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执政党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一次重大的战略布署与战略举措。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又有着格外醒目的位置和格外重要的意义。 而关于六中全会上述着重点,冷静的观察者看到,它们恰恰又是紧随六中全会迅速兴起的“文化热潮”中,最不为社会舆论和社会人士所热衷追捧的,文化领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注意力则紧紧盯住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方面。于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政策效应重新在六中全会后出现,执政党的政策主张,被迅速演绎为资源再分配的“跑部钱进”运动,高蹈的文化意识形态诉求,转瞬间成为争抢新的“文化大饼”热潮。在这场新的“文化政策市”行情里,广电新闻文化出版行业看到的是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出的最后一块文化产业(文化商业化)蛋糕,地方政府看到的是中央地方两级财政及银行方面相应的财政信贷分配额度,而紧随其后跟进的文化企业则紧紧盯住这一政策行情带来的新的商机。 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力量是如何有效地侵蚀“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实用主义地将一切政治、文化、社会的价值诉求毫无障碍地转化为赚钱的机会。而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诉求,文化重建的使命,道德伦理真空的填补,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建设任务,都有可能在这一轮文化热行情中化为泡影。 看来,文化建设的任务远比人们已经想象的难度更大。 有鉴于“文化政策市”的热潮,本刊集中了一批公共知识分子,专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展开笔谈,他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文化重建”这一重大命题上,尽管学者们价值谱系左中右各异,但其文化关切却深长久远,直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及社会伦理的真空地带。鉴于这批学者的代表性,我们认为,这是体制外知识分子对于执政党文化发展重大战略的一次集体回应。 一个民族的价值高地固然有赖于当政者的深谋远虑,但更有赖于其知识精英的整体努力。这方面,知识界的工作任重道远。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12年04月 (责编:Beat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