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畅销书作者,但只有极少数人完整地阅读了他的全部著作。自马丁·路德以来,还没有哪个德国人像马克思一样,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德国人·马克思与阶级斗争》 新千年的头十年,英国、美国、德国先后用电视纪录片的方式,讲述各国历史及其文化英雄,这既是一种视听历史教材,更是一种国家形象工程。 BBC在2002年推出了长达15集的《英国史》。讲述了从4000年前铁器时代一直到当代的英国历史。2010年4月,美国历史频道播出了12集的《美国:我们的故事》。这部制作精美的讲述美国历史的纪录片,经由奥巴马推介给美国民众。 继2008年成功推出第一部《德国人》之后, 2003年,BBC曾经制作过一部以《马克思》为名的纪录片。一位被扮演的马克思穿行在现代英国的街道上,用电脑打出自己的著作,并且按下保存键。主持人生动浅白地讲述马克思的故事(爱情、私情、窘困)和马克思的主张(辩证法、资本论)。按照习以为常的标准,这是一部不那么“严肃”的纪录片。相形之下,《德国人》中的“马克思”就严谨得多。 至少,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留着规模不同的胡子。“德国人的历史实际上是德国胡子的历史。”《德国人》系列片编辑格奥尔格·格拉夫说,“诗人莫里哀早就认识到了胡子的重要性。《德国人》第二部的宗旨也是男人必须要有胡子。最著名的大胡子就是卡尔·马克思。幸好胡子现在已经不时兴了。但我们必须给演员粘胡子。” 该片的化妆师工作间就像理发师的发廊,只是化妆师不是把胡子剃掉,而是让胡子长出来。 欧利夫·博伊森在片中饰演卡尔·马克思,每天为了使他长出一部马克思的大胡子,化妆师要用去整整2个小时。“我们从没听说过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地上还磨出过脚印。”彼得·哈尔特斩钉截铁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哈尔特是德国电视二台当代历史频道编辑,也是大型电视片《德国人》中《马克思与阶级斗争》的撰稿者。 《马克思与阶级斗争》是整部系列纪录片第二部的第七集,全集43分钟。在片中,演员欧利夫·博伊森扮演的“马克思”坐在他工作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撰写着人生中最重要的《资本论》,也是在这里,他从一个思想家变成了一个语言学研究者。 人们对马克思的误解远不止“脚印”。“马克思在一些国家被奉为神话,成为体系、制度的代名词,也被一些人当作敌人,我需要排除对他的形象扭曲或美化等各种影响,复原马克思真实的历史原形。”哈尔特说。整个《马克思与阶级斗争》,也是从“误解”开始。 马克思与《资本论》 “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资本论》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金钱和世界。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马克思的思想。”影片第一个画面定格在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1848年革命,马克思因涉嫌领导了反对君主制的革命而遭逮捕和驱逐。马克思对警察说:“即使没有我的文章,革命依然会爆发,这是自然规律!” 自从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之后,德国人没有谁像马克思那样在欧洲思想理论界有那么大的影响,《共产党宣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马克思从小就不是乖孩子,激进、粗暴,不惧怕任何形式的冲突和挑战。片中他和同学挥剑决斗,还曾因为持有非法武器被记过——他一直保留着这把剑,甚至到后期全家一贫如洗,他都不允许妻子燕妮卖剑度日。但影片同时又说,其实马克思是个浪漫派,他更愿意去亲近诗歌,而不是武器。 1836年,马克思大学期间受到黑格尔哲学思想影响,镜头跟随拍摄,画面扫到了马克思就读大学墙上的一句话:哲学有各种解释,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怎么用哲学改变世界。 1843年,马克思到科隆担任《莱茵报》主编,他开始在报纸上提出有关“民主”的观点,分析民主的重要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理论并不是马克思首创的,其实阶级斗争的说法在中世纪就存在了,只是没有人像他这样分析谁拥有什么,谁是什么出身。”马克思传记作者罗尔夫·霍斯菲尔特试图向观众减弱马克思的“神话”。 “从小马克思花钱就大手大脚,马克思在大学期间,他父亲就为此抱怨过,即使在英国流亡期间也仍旧如此。马克思本人对小资产阶级并没有任何敌意。”画面中马克思抽着雪茄、喝着红酒,分析着资本主义的“罪恶”。 在棉花商人恩格斯的帮助下,马克思认识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当时的欧洲正处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马克思发展了他的政治理念:通过一场革命,实现一个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的社会,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而生活,早晨狩猎,下午捕鱼,种田。 马克思每次出场,均由演员扮演,从少年到老年,展示了他越来越被动的人生。在巴黎的酒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革命时机尚不成熟,周围本来拥护他理论的人立刻嘲笑他们是胆小鬼。“马恩是民主斗争的发起人,从那时起他的理论也到处被利用。”霍斯菲尔特在片中说。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片中《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巴黎就爆发了革命,欧洲各国相继起义。