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初中开设一门叫“咨询”(Advisory)的必修课,每周25分钟,配以一本叫做《每日温习:品格教育》(DailyWarm-ups:CharacterEducation)的练习册,有十项练习,分别是合作、尊重、关爱、公正和正义、公民(citizenship)、诚实、坚韧、勇气、友谊。每一项练习都有15-20个能联系自己日常行为的问题,让学生简短回答,例如,在“尊重”的练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在日常和正规场合下,人们都喜欢受到尊重,列举5种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的行为”;“你觉得每个人都必须赢得尊重,还是每个人都应当受到某种程度的尊重?写一段说明”:“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开幕大会上说:‘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尊重人类永久尊严的世界。’这段话是在二次大战后说的,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呼吁尊重人类‘永久的尊严’?”《品格教育》中有将近200个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很丰富的道德伦理教材。 道德教育从儿童习得 这个初中教材,令人想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所说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和儿童的行为都与伦理无关,人要到理智成熟后才能理解和学习伦理,对儿童来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习惯,也就是有样学样地照着做。儿童的道德习惯非常重要,只有具备道德习惯的儿童才能在日后方便地接受道德教育。美国初中生的年龄在12-14岁,是最淘气任性的阶段,但这些少年学生,在美国教育制度中,已经被看成是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理智成熟”期,可以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了。 美国是一个习俗道德很强的社会,大多数的儿童都有从小养成较好习惯的环境条件。社会学家凯克斯(JohnKekes)指出,每个社会的习俗道德都是非常具体的,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行为中。他列举了一些当代美国社会中的习俗道德:“父母对子女负有责任,答应了的事情做不到,就要道歉;政治家以公共身份说话时不得撒谎,做错了事也要道歉;胜者对负者不要得意洋洋;不要吹嘘自己的才能;游手好闲地生活是不对的;凭良心是对的;不应虐待动物;父亲不应与子女发生性行为;不应以暴力解决分歧;一个人的意见再不受欢迎,也应当让他发表;诬蔑竞争对手是不对的;借东西先得征求别人同意;不应嘲笑有残疾者;善意的谎言是允许的;不应公开对敌人幸灾乐祸;故意残害是错的;对朋友应该忠诚;应保护别人的隐私;勇气、诚实和公平是好的,相反则不好”。 诸如此类的习俗道德对美国儿童的行为习惯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有了这个基础,在校学生从少年时代开始接受关于伦理道德的理性教育,好处在于,可以尽早把模仿和条件反射的行为习惯转变为有理性意识的公共道德行为。美国的伦理教育强调的是道德中的理智作用,这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不仅如此,它还强调,道德不只是个人的品格修炼,而且是一种必须在公共生活中显示出来的、与社会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人的“品格”。 理智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性,狗忠诚于主人,儿童有口无心地动不动说“Sorry”(我错了,对不起),都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不是美德。人只有在理智作用下的忠诚或道歉才是一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强调,道德是思考的结果,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能达到高境界的美德。但是,人不能单靠理智完成这样的提升,道德思考必须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而没有一个好的政府和它订立好的法律,便不可能形成这样的社会环境。因此,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和《政治学》衔接的。在人文主义的道德观中,政治的目的是最高的善,政治有责任培育公民高尚的行为秉性,政府的作用是订立好的法律,因为只有好的法律才会对国民有好的教化作用,而苛刑恶法只会塑造道德低下的国民。但是,只有好的法律还不够,还需要有好的教育,法律告诉人们怎么做,教育告诉他们为什么。 美国人天性诚实吗? 习俗道德包含着公共生活行为的价值判断,大多数的习俗道德并非由明文规定,做的时候也是习以成俗。正是因为如此,习俗道德才成为公共生活中与人们日常行为最为相关的是非规范。