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文化评论 > 许宝强:为何我们如此不了解香港的历史?
许宝强:为何我们如此不了解香港的历史?
时间:2011-02-25 来源:人文与社会 作者:许宝强 被查看:

 

 

——《在微尘中打拚—香港肺尘病工人口述历史》读后感

 

《在微尘中打拚—香港肺尘病工人口述历史》 读《在微尘中打拚——香港肺尘病工人口述历史》,更感觉自己的无知。连读带教,在教育界混了接近三十多四十年,还是第一次了解到为香港付出了这么多的肺尘病工人的故事。令人不安的是,像我这类无知的读者,也许还有许多。为何我们的九年、十二年免费教育,再加三四年的大学洗礼,竟然都没有机会让学生去阅读这些历史故事?是由于我们缺乏相关的教材信息?还是由于我们的视野受既有的答案或标准的讲法所遮掩?

 

据一些来自商界的功能团体立法会议员宣称,香港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商人的贡献是最大的,所以我们需要用功能团体来保障商人的利益。这样的故事耳熟能详,不仅流行于商界,传媒和教科书大概也是这样说的:香港从一个水深港阔的小渔港,然后经过多代工商企业家的努力,发展成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由于这类故事充斥在我们的教科书、电视报章,并不断循环再现,所以尽管活在我们的身边的,总有些像本书中的肺尘病工人 -- 例如我们的父母或祖父母辈 --,但我们所能讲出来的,包括学生在辩论比赛、回答试题,或报纸记者在书写新闻时,往往只剩下那种渔村变金融城市的公式故事。结果,我们很容易忘掉了真实而立体的工人面貌,其实并不是如教科书中所讲的故事般简单地发展,也不仅只有可怜困苦,又或是抗争的英雄事迹,而是充满了普通平凡的喜怒哀乐。

 

好书自然要推销

 

读《在微尘中打拚》,令我有点想做推销员的冲动。原因有二:其一是,肺尘病的工人帮我们重新认知这小岛过去的历史,因此读者也应该帮助其它准读者认识肺尘病的工人;其二是,本书做得十分认真和仔细。放着好的东西不作推介,确实等同暴殄天物。

 

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首先是当中有血有肉的故事。这些故事,相较教科书的公式、「起锚」等口号,以至各种说教道理,或记诵香港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都来得有趣。学生其实都爱听故事,从不同角色的行为情感,获得丰富立体的知识。

 

本书的第二个好处,是在每个故事的后面,加上一些关键词的解释,尽管不是十分完整的历史叙述,但也可以帮助学生或老师在阅读的时候,掌握故事的历史背景。

 

本书的第三个好处,是直接连系上通识教育的「今日香港」单元。教授通识科经常要讨论时事,但往往欠缺历史深度。这本书所提供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很容易接合当下的一些时事讨论,例如最低工资立法。要让这些时事讨论变得有深度,需要把问题置放于香港的历史脉络。譬如,为何最低工资应是三十三元或更高的价钱?应否计算从前不同行业的工人对社会的贡献?如是,这种贡献应如何计算?如果接受「香港的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商人的贡献」的说法,那么最低工资大概真的只能值二十多元;但如果香港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主要是建基于像本书中的打石工人般的一点一滴贡献,到今天才能拥有现代的道路、隧道、房屋等设施,那么每小时三十多元的工资,自然不算特别高。简接把今日香港的议题,例如最低工资的讨论,置放于历史脉络中去理解,这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小故事 大道理

 

通识科里有一项独立专题探究,通常要求学生写作一个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很多时变得程序化,例如做一些问卷统计,绘制一些漂亮的图表,讲述一些已知的成见。但问题是,对一个学生来说,为何要做这些事情?能解决些甚么问题?还只是做来交功课?新高中课程推出后,每年有十万个高中学生需要做这些专题报告,投入的精力及能量十分惊人,如果他们都能找到有意思的课题,而不仅是为了交功课,生产出来的知识显然并非无关痛痒。

 

问题是,甚么才是有意思的课题?《在微尘中打拚》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 -- 访问在过往长时间在香港默默耕耘的小人物,让他们讲述教科书忘掉了的故事。只需要一部录音机,一枝笔,每个学生回家坐下,聆听自己的父母辈的故事。一年下来,便有十万个专题报告,关于香港上一代经历过的丰富多元的故事。当我们的师生都读过这些也是关于香港经济发展的小故事时,相信我们的商界功能议员,再也不敢大言不惭地宣称香港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商人的贡献。

 

最后,本书让我们理解到上一辈的港人,其实是非常懂得体谅的:不仅对妻子对丈夫,也能对上一辈的父母、下一代的子女十分谅解。书中的一个故事讲述,抱病的工人想死在医院。为何要死在医院?因为死在家中会令子女十分麻烦,儿女需要填写很多表格,要办理很多手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上一代的工友,还继续在为后代着想,这种体谅,在现时的香港,恐怕已并不多见的。香港政府经常讲和谐。和谐并不是坏事,但跟现实的政策却有点背道而驰 -- 两极分化、官商勾结,产生的绝对不会是和谐的社会。相反,真正的和谐,反而在此书的故事中处处可见。

 

(责编:YeLin)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