马克思认为,封建阶级应该被赶出德国,由资产阶级上台统治,先消灭贵族,再由无产阶级掌权。片中被革命“冲昏头脑”的人们早已不去理会马恩的劝说。 革命惨败,革命者被抓捕被枪杀。恩格斯逃亡瑞士,马克思逃亡到伦敦。伦敦期间,马克思在5年内失去了3个孩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自己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积极倡导社会变革,主张创立没有阶级的社会,但他对这样一个社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社会组织形式。” 历史学家爱娃·维斯维勒认为,马克思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货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这研究关乎他的切身生活:“现实生活中,他穷困,总是缺钱,经常接受朋友和亲友的资助,他从来没有固定的工作,类似于现在的自由撰稿人,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社会保险。但他总是很有自信,相信会有人愿意出钱买他的文章。” 1857年经济危机,美国股市暴跌,片中的马克思认为“是一件好事”。镜头一转,他终于收到了恩格斯为了防偷剪开寄来的支票,四百多元,终于结束了入不敷出的日子,搬进了像样的房子,过上舒适的生活,请了私人秘书,给女儿请了家庭钢琴教师,还和保姆生下了一个孩子。 马克思陷入了反思,据监视他的警察回忆,当时的马克思整天烟不离手,有时和衣而睡。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 马克思到了晚年,没有发表过任何文字,成为了潜心学习的语言学者。 1881年是马克思最痛苦的一刻,扮演老年马克思的演员步履蹒跚从门那头走来,他的妻子燕妮患了癌症即将死去。马克思的女儿回忆说:“我永远忘不了他从凳子上站起来的样子,多少年来他不跟人说话,没有任何兴趣。他走到妈妈床前直接看着她,我突然感觉爸爸妈妈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1883年马克思长女去世。两个月后,马克思也死在了伦敦。“对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危机,马克思并没有给出回答,但他向我们说明,从根本上去分析我们的问题和危机是有意义的,马克思教给我们如何去分析。马克思给的是方法,不是答案。”历史学家比阿特丽克斯·布维尔说。 不知道的马克思 “我为了制作这部影片,对卡尔·马克思整整研究了两年,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电影或者详细记录。”哈尔特捧着厚厚一叠有关马克思的“只言片语”材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哈尔特从第一部《德国人》就开始参与创作,他当时研究的是1848年革命,在他看来这个题材与马克思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马克思算是最伟大的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随着对他的研究一点点深入,很难不带个人感情地对他作出客观的评价。”从哈尔特个人来讲,马克思是一个推进历史的人物,他使人类的思想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个体,马克思的一生充满了矛盾,所以他选择制作马克思这一集。 对于熟悉马克思的中国人来说,《马克思与阶级斗争》所讲述的内容,无非是小菜一碟。哈尔特并不否认影片的浅显:“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对马克思最感兴趣的国家,这可以从马克思特里尔故居的访问游客数量上轻而易举地看出来。”哈尔特本人也来过中国参加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 然而,这些对于马克思的老乡德国人来说,却是“鲜为人知”的重要内容。“作为编辑、作家、导演,我们认为《德国人》是一个现代的教育项目,所以我们聚焦于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我们使用了叙事性的拍摄风格。拍摄过程中,我们再次发现,其实我们并非真正了解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拍摄前我们不得不首先去熟悉他们。”德国电视二台文化和科学编辑部负责人彼得·艾瑞恩斯在制作手记中写道。 包括马克思、路德这些外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德国历史伟人,反而在德国找不到一部相关的有影响力的舞台剧,“路德内心的信仰冲突以及对抗教皇和国王的故事其实可以成为出色的创作素材。与之相较,歌德曾就希腊人创作,席勒曾为威廉·退尔创作戏剧,毕希纳曾就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等进行创作。即使歌德、席勒和毕希纳在1945年之后也从来没有登上过影院屏幕,被介绍给广大观众。” 不光是他们,就连俾斯麦、腓特烈大帝等人物都没有被拍摄成电影。“英国和法国可不会像德国人一样慢待他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德国人》给了我们的英雄一副面孔,一个历史。”德国电视二台节目部负责人、当代史编辑部负责人吉多·科诺普说。 哈尔特直言:“我们希望节目可以用作课堂教学的教材,让历史课更加生动,这就是我们节目的贡献。” 被挂起的德国国旗 早在1980年代,德国电视二台就有制作一组德国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想法。那时两德还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学术界和媒体只能从理论上来探讨德国人的民族特性。 “二战后德国人非常悲观,不敢谈自己,不敢谈民族主义。”德国艺术家茶拓笔是《德国人》系列片的忠实粉丝,从2008年开始起追着看,“那时候你跟一个德国女生说,你长得真像法国人,她会很高兴,认为你是称赞她。如果你隔壁的土耳其人很吵,你也不敢去理论,因为对方会说‘你这个纳粹’。” 德国人从不在家里挂国旗,因为那也会被说是纳粹。德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认识停留在片面的反思上,他们的历史教育重点也是在强调二战的历史,德国的孩子知道希特勒时代,知道德意志有外张的性格,但是对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不是教育的重点,很少听到有人讲述。 德国人的自卑一直持续到2006年德国世界杯。“德国世界杯对德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德国足球本身。”茶拓笔说,世界杯期间,德国人开始大肆铺张地悬挂德国国旗,甚至不再采用其他符号,而只是使用国旗的颜色生产很多创意饰品:国旗帽子、手套、服装、化妆油彩,许多餐馆也开始挂起德国国旗,这是战后从来没有过的。 德国民众希望全面了解德国历史,而不仅仅局限于第三帝国的破灭,这种对历史知识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迹象表明,德国人内心深处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已经结束了。“我们想知道我们德国的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于我来说,德国的历史远远不只是希特勒的纳粹政府的故事,它有前传和后续,所以值得回顾。”德国电视二台当代史编辑部负责人吉多·科诺普说。2008年,《德国人》应运而生。 这部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部在德国二百多个不同的地方以及马耳他和罗马尼亚拍摄,每集投入资金均在50万欧元,“非常非常贵”。纪录片由科隆第五团队电影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拍摄,总导演是吉多·克诺普和彼得·艾瑞恩斯。 由电视台员工和专家团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选定历史人物,然后从各个层面对选题进行深入制作,每个人都会很繁忙,需要了解学术界对历史人物的最新研究状态,与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的对话,最后创作出脚本。再交给专门的公司去执行,包括找专门的演员、使用电脑电影技术复原当时的历史。“我们希望影片看上去确实是21世纪的现代作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德国人》每一集的片头都会重复这几句话。《德国人》从德国第一帝国的皇帝奥托讲起,讲述了包括腓特烈大帝、拿破仑、俾斯麦等10位大人物。 第一部的成功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2008年,有648万观众收看了该剧第一部的第一集,收视率达到20.9%,10集节目平均观众人数超过500万。在德国,这是一个奇迹。 2010年,德国统一20年之后,ZDF播出了《德国人》系列第二部。 第二部选取的这10位人物曾被东德捧上神坛,他们对西德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卡尔·马克思,这位曾活跃在欧洲诸多国家、同时也被很多国家驱逐过的人物,开启了共产主义事业;德国中世纪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希德嘉·冯·宾根,一位预言家、自然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一个农民,托马斯·闵采尔开启了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革命;罗莎·卢森堡则幻想着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她试图在德国发起一场革命,但却失败了;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追求和平,但魏玛共和国却受到希特勒的威胁。 还会有第三部《20世纪里的德国人》。在网络多媒体平台作品《德国人——1200年的历史》上,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历史人物,观看纪录片,获得1200年的历史知识,还能参加问答。 历史学家哈根·舒尔茨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国人终于摆脱了纳粹主义使德国人不敢正视历史的禁锢,他们开始试图回顾整个德国历史,他们终于对德国史感兴趣了。” 1917年,俄罗斯“实现了”马克思的理想,但“其实列宁只援引了马克思思想的一部分”。纪录片用虚拟的语气进行推测:或许马克思不会允许他的思想被如此改变。毛泽东也使用了马克思思想,并使之中国化,毛泽东解放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若没有马克思的思想,俄中两国也会寻找到其他人的思想,完成革命。”霍斯菲尔德说。 马克思毕其一生都没有完成《资本论》。恩格斯在马克思过世后,在整理《资本论》二、三卷出版的同时,已经成为马克思的“修正主义者”和最伟大的发扬者。 影片没有讲述的有,马克思流亡巴黎期间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80年代初的中国引发了重要的思考。 影片没有讲述的还有,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界定为“实事求是”,以此为基点的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感谢歌德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