。

 

  他痴迷围棋,平日常与孔丹等友人对弈。一人待在办公室时,也会独自打谱,或者读书。而最为外界称道的,是秦晓50岁那年,任职中信公司总经理期间,开始攻读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数年后以《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论文拿下学位。他曾自嘲读博士的经历致其“永久性脑损伤”。

 

  不难理解,这样的国企领导人,空降到具有130年历史的招商局时,会产生何等撞击力量。

 

  再造招商局

 

  1978年,在改革宿将袁庚的带领下,招商局开启了历史上新一轮改革。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招商局因一度盲目扩张,弊端重生。2000年,招商局总资产为496亿元,总负债高达233亿元,净利润4.68亿元。

 

  秦晓上任后,在漳州第一次公开场合同集团的中高层管理团队见面。他并未过多高谈阔论现状和蓝图,只用自己擅长的理论语言,描述了理想的现代企业应该拥有什么架构;更多时候在谈经济学,谈函数。

 

  这也成为他日后工作会议的一贯风格。时至2010年盛夏,在以董事长身份出席的最后一次年度工作会议上,他从经济学谈到历史和文化,谈鲁迅和胡适,俨然学贯中西的学者风范。

 

  但秦晓在中信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研究的正是大型现代公司的总部功能。2001年的漳州会议上,调整组织经营构架以加强集团管控能力的要求被明确提出来。招商局开始在投资和决策中加强中央集权,强化总部管理。秦晓也借用并完善在中信的管理经验,为招商局这只“大象”施展手术,着手重组。

 

  这次会议过后,整个集团只保留两个层级,一层总部,一层子公司;从前处于两者之间的层次,如运输集团、科技集团都被撤销,船运、科技、工业等业务被排列在核心产业之外。此后,秦晓在多个会议和讲话中,均强调企业培育核心产业和提高经常性利润的重要性。

 

  秦晓在任期间,招商局壮大速度惊人,总资产增幅4倍有余,年复合增长率为20.64%;而母公司净利润增幅约20倍,年复合增长率为40.21%。这一成绩单上,又以两次“再造工程”为最。

 

  他在2003年提出开创招商局第三次辉煌,至2006年,集团总资产在2003年基础上翻番,母公司的净利润提高两倍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再造一个招商局”的目标。“新再造”目标于2007年再次被提出,秦晓卸任前,已达到十之八九。

 

  秦晓把握的节奏,与这期间央企的改革步调一致。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对央企整合的大方向,是集中主业,做大做强。不过也有与秦晓共事多年的旧同事认为,他并没有穷尽招商局的优势,将其做到央企圈子里的顶尖公司。如招商旗下银行、证券及地产、港口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整个集团而言,仍未将资源整合,建立核心竞争力。

 

  “比如银行业务和港口物流业务,如果整合,很快就会形成垄断性的资源优势。”上述人士指出,不过,这被认为是秦晓在央企这个特殊群体中的生存智慧,“尺度拿捏得当”。

 

  秦晓对数据非常敏感,这与相当一些国企领导人不同。2003年前后,招商局订购了日本的超大型油轮,中船集团董事长为此提出异议。秦晓让他出价,他称价格是7500万美元,交货期两年。“这就怨不得我了。”秦晓说,向日本订价是6380万美元,而交货期仅为一年半。

 

  在执掌招商局期间,秦晓力争拿下的两桩大买卖,若就数据而言,也曾以“亏本买卖”引起关注。2002年,招商局将持有的平安保险13.544%股权悉数售出,共收回现金14.84亿元,被普遍视作“贱卖”;2008年,招商局旗下的招商银行以367亿港元购买香港本土永隆银行,市净率(即P/B值)高达3.1倍,则是“贵买”。

 

  “收购永隆银行在战略上绝对算是一招好棋,但在战术上值得商榷。而且收购之后的下一步,目前也还未见动静。”一位前招商局高层指出。

 

  即使有人对一些决策不以为然,但在招商局内部,鲜有人与秦晓叫板,“他是一言九鼎”。

 

  前述旧同事指出,尽管秦晓本人没有刻意追求,但外人看来,他来自中央,有天然的领导优越感和威信力,经常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刚到招商局时,有人混淆了招商局集团和各地方政府招商局的概念,称其为“局长”。为此秦晓曾与法律部门交涉,中央编制委员会也要求地方政府不再设立与之重名的机构。

 

  有人将深圳同城的两家银行——招商银行和深发展董事会做了比较,发现前者开会往往主要是秦晓说话,而后者开会多数董事都非常活跃。

 

  从反思到宣扬启蒙

 

  从招商局功成身退,秦晓应不恋栈。他的关注点,早已从企业管理扩展到社会转型和价值启蒙。

 

  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已逾30年。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日渐紧张的社会矛盾背后,是道德的颓势与精神的异化。改革是否仍成为共识,社会走向的讨论歧见纷起,有关“中国模式”和“普世价值”的激辩成为思想界热点。秦晓自然没有错过。

 

  所谓“中国模式”,用秦晓的话,即为政府主导的、民族主义支撑的经济发展路径、政治权力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秦晓回顾称,自己早年有“新权威主义”的思想意识,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去发展经济;但后来发现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很多问题,转而支持“政府应该有政府的功能”“权力不能搅和买卖”等观点。

 

  这一时期,思想启蒙的价值体系以一种全新的体验,进入秦晓的视野。发端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启蒙,构建了与以往神权社会完全不同的现代价值体系,即自由、理性和个人权利等,并通过民选政府等一系列制度安排进行保障。百多年前,随着西学东渐,影响了中国数代人。

 

  秦晓则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发现,“制度不是目的,它是一个手段,是一个保障,制度根本上是为了保障实现一套核心价值观”,而“正是由于我们缺乏这样的一套核心价值观,才导致我们社会出现诸多问题”。

 

  他认为,“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这样表述:中国的社会转型,便是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变到一个现代性社会。这一转型自晚清始,已经历了百多年历程,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计划”;而今重新提出这一目标,并有序地推进这一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对政治家、社会精英和民众的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呼唤”。

 

  这些对于现代性的思考,秦晓几年前曾与身边的朋友谈了一圈,包括与老朋友孔丹争论,有时夜半想起来还给朋友打电话。但发现真正的关心者似乎不多,一度令他备感打击。

 

  200710月,秦晓参与了在香港正式注册的博源基金会,担任理事长。自此,聚集了一群学术界和商界的精英,开始“致力于研究当代中国问题”,尝试运用规范的学术方法,解读中国近30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制度结构和国际环境变迁,同时探讨未来30年中国的走向和路径。

 

  离开招商局,秦晓正重新启航。

 

  秦晓简历

 

  19474月生于山西吕梁山区。1983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经济管理硕士。自1976年先后在煤炭部、石油部工作,19954月至20007月任中信投资公司总经理,其间还担任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亚洲卫星公司董事长;20007月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长。自2001年,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和招商银行董事长。2002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责编:YeL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