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视 野 > 文化评论 > 维舟:世博游
维舟:世博游
时间:2010-07-21 来源:大风网站 作者:维舟 被查看:

 

未能免俗,日前还是去看了世博——因为浦东和崇明家里发到的票都是6月的,再不去也快作废了。虽然几乎一整天都阴雨绵绵,但客流量仍有四五十万,想想也可以理解,因为绝大多数游客都是远道而来,只怕几周前就计划好行程了,不可能因为小雨就呆在宾馆房间里。我和Suda都没什么非去不可的场馆,我们只有两个原则:尽量不排队(通常意味着去一些冷门馆)、看一些值得看的演出。
世博园还有不需要排队的场馆吗?当然还是有一些的。虽然40万人分到200个场馆,每个馆差不多要分到2,000人,但有些馆观者寥寥。10点入园后我们先看了捷克馆,很小,但布置精巧,很有创意,对空间的利用率很高,而且基本上把捷克最具知名度的特色事物都展现了出来,无论是瓷器、动画、科技、还是好兵帅克,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它将米兰·昆德拉而非卡夫卡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可能因为卡夫卡是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
浦东欧美非洲展区的大馆门前无一不排着长龙,Suda本来想去看俄罗斯馆和墨西哥馆,但排了几分钟,还是心生惧意拉我撤了。那剩下的就只有加勒比联合馆和非洲联合馆这样第三世界兄弟的展示区了,前者实在乏善可陈,让人感觉甚至缺乏布展的诚意;后者倒是人声鼎沸,至少能留住游客的脚步。中央舞台上刚果金的舞蹈节奏强烈,让人感到一种原始而强有力的生命悸动,甚至不免猜测它是否有巫术意味。去年在上海音乐厅听布隆迪鼓乐后我一直念念不忘,这次特意寻过去,可惜在馆内的“非洲集市”上并未看到任何布隆迪鼓乐的CD出售。非洲馆没什么高科技的展示手段,仍是以当地手工艺(每个国家有一个摊位可出售工艺品)、民居建筑、传统歌舞等见长,还有一个微型博物馆展出非洲艺术,无论就视觉冲击力还是人类学意义来说,都予人深刻印象。虽然有人对非洲馆的展品嗤之以鼻,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似乎也相去甚远,不过我期望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非洲,而不是一个吹嘘自己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非洲。
我俩真正感兴趣的倒是浦西展区。中午便坐车过去,冒雨排了十分钟队(事后证明极为值得),看杂技剧《CHA》。看完后我们一致觉得,世博160元的门票实在不算贵,因为仅仅这一场杂技剧就至少值100元。在整个45分钟过程中,观众不断情不自禁地鼓掌,它确实将舞台设计、音乐、艺术、戏剧、杂技等融合得相当之好,虽然在整体编排上距太阳马戏团的水平还有一点差距。中国人往往在杂技、体操等项目上的基本功过硬,所缺的是怎样通过有创意的编排方式更好地展现出来。实际上,这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在整个世博园区里,随处可见这样鲜明的对比:发达国家的展馆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正是在于其展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这个问题在我们随后看的中国铁路馆、国家电网馆、杭州案例馆也是如此,其布展技巧仍然是相当欠缺的。犹如一个有才的乡下少年,由于不懂得如何表现自己,十分的才能,给人的第一印象却仿佛只有七分;而另一个情商较高的城市孩子,在面试中或许能将自己八分的才能展现十足。
日本人在这方面就很有技巧。浦东的日本馆和浦西的日本产业馆门前都排队极长,这使得日本相当于有两个展馆(当然韩国也是,但韩国产业馆并无那样的成功,大概哈日族还是比哈韩的多些),而且在日本产业馆外还开了几间精巧礼品的小店铺,又有日本的冰淇淋等零食,甚至还有个舞台,与馆外的观众互动,这些看起来倒像是庙会的节日气氛,不过不管它怎样“挂羊头卖狗肉”,它确实更有亲和力,比干巴巴的展示更能对中国人的胃口,而日本商家自然也获利不少,顺便还推销了日本文化(遇到一位20来岁的女孩子在吉卜力专卖店的门口指着龙猫问:“这是什么?”颇令我们意外,难道80后已经不看宫崎骏动画了么),可谓一举数得。
我总共只去了不到1/20的展馆,不过结合其他人的见闻来看,大部分展馆其实不如说是各地对自身特点(无论是文化上还是自然风景上的)的宣传,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国宝”(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雕像、意大利的大卫雕像——不幸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他时高叫一声“阿波罗男子医院!”),至少是有特色的东西(如刚果金的舞蹈、捷克的动画,还有美国馆的美国精神),这有点像广告的原理:要突出、甚至制造某种具有差别性的东西,以便在人们的脑海中占据一个记忆点。只是有些展示得精巧、大手笔一些,另一些则笨拙一些——像塞舌尔就布置得像是提供一个旅行社的展台,而利物浦则有3D电影,还有利物浦队球员的海报、互动问答,虽然作为城市最佳实践的案例来说实在离题万里,不过好在世博的主题之宽泛让人可以把几乎任何东西都往里塞。正如我之前预感到的,大部分来参观的国人,在潜意识里恐怕也是把世博园当作某种与“锦绣中华”类似的东西,在这里可以“不出国门,看遍世界”。
世博园占地实在太大,排队又长,我怀疑即使有人连看7天,也未必能全部看完。但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内),正是根据自己的有限经验来构筑对世博会的整体印象的。之前听一些去过的朋友说“其实看沙特馆和阿联酋馆就可以了,别的都没什么看头”,这当然也不是他自己看完所有馆后得出的严谨结论,而不如说是一种个人偏好和有限经验,因为他总共也就看了7个馆而已。但不论对错,这确实也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这个世界如此纷繁复杂,我们岂不也都是根据极有限的一点信息来作出个人判断和决定的吗?
晚间回浦东去,微雨暂歇,一阵长风从宽阔的黄浦江江面上吹过来,两岸灯市如昼。听到旁边的游客的谈话,有说这些场馆建得这么好,将来拆了实在可惜;也有人讽刺说中国最喜这类工程,其实赚了面子赔了里子,像奥运会后水立方“送人都没人要”,断言世博会也是赔本买卖,“浪费我们纳税人的钱”。这种话现在好像特别流行,显得比较清醒,不过在我看来也意味着对中国一些现象的缺乏理解。国内这些年发展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把目的当作手段,把手段当目的——办好世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改造城市等一系列目的的手段;反过来为办世博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周边整治、城市素质提升等)其实反倒是目的。单靠门票收入(7000万人也不过100亿)当然不足以偿付世博建设,但将来5.28平方公里的园区只要1/3土地出售开发房产,即使按每亩3000万元(上海最高地王约5100万)来计算,那也有792亿,何况还有其他大量收益。世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肯定不会有北京奥运会大,也没有转播费,但其他虚虚实实的收益尚且恐怕超过奥运,你以为决策者只是喜欢面子工程的颟顸昏官?未免太小看他们了。
 
(责编:RXX)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投递稿件