习俗道德的作用在于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价值共识和群体道德凝聚力,它的束缚和限制的合理性会随时代和社会变化而变化。因此,一个社会的习俗道德总是在调整、在变化的(如性观念等)。 重视习俗道德,主要是从维护群体的核心价值着眼的,如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尊严和保护弱者。习俗道德的意义决不只是局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正确行为”,“如果习俗道德仅限于此,那么一个社会就太谨小慎微,太可怜了”。如果没有维护和发展群体核心价值的内涵,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习俗难免会沦为因循守旧的陈规陋习,对于不断改善和更新公共生活变得弊多利少。以维护核心价值为合理依据的习俗道德,它为营建好的社会不仅提供当今日常生活的具体规范,还为未来的变化提供发展的基本方向。日常生活中好的人际关系形式都渗透着与一些特定核心价值有关的道德意识。 例如,诚实是美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观,诚实要求一个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平等、尊重,诚心诚意,不欺骗,也不伤害他人。诚实同样也是民众对公共政治人物的基本政治品德要求。尼克松是个很能干的总统,但他不诚实,这足以使他同时背负道德和政治的恶名,黯然下台。 美国人比较诚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天性如此,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普遍比较诚实的社会里,比较诚实的美国社会能够更有说服力地对青少年进行诚实的道德教育。美国政治学家斯劳特(Anne-MarieSlaughter)在《这才是美国:如何在一个危险的世界中坚守我们的价值》,列出美国的7项核心价值: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宽容、谦逊、信仰。从书的副题就不难看出,这些价值不仅是传统的,而且也需要在变化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不断丰富和深化。 总统错了也得道歉 美国的道德习俗和核心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习俗因此成为民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做错了事情就要道歉,在公共政治中也是一样。 道歉是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道歉关乎是非的判断,不是有没有“面子”的事,在美国,谁是不是做错了事情,需要有是非的辨别,并不会因为当事人的身份特殊,错的就变成了对的,或者明明错了,大家也不能说错,不能批评。奥巴马上台以来,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最近还有一次。 道歉的道德意义在于因辨别事实真相和正义是非而诚心认错,不是出于功利的“修复形象”的需要。从挽回面子(修复形象)来陈述道歉的必要,这是诉诸过失者的自身利益意识,不是诉诸他自由选择的道德认知。对于许多犯错的高位当权者,自身利益往往比道德认知更为重要。即便认错有助于修复形象,当权者也并不总把道歉看成是一种符合他自身利益的行为。当权者往往觉得,道歉不仅不能挽回面子,甚至道歉本身就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如果谁劝他道歉,即使是从他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也会觉得谁在存心让他丢面子,破坏他的威信,损害他的利益。由于当权者对自己利益有他自己的看法,公众要求当权者道歉,单单诉诸他的自身利益是不够的,一般不会有什么正面结果。 对需要挽回面子或修复形象的公众人物来说,往往不会选择道歉,而会选择“死要面子”。社会学家伯诺特(WilliamBenoit)曾指出4种主要的“死要面子”策略:一、抵赖,“我没错”;二、大事化小,“有些失误,并没全错”;三、诿过,“事情不对,但不是我的错”;四、假羞愧,“虽不是我的错,但我也有责任”。在一些公共道德匮乏的国家里,当权者犯了错,首选的策略总是抵赖、推诿。久而久之,上行下效,抵赖、推诿便会成为社会的普遍不良道德风气。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习俗能为人们判断个人行为的对错提供是非标准,正如凯克斯所说,“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正派,用的就是习俗道德的标准,用同样的标准,我们判断哪一种行为需要道歉,哪一种道歉可以接受或者不可以接受”。习俗道德基本上只限于公共生活,它并不是道德的全部,“它不包括私人道德,不要求尽超义务的责任,无须涉及社会关系之外的关系,也不能指导人如何应对道德危害或极端情况。习俗道德是日常生活的道德。按照它生活就是正派,违反它就是不正派”。在极端情况下,或者当个人或集体遭遇到道德危机的时候,如“文革”时期,习俗道德往往就会失去作用。例如说谎是一件违反正派社会习俗道德的行为,但在极端情况下,当人不说违心话、不说假话便不能生存的时候,不说谎也就不可能再有现实道德约束。所以凯克斯说,“在没有道德习俗的社会中,是不可能有称得上好的生活的”。这样的社会也不可能是一个有公共道德的社会。 作者系美国加州圣玛 (责编:Ye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