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观察·焦点 > 胡泳等:后工业时代—意义互联网的兴起(3)
胡泳等:后工业时代—意义互联网的兴起(3)
时间:2014-01-03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胡泳 王俊秀 段永朝 被查看:
 

互联网的遍在性给予社会个体前所未有的信息控制能力,让他们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可见度和更大的话语权。信息的不对称被缩小了,个体不再受限于国家权力的信息垄断,因而有条件拥有更高的理性程度和对社会现状的认知。在后极权主义时代,政治回归生活。个体的政治宣誓不必囿于国家权力介入的场景,而可以发生在生活的点滴之间。当个人对生活的界定不同于国家权力或官僚机构对生活的界定,并且个人在坚持着自己的生活,那么他就参与了生活政治。

 

借助着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信息控制权,每个人都拥有了更高的自主性,手中也都握有这样的选择:是践行自己所认同的政治理念,还是背弃它?对于自己所不认同的权力结构,是漠视它还是迎合它?互联网作为技术因素,终究无法决定未来权力结构的发展进路,但人们可以。如果说在极权社会中的个人坚守政治理念的代价很大,那么在后极权主义时代,在意义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个体拥有了更多机会在生活中完成自己的政治宣誓。

 

四、意义世界:数字化社群

 

 

意义互联网的兴起,显著地改变了社会的组织形态。网络社区正在蓬勃地发展起来,大量人际关系是通过网络渠道建立起来的。网络社区最初的形态是网友的公共交流平台,这种大规模的、公共的网络空间至今依然存在,例如主题各异的网络公告板。而随着人际关系嵌入互联网,更小型的社区则愈发活跃起来。这里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基于兴趣或者需求而建立的,相对于公共交流平台来说,这样的人际关系虽然不是点对点的,但联系更加紧密,交流程度也更加深入。

 

1.团结性与现代社会

 

团结性,意味着人们彼此之间的接受和认同,以及人们对共同体的感同身受。团结性是工业化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黏合剂,“互惠、道德义务、社会责任与信任”等前现代的文化习惯,是社会繁荣稳定的必要条件。

 

工业社会在地理上的集中并没有导致心理上的认同,社会关系的松散造成人们彼此之间存在心理间隔,缺乏认同和信任,社会缺少团结性。当然,工业社会也从来没有如此纯粹地成为一个缺少团结的社会形态,这是因为任何社群都会通过补充性手段来弥合自身的弱点。正如滕尼斯所说,“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都被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的生活……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社区、行政权力、公民组织都在参与共同体的构建。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弥补社会的团结性匮乏提供了新的机会。

 

2.数字化社群的兴起

 

数字化社群不同于线下的小型社群或大规模社群,它是扎根于网络空间的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数字化社群本身是虚拟空间的一部分,但它所牵涉的人际关系却是真实的。在增进社会联结、提升社会团结性方面,它与线下的社群拥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其不同于过去社群的特点,数字化社群毫无疑问在提升着社会的团结性。

 

第一,提高社会联结的紧密程度。即时通讯应用和网络社区的活跃,表明互联网在显著增加社会联结的紧密程度。借助即时通讯应用,人们沟通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彼此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联系。如今人们关心的不再是沟通的不便,而是沟通太方便而可能导致私人空间缩小。如果说即时通讯应用只是增加了强关系的沟通频度,那么网络社区则建立起更多的弱关系连接。在社交网络上,更多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社会中人们的横向联系比过去更加活跃了。借助社交化的网络社区和私人信息的共享,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而深入。

 

第二,增加社会关系的透明度。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确保对成员的可见以及成员之间的可见,是增强认同感的必要方式。网络社群的透明度往往很高。在BBS中,网友可以回顾过去的所有讨论,所有对话都记录在案;在淘宝平台上,买家和卖家的信誉和评价也公之于众,来提升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在社交网络中,Newsfeed形式则是通过将好友动态公开,来提高人们对彼此的了解。几乎所有网络社区都保持着较高的透明度,通过建立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以及成员对社区自身的了解,来提升社群内部的认同感。

 

第三,主动性的认同。主动的认同比被动的认同更具持久力。而在数字化社群中,人们往往是主动参与到不同的社区之中。当人们参加豆瓣的摄影交流小组,或者在微博上关注有关长跑的账号,他们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而主动地参与到社区之中。在他们正式参与到网络社区的活动之前,或许他们已经对这个社区怀有心理上的亲近,这是从认同感出发找寻社区的过程。

 

因此,数字化社群很可能比线下的社群更具有团结性,同时也更难形成单一的大规模的网络社群。加入社群的主动性和认同感的强化,只会导致网络空间中的不同社区朝着多元的方向各自发展,因而数字化社群一定是多元的社群集合。

 

第四,跨地域的社群。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一直拥有跨越地域限制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冲动促成了社群的流动性和规模的扩大。然而,线下的大规模社群始终无法摆脱地域的限制,因为社群成员必须在地理相近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高效的沟通。因此,即使点对点的沟通早已实现了跨地域交流,但社群基本上还是扎根于特定地点的。

 

数字化社群改变了这一局面。在网络空间,由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组成的社区早已不是新鲜事,这意味着社群这一形态可以摆脱地域所施加的障碍。跨地域的数字化社群将更广范围的人们联结在一起,摆脱了地点的标签实际上是增强了社群的影响力。由此,数字化社群超越了乡村的紧密联结的社群,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可以达到新的高度。

 

第五,感性的、情境的、日常生活的社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人们集聚的成本,社群的建立变得非常容易,结果是大量非使命驱动的社群建立起来。人们因为更多感性的理由而参与到社群当中,当他们参与其中时,没有使命感在驱动着他们。数字化社群不再囿于理性的、正式的、目标驱动的形式,从而提高了社群的活跃度。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跨地域的、多元化的数字化社群在网络空间建立起来,为人们增强联系纽带、加强彼此了解提供了机会。前工业时代团结的小型社群的某些特点可能会回归,但不同于以往的是,信息时代的社群将是在大规模、跨地域、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共同体的复归。

 

五、意义再生产与适当社会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成为核心的社会资源。而信息生产的遍在性和广泛的网络关系,使得信息得以替代资源和资本,对社会形态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1.市场、利益与个人自由主义

 

在工业时代,资源和资本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以及资本在市场中的流转,工业经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它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为个人创造了更多自由的条件。工业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它始终建立在资源和资本的基础之上。直到今天,工业的产值仍然依赖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资本的积累。

 

生产过程对物质资源的消耗是持续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呼吁了这么多年,工业经济仍然没有真正步入可持续的轨道。当然这并不是说,工业始终处于粗犷式生产的阶段。但很多欠发达地区宁可重复发达国家以资源环境换取发展的路子,只为加快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在市场行为的引导下,人们并没有坐下来一同商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对策,而是将地区利益置于人类共同利益之前,这不能不说是理性市场神话的破灭。

 

工业社会所塑造的是市场行为、利益驱动和个人自由主义盛行的社会。当信息代替资源和资本成为主导型的社会资源时,它将有机会重构意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扭转现代性所形成的既有社会结构。

 

2.信息社会的意义再生产

 

信息生产的普及和广泛的网络关系,使得信息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个体和自组织社群的活跃实现了对意义的再生产,社会形态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新的结构。

(责编:Beatles)

顶一下
(5)
71.4%
踩一下
(2)
28.6%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